夏其樂 劉紫薇
(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互聯網集體行動中的權力格局
夏其樂 劉紫薇
(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我國傳播環境的改變,由以政府話語為主導的自上而下傳達意見、引導輿論的話語格局轉變為官方與民間互動的話語分布。新技術雖然給普通網民賦予了話語權,給每個人以平等的言說機會和權力,但網絡空間中尤其是在互聯網集體行動中的權力格局仍需研究。
網絡空間;集體活動;權力結構
??抡J為,權力是一種力量關系,力量從不是單數的,其本質的特性是與其他的力量結成關系。[1]權力是流動的,“話語”形成了權力,權力又產生了新的“話語”,反過來加強了權力以及對“主體”的建構。
比起單純的網絡空間中的權力主體,網絡群體事件中的權力主體受群體事件的特征影響,更具多樣性。
從微觀角度看,首先是網絡群體事件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權力主體——意見領袖。在網絡群體事件中,他們具有強大的話語力量,其觀點有時甚至能夠改變網民群體的意見方向。其次是個人權力。在網絡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權力的節點,權力在節點的流動中解構了傳統的壓抑性的自上而下的權力模式,消弭了權力所具有的中心權威。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在網絡群體事件中需要意識到的權力主體主要有四個:政府、媒介、網民、意見領袖。在意見領袖方面,他們也有自己的歸屬隊伍。有的意見領袖代表權威的權力主體發聲,這與傳統大眾傳媒時代是相似的。但也有意見領袖代表著廣大群眾的呼聲,他們因為言論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觀點新穎獨特、反權威、解構主流意見等原因被大眾推選成為意見領袖,生產符合大眾期望的意見,維持其意見領袖的地位。
在網民方面,網絡用戶在個人的基礎上,能夠匯集成網絡群體事件中最主要的權力主體,雖然每個人的個人利益訴求不盡相同,但是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種沖突造成的不滿情緒成為一種凝聚力,讓網民群體有了共同的利益訴求,成為一個宏觀的權力主體。
在政府方面,由于網絡群體行動中很多事由沖突不滿引起,其中不乏官民沖突的事件,所以在由矛盾話語引發的網絡群體行動中,政府作為一個權力主體主要是維護政府的形象,同時還要通過發布官方權威的信息,用權力話語維護網絡秩序,避免網絡集體行動中的消極因素的擴散,甚至是由線上擴散到線下、離線集體行動的爆發。
在媒體方面,在媒介競爭環境嚴峻的今天,除了上文提到的主流媒體平臺,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重視民間話語,在民意自下而上傳遞的過程中,扮演一個面向權威的傳聲筒。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在網絡上集體行動的媒體實施著與草根意見領袖一樣的話語權力,為民發聲。
網絡集體行動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受組織的,可能是有序、健康的,也可能是無序、不健康甚至是非法的。[2]不同性質的網絡群體行動中有不同的利益群體,利益的不同也決定著權力的格局。
在積極的網絡群體事件中,以汶川募捐的活動為例,在活動召集帖的回帖中,僅從態度上來看,基本上都是持支持態度的。這一類積極有益的網絡集體行動中,權力格局主要呈現出共存與分配兩種態勢。這時宏觀上國家政府、媒體、網民群體的權力呈現并存格局,同時在微觀上,政府將對災區的報道權力分配至媒體,媒體的報道推動著捐款行動的進程,媒體又將話語權分配給意見領袖。在網民群體中,號召動員捐款的網民就成為了新推選出的意見領袖,在各個小的話語領域中掌握著話語權。
在涉及政府和民意沖突的事件中,官方和民間場域出現了話語的沖突矛盾。例如,“南京梧桐樹事件”,2011年3月,南京市政府決定將主城區內梧桐樹木移栽,為建設南京地鐵三號線和十號線開路。這引起了很多南京市民的強烈不滿。這件事情在網絡上傳播之后,網民自發“綠絲帶行動”表示抗議。此時媒體立場在更客觀的角度為民發聲,監督政府。其話語權力與官民沖突的話語權立場并立共存。再看這個事件中的意見領袖,有網友將照片放置“西祠胡同”等虛擬社區,但在網友中還沒有廣泛的影響。后經過黃健翔、孟非、陸川等人在微博上發出這件事的消息后,該事件就引起了全國范圍的關注。由此事可看出政府與民意對立、與媒介共存、與意見領袖的關系根據意見領袖的觀點流動有對立或共存兩種關系。
在多元道德價值取向和主流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引發的網絡群體行動中,網民群體中因為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陣營,各陣營有自己的觀點意見,陣營之間產生了話語權力的對峙。政府、媒體和整個網民群體形成共存并立的權力格局,針對網民群體中的權力對峙,政府和媒體共同引導話語走向,避免不良后果的產生,媒體從報道的角度更顯客觀。這一類網絡集體行動,權力格局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網民群體當中,其隨意性、流動性很大,會出現沉默的螺旋、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需要媒體的良性引導與政府的話語管理,避免范圍更大、影響更廣的網絡集體行動,尤其是要避免擴散到線下的現實集體行動的發生。
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權力由話語構成。對網絡權力的形態及權力的博弈進行辨析、解讀,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網絡社會的特征,更好地把握網絡社會環境及其帶來的挑戰,對于重塑政府權力、規范企業網絡空間行為、引導網絡輿論,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民主政治和法治進程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1]但是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網絡集體行動至今沒有明確的界定,隨著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網絡集體行動的形態呈現多樣化趨勢。而且在互聯網中,權力是流動的,不是掌握在少數的精英群體手中,主要的權力主體是網民群體,也是內部權力格局較為復雜的一個群體。所以對于網絡集體行動中的權力格局的分析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以偏概全。
[1]伍林.福柯理論視角下網絡媒體中的權力關系及博弈研究[D].重慶大學,2010.
[2]杜駿飛.網絡群體事件的類型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9(7):76-80.
G206
A
1674-8883(2015)24-0059-01
夏其樂(1992—),女,甘肅張掖人,蘭州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