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視藝術教育是大學基礎教育一項重要的內容,如何以影視藝術教育為基礎推進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教育,探尋教學規律,創新影視藝術教學方式方法,是當下影視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在我國大力推進文化素質教育的今天,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關注和重視,并逐步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何謂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影視藝術基礎課如何建設?大學影視公共基礎課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里又能發揮哪些作用?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始終存在著爭論,尤其是近一段時期四川大學周鼎老師的自白書,更是把公共課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1 通識教育理念與大學影視藝術基礎課
通識教育的理念來自美國。“美國哈佛大學委員會在1945年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中首次提出‘通識教育’這一術語。美國大學和學院聯合會認為,通識教育可以提供多學科的寬廣視野,為培養重要的認知能力和公民素養提供多方面的基礎,因而要求所有本科生共同學習。 [1]”
在中國,通識課、公共課或基礎課都暗含一個意思,即新時代大學生為提高人文藝術或科學素養而應該在本專業以外所選修的課程。筆者認為,通識教育課程是對于大學的專業教育來說的,是與專業課程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如本文所討論的影視藝術基礎課對影視類及人文類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可能就不是通識課程,而是專業課程,但對大多數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就有可能成為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彌補了專業教育過專過窄的弊端,以影視藝術基礎課為例,它可以讓非影視專業的大學生對當下世界流行的影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可以在業余時間拍攝和制作一些DV短片。這對于培養大學生豐富高雅的情趣,使他們接觸社會,培養健全的世界觀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全球化語境下,大眾傳播媒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視藝術作為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藝術創造和文化傳播方式之一,擁有最廣大的觀眾群和覆蓋面。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設電影電視課程的大學就達1000多所,至今有增無減。
也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影視藝術基礎教育從無到有,逐漸成為藝術學科門類重要內容之一,并在素質教育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早在1985年,教育部就下發有關文件,明確指出要“迅速改變我國電影教育嚴重落后的情況”,“有條件的綜合大學、師范院校把電影課作為重要選修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這一文件對各類型的大專院校開設電影電視及相關課程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影視教育在國家層面上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和藝術教育形式,成為了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通識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為貫徹這種理念,大學需要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基礎和支撐,即大學通識教育最終需要通過相關課程來落實。
中國農業大學作為以農科院系為主的大學,其歷史和現實定位是明確的,所不同的是學生的學習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而需要增加新的內容。現在,中國農大按照“農學與理科類、工學類和人文經管類三個大的學科門類”進行專業設置與計劃制定,每個門類按照“通識教育、基礎教育、專業教育三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體系”設置培養計劃。其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一般包括三類課程:馬克思主義理論等思想教育課(必修課);英語、體育、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限制性選修課);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經濟管理和文學藝術類課程等人文素質教育課(任意選修課)。影視藝術基礎課程在全校課程體系中屬于第三類——人文藝術類課程。
有資料顯示,其他大學也存在類似的安排。比如,“北京大學自2000年起開設通識教育課,現有300余門,分為5個基本領域: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與文化和語言學文學與藝術。浙江大學的通識課程有200余門,涉及思政類、軍體類、外語類、計算機基礎類、導論類、歷史與文化類、文學與藝術類、經濟與社會類、溝通與領導類、科學與研究類和技術與設計類等11大類。北京師范大學設立通識教育中心,通識課程分為人文素養、社會科學素養、實踐技能、藝術素養和自然科學素養等5個大類。 [1]”盡管目前沒有相關數據來佐證中國各大學影視教育在整個通識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但是,對于中國農大來說,影視藝術基礎課的創設就是為了落實通識教育理念,其落腳點不僅僅在于教授影視藝術知識,而是要通過這門課程引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培養一種多面向的綜合思維方式,提高大學生特別是理工農醫類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和人文素質修養。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影視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評判和鑒賞能力,領略影視經典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正如一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電影課程并非一定是為著培養從事電影事業的專門人才而開設的,而是為著讓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獲得一種必不可少的知識。 [2]”
2 中美比較視野中的大學影視藝術基礎課
近現代中國教育是與中國的現代化密不可分的。所謂現代化,從歷史上來講,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地國家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標,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向西方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學習,急起直追,一直是中國現代化最迫切的任務。比如說,“五四”知識分子就將視野放在了中西比較上,他們采取了激進的主張,陳獨秀認為:“歐洲輸入之文化,與吾華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質極端相反。數百年來,吾國擾攘不安之象其由此兩種文化相觸接相沖突者,蓋十之八九。凡經一次沖突,國民即受一次覺悟。 [3]”而胡適更是一面倒,轉向了“全盤西化”的文化主張。
當然,“全盤西化”只是一種極端的說法。事實上,中國的新式教育并沒有真的“全盤西化”。特別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直接導致中國大學教育拋棄西方模式,開始走蘇聯式專業教育的道路。而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被十年文革破壞殆盡的大學教育又開始轉過頭來學習西方。
也是在1978年,哈佛大學發動“學術界平靜的革命”,文理學院的教授們以182票對65票通過決議,用“基礎課程”代替原來的“普通課程”,倡導大學生必修跨專業基礎課或者叫通識課,通識教育的理念才開始深入人心。
1979年,哈佛大學開始實行以核心課程為主的通識教育模式,這也很快成為美國大學開展通識教育的主要模式。哈佛大學將人類知識按方法劃分成幾個領域,學生需要分別在各個領域修滿一定學分才能達到畢業要求。2007年,哈佛大學進一步將通識教育課程調整為八大類,即審美和詮釋、文化和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命系統科學、物理宇宙科學、世界的各種社會以及世界中的美國。當今美國90%以上的大學都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更是享譽全世界。
正是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很多美國大學自1950年代以來陸續設立了大量影視藝術基礎課或鑒賞課。如果簡單地進行對比,從時間節點上,中國開展通識教育也不算晚。但由于基礎太差,觀念落后,中國通識教育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
2013~2014 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筆者旁聽了“電影欣賞”這樣的大學生人文素養課,并采訪了著名電影學者魯曉鵬教授(Prof.Sheldon Lu),他談到:在美國的大學,“學生除了專業課程,要修大量的通識教育的課程,學自然科學的他一定要修人文社會學科的課,人文學科的學生按規定必須要修一定學分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課,這是規定,所以,通識教育的課程量比專業課程還多……比如說,我教一門大課叫‘電影入門’,200個學生,一個老師教,有4個助教幫忙,那么有幾個電影專業的學生呢?我想有幾十個人已經很不錯了,大部分人都是其他專業的,因為他們必須要修通識教育的課” [5]。
與美國的通識教育相比,我國的通識教育,包括影視藝術基礎教育盡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存在很多問題,具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空間。具體來看,國內大學的影視藝術基礎選修課(通識課)還存在下列問題。
第一,學校重視不夠。與通識教育相比,學校更強調專業教育,要么是停留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階段的教育模式,不是根據社會需要去培養人才;要么是過于重視細分學科的專業教育,條塊分割嚴重,沒有認識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合格公民是大學教育的第一要務。也有些教育管理者則認為影視教育就是看看電影電視,消遣一下。這都是極端錯誤的。
第二,學生理解不夠。一些學生對“通識教育是什么”還存在疑惑,認為通識教育針對性不強,現在就業壓力大,學習實用技能才是最重要的,通識教育沒有用處。一些學生對影視藝術基礎教育學習的興趣雖然較高,但目的是希望通過這類課程拿高分而在保研、出國留學等方面占得先機,而對影視藝術基礎教育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
第三,課程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影視課程資源不充足,任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對影視基礎通識課程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專業必修課程等。可以說,美國大學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已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識,而我國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卻相距甚遠,許多人認為通識教育次于專業教育,影視藝術基礎教育頂多被認為是寓教于樂,甚至被認為可有可無。因此,影視藝術基礎通識課的發展面臨許多瓶頸制約。
3 影視藝術課程教學的改進措施探討
在人類悠久的歷史上,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最早就有藝術的方式,而到了現代社會,影像文化作為現代人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理應受到人們更多的重視。影視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是“審美意識的物質形態化了的集中表現” [6],它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幫助人們陶冶性情、判斷美丑以及進行道德修養。影視藝術塑造出的眾多生動直觀的藝術形象,能夠喚起意想不到的精神共鳴,從而產生巨大的教化作用。
筆者認為,中國農大的影視教育通識課程至少有兩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一是影視教育觀念的轉變,把普及影視藝術教育視為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人文素質修養,納入到人文素質教育的范疇,受到大學生歡迎;二是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也在逐漸形成自身特色,受到學校重視,并列入學校第三批基礎課建設項目。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在通識教育視野下,大學影視藝術教育課程的構建應更具有開放的視野,僅開設一門或幾門影視藝術基礎課程是不夠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視覺轉型的大趨勢,以及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培養高素質合格公民的內在要求,無疑擴大了影視教育的內涵和范疇。這就需要我們在通識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推進課程改革創新,使其更貼近國家、社會、人才培養的要求。
正如影視學者王志敏所言:“通過影視的手段進行影視的教學,無論在優化教學資源方面,還是在提升學習過程及效果的人性化程度方面,特別是在影視教育自身的戰略性發展方面,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價值。 [7]”
為了推動高校影視基礎課建設,中國農大影視基礎課建設課題組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發現問題。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力圖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探究影視藝術作為通識教育所具有的特點和規律,也了解到我國高校尤其是理工農醫類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從學校乃至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的層面來看,對于大學通識教育普遍重視不夠,缺乏一種戰略性的安排。尤其與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大學相比,我國理工農醫類高校的人文素養教育普遍比較匱乏,更遑論影視藝術基礎教育,部分影視欣賞課難免成為一種趕時髦的點綴。
其次,以中國農大為例,教學體系有待改進和優化,傳統的單科獨進的專業教育思維需要改變,作為一所大學(而不是農科院、農業研究所),培養高素質合格公民的任務比起培養農業技術員或農業科學家來說更顯得迫在眉睫,這對轉型期的中國已成為當務之急。
最后,影視藝術基礎課建設已不是一個或幾個老師精心制作PPT、積累一些影視視頻素材、講好幾門課那么簡單,
(下轉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