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婷
(1上海交通大學 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240;2上海每周廣播電視報社,上海 200072)
蘇格拉底與孔子思想傳播及與現代自媒體關系
徐 婷1,2
(1上海交通大學 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240;2上海每周廣播電視報社,上海 200072)
蘇格拉底與孔子,可以說是世界東西方哲學文化中兩大思想啟蒙導師。縱觀不少理論研究文章,很多都將蘇格拉底與孔子關于德治以及教育的思想進行了比較,但本文從兩人傳播各自思想的方式入手,并且與現代社會尤其互聯網發展后自媒體的大肆興起之間的關系這個角度進行研究,試圖闡述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是自媒體的先驅,并且探討現代自媒體該如何學習借鑒哲人的思想與傳播方式。
蘇格拉底;孔子;傳播;自媒體
古希臘哲學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鼎盛時期的主要哲學家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而在這三人中,蘇格拉底無疑是另外兩人的導師和榜樣。蘇格拉底并沒有任何著作問世,其言論都以對話的形式被他的弟子柏拉圖等經過《理想國》《斐多篇》等書的編撰而流傳下來。在這些著作中,蘇格拉底多半以提問者的身份出現,他的對手才是問題的解釋者和回答者,但全部對話的“靈魂”恰好是提問者(即蘇格拉底)而不是回答者,是針對回答的提問才使問題變得更清楚了。
與蘇格拉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在遙遠的東方古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并無撰寫過任何原創的文字著作,同樣靠著人際間的口語傳播在中國古代史中,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深刻、持久的影響??鬃拥茏佣噙_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他們收集整理了孔子與諸弟子及弟子與弟子的言論,編撰成偉大的著作《論語》,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口語和文字傳播是人類傳播史上歷史久遠且最為主要的傳播媒介之一。在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時代,進行大規模的文字傳播受到技術的限制,因此蘇格拉底和孔子都表現出了對口語傳播的重視,都是靠“口耳面授”而成為很多人的老師。
時間走到了21世紀的今天,媒體和信息瞬息萬變,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方興未艾,人與人的交流更為窄眾化,文字成為碎片,語音替代了文字,簡短的語音視頻更適合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類似《曉說》《羅輯思維》《袁騰飛講歷史》等口語傳播所具有的便捷性、直白性、靈動性、指導性、擴散性等特點再度受到現代人追捧。換個角度說,人際間的口語傳播從蘇格拉底和孔子時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媒介的介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式微,新興的媒介載體——便攜式的手機、平板電腦甚至可穿戴式媒介顛覆了人們印象中的媒介概念,繼而也完全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獲取和傳遞信息的內容皆由此發生了變革,于是,傳播本身也發生了變化。人們慣常獲知的傳者和受者的界限已經模糊,只要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傳者和受者的“合體”。傳者即受者,受者也即成為傳者,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傳播的新概念,由此“自媒體”應運而生。
什么是自媒體?自媒體,指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Web2.0的環境下,由于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共享協作平臺、社交網絡的興起,使每個人都具有媒體的功能。自媒體具有私人化、分享化、平民化、自主化、個性化的特點,傳播者們通過新型媒介平臺隨時隨地用文字、聲音或圖像在互聯網上傳播信息,信息被自由的傳播者分享傳播,影響力迅速攀升。
而在蘇格拉底和孔子的時代,他們的傳播無形中正符合自媒體私人化、分享化、平民化、自主化、個性化的特點,他們作為傳者(當然他們本身也接受了前人的知識體系、思想理念),與跟他們對話的人進行了思想的交流和分享,對話的人既是受者——他們與蘇格拉底和孔子進行了深入的互動,也是傳者——他們把蘇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理念、語錄、學說變成文字,播撒四方,綿延后世,同時也同樣用口語傳播讓兩位哲人的思想繼續發揚光大。例如,柏拉圖在蘇格拉底去世后創立的“柏拉圖學園”又持續了將近1000年,不僅秉承其老師的主要學術思想,還在諸多領域有創新,首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哲學體系。
在網絡科技的大力發展下,隨著移動終端應用平臺的日趨多樣化和便捷化,自媒體的功能和手段越來越完備,信息的發布與獲取不受時間、地點、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發布的終端設備,任何日常閑聊、見聞、所思所感等都可以隨意上傳。自媒體顯著的自由話語權意味著自媒體所儲備和將爆發的傳播力量。
然而,也正是這種顯著的自由話語權,包括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進行的包裝、運作、管理和營銷,不少自媒體越來越往離奇、炫目、低俗、嘩眾取寵的方向走,讓傳播成為一種表演。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自媒體成為焦點話題之一。其在影響力飆升的同時,也面臨著亟待規范的問題。
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偉大的道德教育先師,對承載自己教導的媒介,他們抱著審慎的態度。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交流必須是親切、自由、鮮活、互動的,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對話??梢?,蘇格拉底已經預言到未來媒介批評和發展的基本規范。
無論是蘇格拉底還是孔子,皆具備讓接受他們傳播的人咀嚼、思考、判斷繼而緊緊跟隨他們思想走得更遠的特質和強烈的個人風格。這是自媒體的雛形,以及本質和魅力所在。自媒體本身又是需要術業有專攻的,這也是其存在價值的必要性。無論是蘇格拉底對哲學、對人與自然的探討,還是孔子仁政與因材施教的理論,他們在自己的專業上是強悍的,這樣才能有原創的能流傳至今的思想。
現代自媒體中,類似《羅輯思維》《曉說》《吳曉波頻道》這樣能收獲眾多粉絲并能堅持不被淘汰的自媒體典范其實并不多,今天轟轟烈烈的自媒體大潮最終會回落到少數文化精英的掌控之下,歷史總是呈螺旋式地上升,畢竟蘇格拉底和孔子也只是少數而已。
[1]李秀.蘇格拉底與孔子的傳播學思想比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
[2]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
[3]約翰·達勒姆·彼得斯(美).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
[4]大唐波斯將軍.大潮過后:99%的自媒體都將化為灰燼[DB/OL].新浪創事記,2015-02-22.
G206.2
A
1674-8883(2015)24-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