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燕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淺析女記者網絡媒介形象
——以新浪網報道為例
付志燕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本文以近五年來女記者作為新聞報道客體的網絡媒介形象為研究對象,采用以量化研究為主的內容分析方法對女記者在新浪新聞中的網絡媒介形象進行描述和分析。發現對于女記者的負面新聞較多,她們被八卦、被獵奇、被傷害,分析原因可能是采用男性視角,女性主體意識缺失,話語權缺失。
女記者;媒介形象;網絡媒介
雖然由于女記者的天然優勢,她們相比男性同行更加吸引觀眾的眼球,甚至更加容易引起研究人員的研究興趣,所以對她們的研究就比較多,甚至近年來對民國女記者的研究都層出不窮,如《民國著名女記者李昭實卒考》。但是對于女記者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個體,如《彭子岡:白色恐怖中的紅色女記者》,而對于女記者群體形象研究比較少,目前只發現研究民國女記者的媒介形象。
隨著女記者不斷的增多,這個群體也逐漸從新聞的背后走進新聞當中,她們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人們借助大眾傳媒所營造的“擬態環境”來了解和認知世界,在網絡時代,網絡媒介也參與到構建擬態環境中。人們對于女記者的形象認識也很大程度受到女記者在新聞報道中作為新聞報道客體呈現的嚴重影響。那么網絡媒體中的女記者媒介形象究竟會是怎樣的呢?這種形象呈現的原因有哪些呢?
新浪是一家綜合網站,它通常會轉載我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所以,對新浪門戶網站上關于女記者報道的選取,可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本文將應用新浪新聞的高級搜索,將“女記者”設為關鍵詞,時間設為從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這5年,限定頻道為“新聞頻道”。限定關鍵詞位于標題,可以提高文章與女記者的媒介形象關聯度,而且能有效地減少檢索的結果。搜索結果剔除重復和被刪的,顯示含圖片的新聞75篇,含視頻的89篇,剩余分析樣本共164篇新聞報道。根據研究的目的,本文根據報道的立場:正面、負面、中性對研究內容進行分類和編碼。
研究發現,女記者以負面形象居多數,負面形象報道100篇,占報道總數的60.9%,而在這些報道中以暴力、性、淺薄形象等方面為主。其中涉及暴力傷害的36篇,涉性報道的有26篇,有關衣著外貌報道的有13篇。正面形象報道34篇,占報道總數的20.7%,以中立形象出現30篇占報道總數的18.2%。從數據分析可知對于女記者的報道涉及暴力和性的有62篇,占報道總數的37.8%,超過1/3。對于女記者報道涉及暴力、性、淺薄形象的占報道總數的45.7%。
在這些報道中,因為暴力、性和外表,女記者由報道的主體變成報道的客體,她們被八卦、被獵奇、被傷害。女記者負面新聞過多,媒介構建擬態環境,會造成女記者的消極刻板成見,女記者被邊緣化,女記者形象的重構變得艱難,甚至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可能導致媒介的公信力下降。
深究其根源,首先是社會采用男性視角,來看待女性,關注女性的生理特征,隱藏著性別歧視。李普曼曾說“情欲和搏斗比其他的主題都更有吸引力”。因為這兩種形式對激起的感情感到自在,更對得到的刺激感到熱切。而媒體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大多采取迎合受眾的策略,采用男性視角來報道新聞。
其次是話語權的缺失。有調查顯示女性在傳媒行業從業人數超三成,中層和高層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所以雖然女記者也是新聞報道的主體,女記者的群體很龐大,很多甚至身處新聞的一線,但是傳媒行業的領導者還是男性居于主導地位,他們才是真正擁有話語權的,使女性在傳媒行業處于弱勢地位。
再次是女記者自我意識的缺失。女記者雖然身為女性,但在男性霸權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導致自我主體意識的缺乏,沒有形成獨立自主的女性意識。約翰·伯爵說,女人觀看自己被觀看。然而這種現實卻被眾多的女性所忽視,而沒有察覺,甚至已經習慣了居主導地位的男性意識。
首先,加強女性主義教育,培養女性主體意識,擺脫傳統觀念束縛。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說,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漸形成的。由此可見,加強兩性平等的觀念的教育,有利于樹立獨立自主的女性意識,實現以女性獨立的視角來觀察記錄女記者的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改變社會的男性視角主導地位。
其次,媒體端正社會性別觀念,堅持客觀公正理性的立場。傳播媒介構建擬態環境,其正確的社會性別觀念,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協調新聞報道面,有利于媒體呈現女記者的真實形象。過多的女記者負面新聞只能是局部的真實來迎合受眾的口味,但就整體而言是失實,因為這些新聞并沒有客觀公正的反映女記者真實情況。保持客觀公正的理性立場,這也本就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
再次,讓更多的女記者享受進修的機會,進入傳媒行業的領導層,而不是遭遇職場玻璃天花板效應。女記者通過不斷的學習,能力不斷地得到提升,進而進入傳媒行業領導層,平衡中高層領導的男女比例。這樣有利于女性掌握媒體的話語權,使媒體改變女記者的消極刻板成見,樹立獨立、積極、自信的女記者形象。
作為新聞報道客體,女記者涉及暴力和性的負面新聞居多,原因是采用男性視角,女性主體意識缺失,女記者話語權缺失;其影響會形成刻板成見,造成對女記者的傷害,甚至影響媒體的公信力。為此,應該加強女性主義教育,培養女性主體意識;端正性別觀念,堅持客觀公正理性的立場;同時讓更多的女記者享受成長的機會,從而進入媒體的領導層。
[1]馮劍俠.“無冕之王”還是“交際花”:民國女記者的媒介形象與自我認同[J].婦女研究論叢,2012(06).
[2]張佳.網絡時代的擬態環境[J].新聞世界,2009(08).
[3]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M].林珊,譯.華夏出版社,1989.
[4]安吉拉·莫克羅比.女性主義與青年文化[M].張巖冰,彭薇,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G214.2
A
1674-8883(2015)24-0068-01
付志燕(1990—),女,江西東鄉人,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