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紫云
(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政策傳播中的信息穩定問題的研究綜述
羅紫云
(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本文通過國內外政策傳播的研究,綜合政策傳播的特征、模式、維度的分析,以及結合信息穩定的影響因素,淺析目前我國政策傳播中信息穩定的問題。
政策傳播;信息穩定;傳播模式
政策是國家、政黨和團體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與任務而制定的行為準則;傳播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行為表現為信息的流動過程。隨紅俠(2013)認為政策傳播是政策信息在組織之間和組織與個人之間的傳遞和流動過程。唐英(2013)對政治信息傳播的實質定義為政治組織所進行的社會化程度極高的組織傳播。段林毅(2004)則進一步對政策傳播的特性具化為組織及強制、目的和互動、保密與時效以及定向和擴散。
政策信息的制定和發出者是政府,且承擔了信息接受者角色,從傳播學角度研究,把政府作為政策信息傳播的主體是根據信息為客體提出的。目前,我國政府對政策的制定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策模式,從而形成自上而下政策話語模式,魯子問(2008)認為,自下而上的政策話語模式,利于提高政策的可理解性,利于政策的準確傳播和政策目標的實現。
西方與我國不同,學者都以政治傳播模式的研究覆蓋政策傳播模式研究。從20世紀中后期起,學者對政治傳播模式進行研究,有1965年David Easton提出的政治體系的動態回應模式、1966年Almon和Bohr研究的政治系統模式以及1980年Mindo提出的政治傳播模式,西方的傳播模式的著眼點在政府與公眾的交互作用方面;傳播領域的學者進入政治傳播研究領域后普遍接受“中介政治模式”,強調渠道——媒體在政治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技術發展和人們觀念變化后,Barry發現了政治傳播過程中情感因素的缺乏,接著Lees Marshment的政治營銷模式中指出了公眾在政治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對政策傳播的研究有多年歷史,但當作一門(公共)政策學科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中國公共政策傳播的研究起步較晚,學術界在很長時間內都使用“政策宣傳”這一概念,到2003年為止,只出版了一本專門研究公共政策傳播的學術著作——《政策傳播論》。
劉雪明、沈志軍(2013)提出了政策信息的總量隨時間推移不斷累積增加,但傳播過程忽略了受眾在政策信息接收過程中的新信息都是雜亂無序的,需要專業人員編排加工過的信息。政策信息“傳播者”角色意識的缺失會造成政策傳播的被動性。信息穩定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整個社會中信息適時適量的,并且以合理結構和相應內容進行合理流轉,與整個社會信息需求相協調。邱新有、黎莉(2009)提出判定信息穩定維度包括信息結構、流量和內容、傳播時機四個考量點。劉雪明(2013)分析政策傳播的主體是政策信息傳播之源頭與信息穩定、聯系緊密。
對主體研究外,學者把目光投向傳播媒介、渠道和模式,聶靜虹(2004)指出政策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對信息傳遞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張付(2013)則以不同利益集團的選擇和偏好為研究對象,會對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曲解和取舍,導致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滯后和失真現象,對政策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和普及性上產生不利影響。張淑華(2014)結合新媒體研究中發現,新媒體興起使政策傳播從封閉、單向的組織傳播走向“后科層時代”的開放、互動網民對政策過程“強直性介入”改變了政策傳播的路徑和效能,形成政策信息異化風險。張付(2013)認為可以利用先進傳播技術,開通政府網站和政務微博,提供公共服務信息化,使信息傳播效率和效度不斷提高。羅月領(2014)建議借助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進行政策動員,提高政策信息的知曉度。
網絡普及度不高的農村中,黃九清(2006)四川調研后發現農民對媒介發出的政策信息的接收能力普遍低下。方紅森、彭娟(2010)解釋了傳統媒體時效性差和缺乏針對性的內容使農民受眾很難從報紙等大眾媒介中獲取到有效的政策信息,所以大眾媒介對農政策信息傳播失去了有效性。
除傳播渠道、模式、媒介等角度來研究政策信息傳播外,以信息的角度為切入點研究政策傳播的有,邱新有、肖榮春、熊芳芳(2005)的研究對象選擇了農村政策信息,對政策信息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建立以農民為核心受眾群的國家農村政策傳播機制的解決方案,傳播機制應以完善信息反饋、信息調節機制為重點。徐敏(2009)在分析信息公平對農村民主管理的作用中提出,信息自由、信息獲取和信息表達三方面是重要維度,指出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在反作用于信息傳播過程中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政策傳播本身傳播的是信息,政策傳播視角下信息穩定問題研究,是以傳播客體信息為前提的。目前學界以信息穩定維度分析政策傳播的文獻較少,大多是在研究政策傳播中的效果或功能、渠道、模式、機制及政策創新中,通過研究分析成效好壞、渠道利弊、政策好壞、模式阻暢等,提出依據結果建立信息采集系統和政策傳播機制。
從目前已有的研究中發現不少學者對政策傳播、信息傳播及信息穩定進行了分析和梳理,并且成果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效果,并為后人的研究提供和建立了不同的方向和基礎。不可忽視的是,已有關于政策傳播中的信息穩定問題的研究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必須正視的問題。第一,在研究視角方面,大部分政治學學者、傳播學學者把研究重心放在政策傳播上,而從信息穩定維度的研究較少。第二,在研究內容方面,關于政策信息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信息、農村政策信息、教育政策信息、科技政策信息等方面,其他類政策信息相對較少。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相當一部分學者以理論分析為主,真正深入實地去蹲點研究、獲得第一手資料的學者較少。
[1]張淑華.新媒體語境下政策傳播的風險及其應對[J].當代傳播,2014(5).
[2]羅月領.新媒體時代提高政策傳播效果的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4(1).
G206
A
1674-8883(2015)24-0079-01
羅紫云(1993—),女,江西奉新人,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4級傳播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與社會政治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