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沁竹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儀式觀視野下的“直播吃飯”現象盛行的原因
劉沁竹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提出傳播的儀式觀,即強調傳播本身就是儀式和神話,是共同信仰的表征,不是空間上的信息傳遞,而是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是創造、修改和轉變一個共享文化的過程。[1]本研究從儀式觀的角度分析網絡在線“直播吃飯”這種現象盛行的原因,筆者認為其表層原因是希望有人可以與自己共進晚餐,深層原因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共享和傳遞。
直播視頻;直播吃飯;傳播儀式觀
根據《每日郵報》相關報道,韓國少年金成鎮在Afreeca TV直播自己吃晚飯的過程,一晚平均可賺萬元人民幣,如今他已經擁有上千名粉絲,遠程陪他吃飯聊天,這種看似毫無營養價值的直播內容其實反映出大多數現代人生活的現狀,孤單和叛逆,這種情緒的共鳴和傳染讓“直播吃飯”像病毒一樣流行開,如今不僅在韓國,中國也開始有大量網絡主播在直播平臺直播自己的生活瑣事。本文就試圖以“直播晚餐”這種現象為研究個案,將詹姆斯·凱瑞的傳播儀式觀相結合,分析其盛行的原因。
日常吃飯本身來說是一件私密的事情,在傳統上其進行也局限在一個封閉的物理空間里面。而將自己日常飲食活動進行在線直播,使得網絡這一公共媒介的介入,讓原本私人的事件變成了公共領域內的話題。并且,由于視頻網站上“彈幕”這一功能的使用,讓過去的單向看視頻,變成了可以一邊看視頻,一邊與視屏另一邊的人進行在線交流?!爸辈コ燥垺边@種網絡在線視頻其實有三個空間的存在,第一個空間是物理空間,也就是當事人吃飯的場所,這一空間給當事人和觀眾賦予了一種存在感,而且這種存在感會隨著物理環境的變化而帶來不同的感官體驗。第二個空間是當事人的心理空間,這是當事人披露個人隱私的一個心理安全閥,因為這是鏡頭無法監視到的領域。但當事人的情緒和心態的變化也會隨著監視時間的順延,而潛移默化地表露在觀眾的視線之下。第三個空間則是通過電視網絡連接起來的更大的空間。這三個空間構成了一個越來越走向公共的空間序列,從而構建了一個具有表演性和公共性的儀式空間。
儀式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矛盾的象征性解決,以此緩解人們的焦慮和喚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從儀式觀的角度來看,“直播吃飯”這種在線視頻活動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爸辈コ燥垺鳖惢顒訌淖畛踔皇窍M腥丝梢酝ㄟ^視頻在線這種形式與自己共進晚餐,擴展到了全民一同分享美食的盛宴。發布者可以跟網友一起互動,從“吃什么”到“怎么吃”都可以全民一起參與。直播,無疑是現代媒體的最高形態。文字可以捏造,圖片可以PS,就連視頻,也能剪輯作秀,唯獨直播,是最真實直接的?!爸辈コ燥垺钡氖⑿?,其實反映的正是青少年這一代的孤獨和叛逆。許多小孩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對小孩的照顧,導致青少年這一代不得不通過這種遠程一起吃飯的方式來尋求情感上的共鳴。在現代社會,傳統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文化已經受到沖擊,家庭共同體變得日益脆弱。隨著子代和父代之間代際關系的拉大,家庭這一集體在維系彼此感情功能日益減弱。許多的青少年不愿意與父母有太多交談而選擇一個人吃飯,但一個人吃飯又覺得太孤獨,而直播平臺恰恰把有著相似情況的青少年聯系在一起,提供給他們彼此一個交流的平臺,這就成為一種情緒共享,并且這種貢獻非常具有傳播性,通過喚起情感上的共鳴,讓人們下意識地產生“共享行為”。
在宗教儀式中,主持人具有至高無上、不容置疑的權威地位,其權威性來自儀式的神圣性。而在直播視頻類節目這一世俗化儀式中,網絡主播的地位和引導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其權威性更多的來自自身的知識、經驗、溝通能力等方面,事實上通過網友的點贊和評論情況也可以看出一個網絡主播的引導水平的好壞。早期的“直播吃飯”活動主持人這一角色更多的是由普通百姓來擔當,但隨著這種直播活動的走紅,讓不少商家看到了商機。因此,誕生了一批專門以直播活動為職業的網絡主播。這些網絡主播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與觀眾一起互動,網友通過送虛擬鮮花等方式來表達對主播的喜歡。當主播把這種虛擬獎勵方式轉化為現金,便可以輕松的賺到薪酬。有的知名主播僅僅只是每天在鏡頭前工作幾個小時就年收入上百萬,其中有部分游戲主播的個人影響力甚至可以相當于獨立游戲開發商。網絡主播是直播活動的組織者,起著協調氣氛、調動觀眾積極性的作用。有的網絡主播擅長唱歌,有的擅長說段子,有的具有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有的顏值出眾,通過主播與觀眾的實時聊天形成互相呼應,共同搭建起了心靈溝通的橋梁,這些觀眾的評論和虛擬獎勵也共同維護了儀式主持人的權威。
因而“直播晚飯”這種視頻活動中,主持人通過一系列的引導方式,增強了主持人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情感是一切儀式成功的要素,在“直播吃飯”這一現代的、世俗化的儀式中,喚起情感的共鳴才是其盛行的關鍵所在,也是其長盛不衰的根本力量。網絡主播只有成功地調動和激發觀眾心中對共享和群居的希冀,才能順利地完成情感轉化的儀式。
在“直播晚飯”這種現實的、世俗的儀式中,吃飯被賦予了神圣的符號意義,它是維系觀眾與主持人情感的一種紐帶。這種遠程一起吃飯的儀式,消除了物理空間上的距離,在線取代了身體在場的功能??傊?,“直播吃飯”對獨自吃飯進行在線視頻直播是非常富有象征意義的,生活也需要儀式感,就像古人“沐浴焚香、撫琴賞菊”一樣,觀眾和當事人一起在儀式中經受洗禮,建立起對美好生活的信仰和信心。
[1]詹姆斯·W·凱瑞(美).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華夏出版社,2005:28.
[2]劉勝枝.儀式觀視野下的情感調解類節目——《誰再說》欄目的文化傳播學分析[J].現代傳播,2014.
G206
A
1674-8883(2015)24-0099-01
劉沁竹(1991—),女,江西萍鄉人,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4級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