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焰
(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 昆明 650034)
淺談云南出版的地方化
劉 焰
(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 昆明 650034)
云南省地處祖國西南邊疆,擁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針對目前存在機制不夠靈活,不能留住本地作者,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暢銷書等問題,云南本地出版單位應立足云南,堅守地方化,挖掘本地歷史、人文資源,保留瀕臨消失的民族文化,經營好本地作者,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地方化;民族文化;暢銷書;特色;品牌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個。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共15個民族為云南特有,人口數均占全國該民族總人口的80%以上。[1]云南西部與緬甸唇齒相依,南部和東南部分別與老撾、越南接壤,共有陸地邊境線4061千米。歷史上,由于地理原因長期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于中原文化的影響較少,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地方文化、少數民族文化。
云南的出版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初期,即1951年才成立云南省第一家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目前,有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晨光出版社、云南美術出版社、云南大學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德宏民族出版社等綜合、教育、科技、少兒、美術、學術、民族等各類專業出版社共八家。
據《云南省新聞出版(版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統計,2010年,云南全省出版各類圖書4500余種,從業人員703人,滇版圖書銷售收入5.76億元。以2010年數據為例,全國出版圖書328387種,而云南省出版圖書4500種,僅僅占全國總數的1.37%。圖書的數量和質量與全國比起來都懸殊。
“出版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又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有力工具,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保?]出版是一項文化事業,出版的繁榮、活躍程度與區域文化發達、繁榮程度息息相關。
隨著新世紀以來國家加強對文化體制的改革,出版單位也名列其中。云南省的出版事業發展較晚,且地處邊疆,經濟、文化都不夠發達。隨著國家改革浪潮,云南的出版業也被動地走入了市場。在事業制向企業制的轉變中,在傳統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過渡中,這一系列的變化給云南的出版單位及出版人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一)思想保守不適應市場的發展
2005年,云南省成立了云南出版集團,由以前傳統的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為有限公司的企業體制。通過十年的改革,一些人在思想觀念上與文化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還有許多不適應之處。出版過程中,注重出版業的意識形態屬性,而忽略出版物的商品屬性,對市場認識不足。只是習慣于傳統的計劃機制,好多人還停留在坐在辦公室,等著別人上門“求”我們出書。而沒有改變思想觀念,主動“走出去”,調查市場、了解市場,策劃讀者、市場需要的書。
(二)機制不夠靈活,改革不徹底
從上級管理單位到基層出版社,整個管理體制不夠靈活。部分經營性出版單位改革不徹底,一部分老員工還保留著事業單位體制的身份,還有一張“護身符”,工作壓力小,工作積極性不高;而新員工卻是企業體制的身份,工資壓力相對大,由此形成兩種尷尬的同事關系,無法完全達到同工同酬的目標,從而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外,管理體制僵硬,圖書出版周期長,且程序多而復雜,不能適應市場要求快、及時的需要。
(三)過分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
隨著出版行業的改革,出版單位由財政撥款的事業型單位轉變為自負盈虧的企業型單位。由此,發展經濟、創收利潤成為領導和員工的共識。經濟指標成為壓在領導和員工身上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出版行業流行的一句話“一流的編輯搞營銷,二流的編輯搞策劃,三流的編輯搞文字”。這從側面反應了整個出版行業的部分現狀與無奈。云南省作為全國出版行業的一部分,對于這種沖擊在所難免。圖書質量問題越來越凸顯。
(四)出版經營方式粗放,質量效益亟待提高
云南圖書出版結構失衡的問題非常明顯,出版、發行業都嚴重依賴教材。滇版一般圖書在全國圖書市場的占有率偏低,缺乏富有生命力的原創精品和兩個效益俱佳的力作,具有傳承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傳世之作更為罕見。出版社、新華書店利潤的大部分來自中小學教材。由于產業發展過度依賴規模、數量的擴張和品種、定價、廣告等的增長,云南出版業經營方式粗放,質量效益亟待提高。[3]
(五)沒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暢銷書
做暢銷書是出版單位的目標之一,也是出版人的理想。一本暢銷書可以使出版單位同時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出版單位還可以借此建立出版社的品牌,形成一種品牌效益,使出版單位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滇版圖書這幾年雖然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如唐似亮的《大道健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魯迅文學獎(如海男的《憂傷的黑麋鹿》,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國家級的獎項,但是這只是行業內的肯定,沒有受到更多讀者的關注。查閱近年鳳凰網好書排行榜、豆瓣最受關注圖書榜以及京東、亞馬遜、當當等網上書店熱門圖書榜上幾乎沒有見到滇版圖書的蹤影。滇版圖書近年沒有出現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圖書。
(六)本地作者向外流失
作者與出版社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著名的作者可以提升出版社的名氣;另一方面,名牌出版社也可以無形中提升作者作品的高度,因為出版社的知名而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作為出版者,經營好作者是十分必要的。云南本地著名作家、詩人如于堅、海男、雷平陽等他們的作品大都在北京、上海等知名出版社出版。對于云南本地出版單位來說,這是一種長期的無形的損失。
鄒韜奮在講述做《生活》周刊的原則時說到,尾巴主義是成功的仇敵??锏膬热萑绻皇恰叭嗽埔嘣啤?,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趨”,那刊物是尾巴主義。這種尾巴主義的刊物便無所謂個性或特色;沒有個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更沒有希望了。[4]這個道理作為出版社做圖書同樣適用。云南省要發展出版,不能與作者資源、文化資源豐富的北京、上海等城市比較,而要重點要堅守本土,挖掘本地資源,堅守地方化出版,做出地方特色。
(一)挖掘本土歷史、人文資源
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挖掘云南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資源。從“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到21世紀的今天,云南從封閉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狀態已經發展到現如今面向我國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橋梁。云南具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的美譽,在39.4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云南有豐富的自然地理風光,也是旅游資源富集的省份。做好地方這塊牌子,深入挖掘本地資源是云南本地出版單位發展的一個方向。為適應旅游宣傳、文化宣傳、人文歷史宣傳的需要。例如,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昆明人文史穿越叢書”(即《街巷尋蹤》《春城盛景》《非遺絕唱》《古城印痕》《時光筑城》《故居遺韻》)從人文、歷史、建筑、民族風俗等不同側面,以散文的風格講述昆明幾千年的歷史。這套叢書一上市就受到外地旅游者、本地讀者的喜愛。
云南的16個州(市),滇東北有歷史悠久的秦朝時期始建的五尺道,滇西北具有藏域風情、被稱為人間天堂的香格里拉,滇西有著名僑鄉騰沖和順鎮、遠征軍戰斗的歷史遺跡,滇南有熱帶風情的傣家園等等,每一個州(市)以及每一個縣(市、區)都有各自的特色和資源。作為云南的出版單位應該利用這種地理便利,充分挖掘資源,做有特色的圖書。例如,從2013年開始,云南人民出版社對云南全省16個州(市)策劃出版文化出書,以州(市)為主導,以各個縣(區、市)為單位出版文化叢書,深度發掘云南的人文、歷史、地理文化資源。已經出版的有“文化保山”(分別為《文化保山·綜合卷》、《文化保山·隆陽區》、《文化保山·施甸》、《文化保山·昌寧》、《文化保山·龍陵》、《文化保山·騰沖》)、“文化曲靖”、“文化紅河”、“文化文山”等。這套叢書是對云南歷史、文化、地理、民風民俗的一個梳理,把一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景、美食、歷史介紹給讀者。
(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
云南省是我國文化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表現出一種延伸性、多樣性、包容性和厚重性的特質,使這塊神秘的土地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和生機。許多少數民族因地處山區,生活環境閉塞,由此而保留了他們獨特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祭祀活動等等。這為云南出版業的發展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交通便利、信息的發達,少數民族的傳統生產生活被現代性裹挾著,無形中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著現代化靠攏。而一些富有傳統特色少數民族宗教祭祀、民歌、語言等,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去世也瀕臨消失。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弊鳛槌霭嬲?,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收集、記錄、整理、出版這些瀕臨消失的民族資源,向讀者介紹云南的民族文化、民族歷史、民族宗教等。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們可以以嚴謹的學術書籍方式呈現,也可以以通俗的圖文方式呈現,還可以以視頻形式保留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聲音、手藝,傳承民族、民間文化。
(三)經營好本土作者,形成名牌效應
云南雖然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但是擁有許多優秀的作家、詩人。出版單位應該積極與本地作者搞好關系,促成已經成名的作家、詩人在本地出版,借名人效應提升出版社的名氣。同時,挖掘有潛力的現在還不知名的作者,支持他們出版作品。培養一批出版單位的作者群體,形成長期的品牌效應。在讀者心目中留下印象,逐漸成為知名出版社。例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憑借大陸、香港、臺灣知名人士,如畫家陳丹青、詞人林夕、影星林青霞、作家梁文道等作者,成功創造了的出版社的品牌——理想國,成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知名的出版社。
(四)主動策劃具有本土特色的暢銷書
云南因高原地勢,大部分地方都是四季如春。每到假期云南都是旅游者的首選。借助著名旅游地,如麗江、大理、香格里拉、騰沖和順、西雙版納等,與當地政府合作,策劃出版適合于不同層次讀者的不同的旅游書籍。成為讀者來此旅游的指南、動力,或者成為他們帶回家送親朋的禮物。作為本地出版單位,可以利用這天賜良機,策劃關于旅游的暢銷書。例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麗江的柔軟時光》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使得麗江的旅游也火了一把,同時也拉動了《大理的游俠時光》《昆明的慵懶時光》的暢銷。
云南作為邊疆省份、多民族省份,有許多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不具備的文化資源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資源、地方文化資源。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會雷同的資源。作為云南地方出版單位應該對此有客觀的認識,即我們要堅守地方化,做出本土特色,經營好本土作者,挖掘本地歷史、人文資源,積極保存瀕臨消失的民族文化,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1]云南省人民政府網[DB/OL].
[2]中國編輯學會,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基礎(初級)[M].武漢:崇文書局,2007:1.
[3]施維達.態與勢:云南省文化產業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4]鄒韜奮.編譯的教訓及辦刊物的幾個原則[A].吳波.編輯是一門消失的藝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42.
G239.27
A
1674-8883(2015)24-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