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卓 高琳琳 劉 瑩
(沈陽工程學院)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人們對高校教師學術工作的理解不斷發生著變化。有的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學術”的概念及其內涵,認為大學教師的學術工作應該包括教學的學術、科研的學術、服務(或行政)的學術等內容;有的則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學術”的概念及其內涵,認為學術即科研。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術的內涵逐漸豐富。本文從高校教師學術工作的理解入手,分析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在學術方面所處的困境及成因,并探討解決此困境的應對策略。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一種治學浮躁、急功近利的學術風氣,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今的高校學術治理體系不盡如人意,教師不但要從事繁重的教學工作,還要在課余時間將大量的精力投入科研中,有些教師還要兼顧產品開發,甚至是行政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教師很難做到潛心治學,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很多教師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大家都將爭科研項目、多發表論文放在第一位,更有甚者,竟然將原本有些分量的研究結果拆分發表。至于學術不端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部分高校教師違背了道德和科學精神,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敗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給科學和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極大地損害了高校教師的學術形象。
相當一部分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把精力大多放在第二職業上,享樂主義或中庸思想比較嚴重,而職業情感淡薄,缺乏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他們并不注重在業務上精益求精,沒有主動更新和運用新知識的意識,沒有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他們在學術上故步自封,在教學上毫無創新,滿足于走老路、吃老本,無法達到時代對高校教師自覺參與教學改革的要求。
高校教師職務評審機制改革的目的是使那些科研能力強、教學業績突出的教師的職稱能夠及時得到晉升,從而不斷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評審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做到教學、科研并重,而是片面強調科研成果,忽視了教學業績,出現了重科研、輕教學這一嚴重偏差。
在我國現已形成的由“985”高校、“211”高校、一般高校組成的金字塔分層體系中,一般高校的聲譽普遍不高,學校的教育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學生生源、師資配備等方面與“985”高校、“211”高校差別很大。就學術領域而言,一般高校的學術層次低、科研實力弱,青年教師不容易獲得學術資源,個人的學術發展之路異常艱辛。
學術發展之路曲折而漫長,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學術活動中的名與利,正確處理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耐得住艱辛和寂寞,突破權力與金錢的桎梏,不為浮躁的社會風氣所動,絕不隨波逐流。
各個高校不宜制定過多條條框框,應將重心放在如何給高校教師提供寬松的學術環境這個問題上來,為完善大學教師學術品質提供外部保障。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術研究當中去,長此以往,我們才會在學術方面有所突破。
我們提倡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和權益,堅決反對抄襲剽竊。針對學術不端行為,各高校必須加大治理和懲處力度。首先,高校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其次,在懲治的過程中,要確保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對觸犯制度者,應依法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切教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與光榮的使命,如何將教研、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是每一個高校教師進行教研、科研活動的動力和方向,也是高校應該大力鼓勵和提倡的。
校際學術交流是教師學術發展的重要平臺。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而通過校際學術交流,教師不僅得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質,從而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還能促使教師開放自己,加強更廣泛意義上的與同行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從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
[1]陸根書,黎萬紅,張巧艷.大學教師的學術工作:類型、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0(08).
[2]張意忠.大學教師的學術品質[J].現代教育管理,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