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文華
(蘇州大學)
淺談積極心理學對理科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啟示
司馬文華
(蘇州大學)
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較為完善的測量手段與試驗方法,研究人類力量與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理科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發現個人優勢、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適應求職道路的不確定性、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等有著重要的作用。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分析了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并從理科專業大學生角度提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幾條建議。
職業生涯規劃;理科專業;積極心理學
在我國,由于市場需求和學科設置等多方面的因素,多數大學生對職業認識不清,準備不夠充分,缺乏客觀系統的目標意識以及有效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致使理科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因此以關注人類美德和潛力等積極力量、以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為目標的積極心理學,顯示出獨特的預防性和針對性。在基礎理科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融入積極心理學的元素,為解決當前理科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的不足提供了新思路。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等人倡導的心理學新領域,它提倡積極人性論,主張心理學要以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用積極的觀點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解讀,并實施有效的干預。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分為三個層面:在主觀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即幸福感和滿足、快樂和幸福以及希望和樂觀主義;在個人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即愛和工作的能力、勇氣、毅力、寬容、創造性、對美的感受力、人際交往技巧、靈性、天賦和智慧等;在群體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有禮貌、寬容、利他主義和有職業道德的社會一員。這樣一種理論拓寬了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視野。
大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全面地發現自我、認知自我、了解自我,無法形成一個明確的擇業意識,隨著就業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也呈上升趨勢。就筆者所在的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為例,不管是低年級的學生還是畢業班的學生,大多數都未能系統地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一定的規劃,一部分學生還存在畢業前的就業恐慌和焦慮,并且目前大多數高校并未因此而加強大學生的擇業心理指導,使學生無法解決心理上的壓力問題,也無法實現角色上的及時轉變。
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觀點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應只是擇業指導,更需要全方面地看待個人自身的發展。積極心理學與傳統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最大的差異就在于不強調個體的缺陷與不足,而是注重個人的潛力與全面發展,以及前進的動力與未來道路的構建。因此,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理科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中,可以使我們用更加廣闊的視角去看待職業生涯,用更加客觀科學的方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使學生順利成才,實現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價值。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關注人自身力量,發揮其自身潛能,獲得美好生活。因此,將積極心理學理念應用到其職業指導中,對提高理科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效性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1.建立積極的職業生涯自我認知,構建合理的職業價值體系
大學畢業生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在職業規劃中包括自己所處的職業生涯環境和社會資源等因素。了解、接納以及發展職業生涯自我認知是個人職業生涯通向成功之路的前提。積極的職業生涯自我認知就是要積極地進行自我探索,發現自身的興趣、愛好及優勢,了解自我的性格與能力,掌握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情況以及社會相關的求職資訊,建立合理的職業價值體系,從而為最終實現自身及社會價值做出積極的探求與準備。
2.樹立積極的職業價值取向,避免急功近利、隨波逐流
很多大學生常常把眼光放在經濟收入高、福利好的行業上,而容易忽視客觀的就業環境和條件,忽視自己長遠的職業目標,為了經濟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專業、專長和理想,不僅影響順利就業,還可能影響職業的長遠發展。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以引導學生為根本,發展其潛在的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和正確的價值觀,造就積極品質。理科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面臨一個用標準化的流程來創造個性化產品的矛盾問題。在標準化與個性化的矛盾中,通過大規模培養職業規劃師,采用標準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在實踐中根據個體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樹立自身的生涯目標和實現路徑,創造一種和諧多樣化的人才氛圍。
3.提高理科專業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緩解就業壓力
隨著職業競爭的加劇,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加大,這就要求大學等相關教育機構把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與心理輔導相結合,通過多元化課程及一些必要的課外輔助,進行體驗式的培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不僅能夠解決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還能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一定程度上降低就業壓力,緩解理科專業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主要是引導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生涯的積極關注,規劃好當下的大學生活,設定階段性目標,積極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為今后的職業打好基礎,找準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體現個人價值。
4.營造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氛圍及育人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良好的組織氛圍可以對個體自身積極品質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著眼于學生自身的成長,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為大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立體化和全程化的服務與指導。大學生剛入學就要開設相關指導課程,結合所學專業以及學校的各種活動來開展指導工作,采取各種積極措施,消除不同的障礙因素,建立多階段、多梯級、多目標、系統的職業指導體系。另外,理科專業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需要全員參與,教職人員的參與體現在接受職業指導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指導工作;學生自身需要知道職業生涯規劃對今后發展的影響,要有主動參與的意識,積極地進行實踐;家長要能夠接受職業指導的理念,理解學校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地配合學校的指導和安排,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發展提供協助;社會支持體現在結合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及各類職業介紹機構,爭取職位和人力資源信息的最大開放,爭取更大程度上的社會認知以及資源的引進和整合,為理科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服務。
[1]都興芳,邰煒.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新契機:試論積極心理學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3.
[2]王瑋.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
注:本文系“蘇州大學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專項課題”。編號:2013SYYJS003。
·編輯趙飛飛
司馬文華,1979年5月出生,男,江蘇蘇州,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學工辦主任,講師,理學碩士,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訊單位:蘇州大學大學生生涯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