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津銘 倪 揚
(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基于法治理念下的大學生教育管理創新
劉津銘倪揚
(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在高校經營管理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高校是我國高等人才培養的中心,高校應提高對大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視,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就是社會的縮影,法治理念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融入,有效推進了校園法治建設的步伐,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基于法治理念的教育管理,遵循的是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利益需求,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與法治理念不謀而合,具有高度的同構性。基于法治理念下的大學生教育創新對于高等教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法治理念;教育管理;大學生教育
隨著依法治國戰略方針的提出,法治理念開始受到高度重視,并逐漸融入社會各個領域,法治理念漸入人心。法治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的應用,促進了法治校園的建設,使教育管理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新一代的大學生,思維更加發散、更加具有個性化和多樣化,教育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傳統大學生教育管理理念已不再適用,無法取得預期管理效果。大學生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對于教育管理工作中侵犯學生合法權利的現象,許多學生開始提出質疑,發出不滿的聲音,甚至發生多起對簿公堂的事件。基于法治理念下的教育管理,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學生與學校間的矛盾沖突,更能夠提高教育管理有效性,為教育活動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教育管理指的是管理者通過組織協調教育隊伍,充分發揮教育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資源的作用,利用有限的教育條件,高效率地實現教育管理目標的活動過程。教育管理對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幾乎貫穿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和教職員工職能的發揮,主要管理要素包括:教育設施、教育資源、教師、學生、財務等等。若教育活動中的教育管理存在問題,無法有效管理,教育質量便難以得到保障,大學生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點內容。雖然當代大學生教育管理與傳統教育管理有著一定差異,但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依然以傳統教育管理為基礎。大學生教育管理對學生個體感受更加注重,旨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正確把握教育活動主旨,重視學生與管理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先導性、前瞻性、全局性特征,具有反思功能、指導功能、評估功能,把人才培養當作管理的核心理念,是規范學生行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當前許多高校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仍存在問題,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甚至誘發學生反感,激化了師生矛盾。為了保障教育質量,進行教育管理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1.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靈魂,根植于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必然要求之中,是文明的象征,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民主、法治的客觀要求。雖然法治理念是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提出才開始受到關注的,但實際上法治理念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存在,法家便是法治理念的先驅,《管子》中已對“法”的概念進行了詮釋。另外,亞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學》中也曾對法治進行過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依法治國更被定為我國基本國策。與傳統人治理念相比,法治理念更科學,更能夠體現自由、民主、平等的核心價值。
2.基于法治理念下的大學生教育管理創新
校園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社會的縮影,是由學生組成的社會。基于法治理念進行大學生教育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使大學生教育管理職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因此,高校應更新觀念,轉變思路,摒棄傳統人治理念的大學生教育管理思維,樹立民主精神,秉承“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育管理中,做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打造法治大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大學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應聽取學生建議,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這樣才能制訂出學生自覺遵守的制度。此外,應構建一個適合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允許不同聲音,接受學生監督,完善學生民主參與路徑。當前許多高校不重視大學生教育管理中學生的參與,不僅學生參與能力不足,且參與過程也存在問題,缺少完整的參與路徑。只有學生真正參與進來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法治管理,因此提高學生參與程度勢在必行。大學生教育管理中應引導、鼓勵學生參與民主實踐,參與教育管理,加強對學生組織的建設,保持學生組織的獨立性,強化對學生干部的考核,通過學生組織服務學生,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教育管理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教育活動的開展,影響著教學質量。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教育管理理念已不再完全適用。而基于法治理念的大學生教育管理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質量,更能夠切實維護學生權益,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促進校園的法治建設。
陳潔.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D].復旦大學,2012(11):119-124.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