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明紅 向銘銘
(四川省綿陽市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住區規劃原理教學探討
喻明紅向銘銘
(四川省綿陽市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通過分析指出目前住區規劃教學存在規范不合時宜、重“增量設計”輕“存量設計”、文化傳承的缺失等問題和局限,提出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面進行調整和轉變,強調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增量規劃、存量規劃并駕齊驅,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采用專題教學等方式,以期住區規劃教育能適應新型城鎮化以及新常態的需求。
新常態;住區規劃;存量設計
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面臨發展速度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集約型轉變等“新常態”。為適應我國城鎮化“新常態”,住區規劃內容以及規劃方式也必須做相應的調整,包括:跨學科綜合發展、增量規劃與存量規劃的并存、社區發展等等,因此,如何認識和適應這種新常態,是今后一定時期內住區規劃工作和發展的重點。本文擬通過分析傳統的居住區規劃教學存在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對傳統的教學定位、內容和方式等進行相應調整,以期適應不斷變化的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需要。
1.規范不合時宜
自2012年正式實施《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以來,相應住區規劃設計規范還沒有出版,原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在結構模式、道路分級結構等方面已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城市發展速度在經過高速膨脹階段后,土地資源日益短缺,用于住宅開發的用意相應也在減少。2002年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將住區分成“居住區—小區—組團”的結構模式,已不適應土地資源現狀。按居住區級人口規模30000~50000人來推算,一個居住區級的用地約20公頃左右,但現在單個樓盤能征到此規模的用地的情況已不普遍。同樣,按居住區級、小區級、組團級的道路分級結構也存在不適宜性。這種藍圖式的規劃結構對今日市場開發導向的商品房小區建設的指導和控制意義漸微。
2.重“增量設計”輕“存量設計”
目前,中國城市空間主要分為四種類型:(1)老城區中的街坊型社區;(2)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社區;(3)經濟適用房社區;(4)商品房社區。在城市快速發展階段,商品房社區占市場主導,屬于增量規劃,是教學的重點。但在質量效率集約型時期,老城區中的街坊型社區、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社區日益受到人們關注,也是今后住區規劃的中心,屬于存量規劃范疇。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因重“增量建設”而輕“存量發展”,大量城市社區資產遭受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城市特色減少、活力降低、認同感淡薄和社區衰退。存量規劃設計對舊住宅區功能提升、環境改善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存量工作涉及的權力關系復雜,工作的方法以及內容與增量規劃也有差別,需要多學科綜合應用。從近幾年的教學來看,不論理論教學還是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均以增量規劃設計為主,設計任務書以新增地塊為設計條件,未重視舊住宅區的更新與保護,導致培養的學生擅長于在白紙上描繪藍圖,理想主義、英雄主義較嚴重。這是教學的缺失。
3.文化傳承的缺失
文化承載著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等,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住區則是文化的重要的載體之一,民族傳統建筑文化、工藝技術、建筑材料等均能在住區中展現。但目前我國住區規劃項目受西方建筑風格影響較大。放眼各大城市,采用歐陸風格的樓盤比比皆是。雖有部分人士堅守本土文化,但卻少之甚微。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已通過引導等方式讓學生樹立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觀念,但在真正做設計時卻不能創新地繼承傳統文化,僅能簡單模仿,實則失去了繼承的意義所在。因此,如何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是教學以及學生以后工作的持續命題。
1.樹立價值觀,重視歷史文化傳承
能否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生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時值我國城鎮化發展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集約型轉型之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面對資源和環境雙重威脅的轉型之期,“英雄主義”的“藍圖”指引規劃已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當時期,樹立公平和效率、生態指向、文化傳承等價值觀迫在眉睫。西方教育在課程設置中對關注弱勢群體、民主社會中的參與、文化和觀念的多樣化、職業品質等關注極多。對住區規劃而言,價值觀主要體現在服務對象的利益權衡、尊重歷史、重視生態環境。住區規劃要面對政府、開發商、業主三方服務對象,因此要正確認識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的不平等性,關注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文件中提出我國的城鎮建設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記憶主要來源于場所物質空間。因此,在住區規劃中對可利用有價值的建筑、道路、水系、植物等的保留和傳承,是留住的可行方式。
2.增量規劃、存量規劃并駕齊驅
中國城市化水平雖已達到50%,但要接近70%的目標,城市化還有幾十年的發展空間。這意味著住區數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而,增量規劃仍是目前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同時,在城市空間面臨緊縮的情況下,存量規劃也成為住區規劃工作的必然選擇。
在增量與存量規劃并存的多元需求下,在教學時,除了注重空間物質形態等層面外,還應關注公共政策、社會文化、經濟利益等層面。
存量規劃涉及不同群體利益,包括政府、社區居民、開發商,具有復雜的社會性。存在服務設施升級、產權利益分割、社區安全性與公平性、單位住房流轉與人口流動等問題。在工作方法上也需要采取上下互動的協商式方式。在規劃設計內容上也有別于增量規劃。舊住宅規劃設計主要針對交通、停車體系的疏導與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的增設與調整、公共活動空間的營造、住區景觀環境提高、建筑改造等。存量規劃是基于現狀基礎上的改造設計,因而需要掌握更詳細的現狀基礎資料,設計也應具體到細部尺度。因此,需要學生在該階段學習時,同時應有建筑和景觀設計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舊住宅區改造的案例講解。同時在調研環節,讓學生走進不同類型的舊住宅區進行調研,并撰寫調研報告。
3.調整分級結構
根據土地供需條件調整住區規劃結構。目前市場上住區增量規劃占主導的為4公頃左右的樓盤以及15公頃以上的綜合體。綜合體多以科研、教育與住區功能結合,形式多樣。以上規模已不適宜采用“居住區—小區—組團”的結構模式,可以用組團方式進行劃分結構。相應的“居住區道路—小區道路—組團道路”結構也可調整為“住區主干路—住區次干路—住區支路—宅間小路”,其道路規模仍可采用規范數據。
1.理論聯系實際
規劃工作者只有通過扎實的調查研究工作,獲得大量調研資料,才有可能把握理解所要規劃的客體對象,才有可能把握社會主體的真實訴求。不論是新增住宅區還是舊住宅區,均需要對其物質空間和社會空間進行全面的了解,實地調研尤為重要。調研分為兩方面,一方面進入住區實地調研,另一方面對房地產市場調研。
住區實地調研就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已建成樓盤。要求學生根據調研要求做好調研計劃,然后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分組調研。調研內容包括了解住區區位關系、居民的戶外活動的行為規律及人口規模等。分析小區規劃結構、用地分配、服務設施配套及交通組織方式。重點對住區道路交通系統規劃、住宅類型及住宅組群布局、公共建筑的內容以及景觀規劃設計進行調查。調研成果要求每組出一份報告,報告包括以上調研內容。同時要求每人抄繪所調研樓盤的總平面圖。
房地產市場調研主要是讓學生參加學校所在城市每年舉辦的房產交易會,了解目前市場需求:包括購買者需求、開發商需求以及政府需求,為后面將進行的住區規劃設計提供了參考。
2.專題教學
針對目前住區規劃的多元性以及人們對住區需求的多樣性,傳統的填鴨式、任務型教學具有很大局限性,已不適應現階段對人才培養在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嘗試采用菜單式專題型教學,將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專題應囊括目前住區規劃熱點、主要內容,涉及社會專題和空間專題。專題教學采用兩種形式:(1)部分專題利用現有資源聘請相關專家進行講座式講解。如老齡化與住區養老、舊住宅更新等特殊、熱點議題。(2)學生在多個專題菜單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分組進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社會專題涉及價值觀、住區安全、住區鄰里交往、住區便捷等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空間專題除涵蓋傳統空間形態規劃內容外,還對綠色住區、住區場所感與歸屬感營造、住區道路交通及停車、住區噪聲污染及防治措施等繼續解決的內容強化。
專題教學提交成果根據不同選題類型,可采用能表達物質空間形態的規劃圖紙,也可采用研究報告、政策建議或多種形式結合。成果提交多樣化,避免學生僅對物質空間規劃與表現技法的重視,同時還引導其對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表達。
總之,城鄉規劃教育應與社會實際相結合,注重時代發展需要。規劃教育不能坐井觀天,止步不前。職業教育應涉及當前以及今后的經濟形態對城市社會的影響,并關注城市發展政策。我國2014年3月正式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對住區規劃的影響意義深遠。5月提出國家進入“新常態”時期,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新常態給城鄉規劃帶來了挑戰的同時,也存在機遇。住區規劃職業教育應在價值觀、知識結構、技能等方面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在新型城鎮化、新常態時期對城鄉規劃人才的培養要求。
[1]徐苗.從住區到社區:學科調整背景下對居住區課程的思考[J].2014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黃瓴.回歸日常生活空間:基于社區的城市設計教學理念與方法研究.2014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袁媛.英國城市規劃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級對中國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12(02):61-66.
[4]程遙,趙民.城鄉規劃社會調查方法初探[C].2012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