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成
(安徽省蕪湖師范學校)
論五年制幼兒師范生舞蹈技能的有效教學途徑
丁玉成
(安徽省蕪湖師范學校)
培養幼兒師范學生的舞蹈教學技能是幼師教育的重要目標。五年制幼兒師范生舞蹈教學技能的有效教學途徑是:選擇不同文化、風格的舞蹈,豐富幼師生舞蹈學科知識;以節奏感、協調性為突破口,系統訓練舞蹈基本技能;以兒童舞教學為主題,培養舞蹈教學能力;融舞蹈知識、技能與能力于一體,增強舞蹈創編能力;添加劇目排練,提高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舞蹈技能;文化;節奏感;教學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幼師學校舞蹈教學面臨著重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學制視角,部分幼師學校由中專升格成為大專院校,學制由三年制改為五年制,對舞蹈技能的要求提高。二是從生源視角,招生門檻降低,新生文化知識素質不高,身體柔韌性不夠。在幼師舞蹈教學中,身體條件影響了學生的舞蹈技能、技巧掌握,學生動作技能穩定性差,缺乏協調性;而文化知識素質不高,又影響了學生對音樂、舞蹈的理解,進而影響舞蹈技能的提高。如何提高幼師舞蹈教學的有效性,以適合五年制幼師舞蹈技能的要求,是每一位舞蹈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舞蹈學科專業化的特點決定了師范生必須具備全面、系統的舞蹈知識技能,實現舞蹈學科知識與師范能力的整合發展。在選材上要寬泛,應選擇能表現舞蹈的風格特征,有代表性的基礎動作學習,使學生獲得對不同文化舞蹈的理解,以達到培養綜合能力的目標,奠定舞蹈學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1.選擇不同文化風格的舞蹈
不同文化風格的舞蹈是幼師舞蹈學科的主要教學內容,在民族民間舞學習的基礎上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增加外國代表性舞蹈、現代舞和爵士舞的學習,為幼兒舞蹈教學和實踐提供元素和素材。
2.擴充和增加民間舞種類
三年制幼師舞蹈教學一般重點學習“藏、漢、蒙、維”民族民間舞,在有了充裕的教學時間后,可酌情增加云南花燈、膠州秧歌、安徽花鼓燈、傣族、朝鮮族、苗族等民間舞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對不同文化民族舞蹈形態的認識和理解。
幼師學生不同于專業院校的學生,很多學生在進校之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舞蹈訓練,那么如何在短時間內使她們掌握扎實的舞蹈基礎知識和技能,對于幼師舞蹈教學來說尤為重要。
1.依據幼師生特點,精選基訓內容,突出培養舞蹈節奏感、協調性
在內容上,將幼師舞蹈訓練與專業院校的訓練區分開來,根據幼師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實際接受水平進行選材。幼師學生進校時年齡一般在16~18歲之間,骨骼發育基本定型,柔軟度差,舞蹈基礎訓練應以訓練學生身體體態和動作節奏感、協調性為主,腰腿的軟度和技能的學習為輔,重視中間動作的訓練,提高學生身體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選材上,在芭蕾基訓中汲取把桿訓練和吸跳步、華爾茲舞步的內容,在古典舞訓練中融入身韻內容的學習,加強中間動作中的節奏感和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能力。
2.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級提高舞蹈基本技能
在基礎訓練中遵循從地面—把扛—中間,從單一動作到組合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如跳躍練習選擇在一年級學習一位、二位小跳,二年級進行五位小跳和變位小跳,三年級以中跳、掖腿小跳為主,四、五年級著重訓練射雁小跳和大跳,由易到難地提高學生的彈跳能力和在空中身體的控制能力。
3.以古典舞為主,芭蕾舞和現代舞為輔,培養學生的“舞感”和表現力
幼師舞蹈基礎訓練在分配比例上應以古典舞基訓為主,芭蕾舞基訓和現代舞基訓為輔,一年級利用芭蕾基訓有效地解決學生的體態和“開、繃、直”的問題,二、三、四年級運用古典舞基訓提高學生的“舞感”和動作的協調性,直接強化學生的舞蹈表現力,五年級運用現代舞基訓培養學生在三度空間中動作的支配能力。
4.科學地制訂教學計劃,將訓練系統化貫穿教學始終
改變以往教學中一年級抓基訓,二、三年級只抓民間舞的狀況,自始至終將基訓與民間舞教學相結合。第一節課采用中國舞考級教材的把桿訓練,從6級開始每學期逐級提高,第二節課進行民間舞訓練,學生體態和中間動作穩定性有了極大提高。
幼師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幼師舞蹈教學的特殊性,在以前的教學中一般到最后一學期才進行兒童舞教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應圍繞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將兒童舞教學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幼師舞蹈教學中。
1.將兒童舞蹈教學納入日常教學
從低年級開始每節課抽出10~15分鐘學習兒童舞蹈,可以先從幼兒律動、歌表演、音樂反應等內容入手,使學生充分了解兒童舞蹈的動作特點,體會幼兒舞蹈從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情境。
2.加強民間兒童舞的學習
教學中多進行民間兒童舞組合學習,如藏族踢踏舞、云南花燈跳顛步、東北秧歌手巾花技巧、蒙古族舞馬步組合、朝鮮舞安旦組合等,都能成為兒童舞中很好的動作素材。
3.注重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
幼師舞蹈教學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舞蹈教學能力,可以采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利用已掌握的舞步或活動內容在學生中進行模擬教學,通過實踐和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兒童舞蹈教學的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為今后的兒童舞教學做準備。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強調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提出問題,進而在探究實踐合作過程中解決問題,將舞蹈知識技能與師范能力整合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
1.動作拓展訓練
動作拓展訓練能提高學生的舞蹈創編能力,實現創造性和開放性思維的培養。以傣族民間舞教學為例,掌握基本手位和基本舞步后,引導學生將手位和舞步在原來的基礎上產生空間、節奏、力度上的想象,就會出現“一七位、小二位、小五位”等變化手位,“碎步、蹉步、墊步、小跳”等新的舞步,再將這些手位與舞步進行重組又會產生出無數新的舞蹈動作。
2.動作短句訓練
如在學習蒙古族民間舞《硬腕組合》時,教學完組合主干動作之后,不按組合套路走,讓學生自由編排動作順序或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動作,形成各自不同的動作短句進行組合,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打破了常規的教學模式。
3.隊形訓練
教學中結合簡單隊形的練習可以加強學生對舞蹈構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在云南花燈民間舞教學中,可以結合扇子的特點,配合舞蹈作品欣賞,讓學生分組編排出有隊形的舞蹈短句或段落。
4.創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中還應增加舞蹈創編技法的理論知識學習,了解基本的創編規律,結合“作品欣賞分析課”“即興練習課”“舞蹈作品創編練習”等體驗探究性的實踐活動來獲得編舞知識和技能,在反復練習中不斷提高創編能力。
增加劇目排練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舞蹈動作與音樂節奏的配合關系,學習作者在舞蹈編排過程中運用的各種手法以及為適應內容的需要而塑造的畫面、造型。
幼師舞蹈教學擔負著普及舞蹈基礎教育和美育的重任,這也時刻鞭策著從事幼師舞蹈教學的教育者,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水平的同時,承前啟后,不斷探索、總結,思考新目標、新形勢下的教學改革,走出一條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幼兒師范舞蹈教學新路子。
[1]黃明珠.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改革方案(上)[J].舞蹈雜志,2003(01):32-34.
[2]王凡.舞蹈教學中的啟思導行:探索優化的舞蹈教學途徑[J].藝術教育,2008(10):12-13.
[3]蔣蘇黎.淺論舞蹈教學中“舞感”的培養[J].藝術教育,2008 (10):94.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