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芳
(重慶市開縣文峰初級中學)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課改的必然趨勢下,數學課堂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思維與創新的結合,成為學生提高自己、發展自己的卓越課堂。數學教學,要努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從被迫學習到享受學習,從教師主體到主導,從學生被動到主動。在無數的課堂實踐中,我認為新課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創設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結構有關的事物,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進入思維、探究的理想狀態。
如《函數》一節中,要讓學生理解函數的定義,知道什么樣的關系是函數關系,這是很難的。上課時可以這樣引入:老師剛才去加油站給自己的摩托車加油了,在加油過程中,不自覺地注意到了加油器的顯示屏,顯示屏有三格,分別是單價、數量、金額,都顯示有數字,在加油過程中,其中顯示有單價的這一格始終沒動,顯示有數量、金額的兩格不停地跳動,同學們想一下,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幾個變化的量,并說出來聽聽。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道:兩個,即數量、金額。教師又問:先有哪一個的變化,才引起哪一個的變化。學生:先有加油數量的變化,才引起金額的變化。教師順著引導:此時,我們把本次加油的金額叫做加油數量的函數。
在這個問題情境中,教師很好地利用生活中的問題,單價、數量、金額之間的關系,單價不變時,數量的變化引出金額的變化,即引出變量和函數。自然,得體,把學生帶入了函數的知識中。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探究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的過程,也就是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數學教學活動化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以活動促發展,達到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這次活動通過不同層次學生的暢所欲言,開放而靈動地激活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網絡。在師生與生生間的交流探討中,自然流暢的課堂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探索事物數量關系,變化規律的過程,也就是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新人教版的八年級《平行四邊形》中“平行四邊形的分類討論問題(1)”的教學。
畫一畫:在邊長為1 的正方形網格中有A、B、C 三點,請你畫出以A、B、C 為其中一個頂點的平行四邊形。
想一想:
①已知平行四邊形的三個頂點,求第四個頂點,常以什么為分類標準。
②這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
以畫圖為載體,讓學生主動進行思考與嘗試,從而感悟分類的必要。“想一想”緊緊圍繞分類思想,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此案例的后續課堂教學,緊緊圍繞課堂引入中所得到的分類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經歷一系列挑戰,由起初的已知,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三個點,求第四個點構成平行四邊形,引申到已知兩個點,第三個點的坐標為C(a,b)。求第四個點構成平行四邊形。然后轉化到把已知的三個點與一次函數圖象結合起來,求第四個點構成平行四邊形。最后已知兩個點,第三個點在一次函數圖象上,求第四個點構成平行四邊形。可見,課堂中,問題預設的發展性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認知沖突中,突破重重障礙,領悟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由特殊到一般等數學思想與方法,學生的思維層次得到很大提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進步為學校教育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拓展和豐富了課程資源。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內容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方式聲情并茂、動靜結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也為學生自主學習拓寬了平臺,使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學生思維更活躍,對新知識更容易理解。
但我覺得不能盲目地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裝飾效應,應該掌握一個“度”,也就是如何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度”,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多媒體技術,根據學科內容、課程特點、教學環境等因素,創設聲情并茂的教學情境,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
王志明.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考試周刊,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