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梅
(陜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學)
論改進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蘇梅
(陜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評價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了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評價還在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中,筆者根據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信息技術 教學 措施
1.對評價認識不足
隨著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計劃的實施,信息技術課程雖然已經邁入了中小學必修課的行列,但對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在紹興僅僅是有這樣一項規定:獲省中小學信息技術等級考試二級及以上等級證書者可降5分參加錄取。許多家長、學生認為信息技術目前沒有成為中考、高考學科,這門課程并不重要,在中學尚且如此,在小學階段就更未引起重視了。與其他學科相比,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尚未作為一項教學工作進行系統研究,從而忽視了對信息技術的教學評價。
2.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評價內容只注重結果
就目前我市各小學而言,信息技術的開課率還是很高的,但由于沒有統一的評價體系,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各校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有的學校為了應付某些考試,沿用了傳統課程(如:語文、數學等)的考查方式,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筆試,教師評分后記入成績冊;有的學校沒有考試,放任自流,造成學生學習的時候只關心自己感興趣的上網、聊天、游戲等;還有一些學校雖然在信息技術考核評價中增加了計算機操作技能的考試評價(即上機測試),但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仍然是幾項測試的有限相加。
3.評價方式的現狀急需改革
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明確指出:“我們萬萬不能把信息技術教育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精神。”新課改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很好的發展契機,同時也對信息技術的教學評價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除了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外,還應注意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掌握后能否進行知識的整合創造。因此,需要一種既適合信息技術課的特點,又能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樂于學習的新穎的評價方式。
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原則是有助于學生信息素質的全面發展,根據信息技術課本身的特點以及原有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使用了以下一些做法:
1.引入“無紙化”的考試方式
根據浙江省中小學信息技術等級證書考試的模式,嘗試讓學生一人一機在限定的時間內在計算機上答題,考查的不僅是一些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同時也有上機操作能力考核部分。這種考試方式本身就是對學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檢驗,不僅考查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對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技能也做出了比較客觀的評價。
在實際操作“無紙化”考試方式時,由于尚未建立一個完整的考試系統,目前筆者只是自己建立一個簡易的在線測試系統,系統中的題目也較少,還處于一個試驗階段。
2.自制電子作品考試方式
即要求學生使用計算機創作多媒體作品的考試方式,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應用。教師在給定了范圍與評定標準后,由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己動手收集資料和素材,完成作品并存盤交給教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就進行這樣的考試。
3.結合Blog建立“電子檔案”
對于每個學習階段,評價的重點就是學生在這一個階段都學到了什么。在這部分評價中,學生需要在每一階段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完成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作品。筆者的做法是在WIN2000服務器上為每個班級建立相應類型的文件夾,然后在每個班級文件夾中,建立與學生學號、姓名對應的文件夾,通過設置“安全”和“共享”,每次上課時,學生把作品保存到一個自己專用的文件夾中,學生的作品只能由這個文件夾所屬的同學瀏覽和修改。然后在某個階段或期末學習完成后,進行統一評價。
Blog是近兩年迅速興起的一種操作簡易、方便快捷的網上空間。每班學生之間通過Blog鏈接,建立起學生Blog群,從而形成了一個網上交流平臺。Blog給每位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空間,以可視化的形式記錄了學生學習的過程。筆者讓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完成后,結合完成的作品寫一些自己的收獲和體會,以及其他同學、教師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等等。
4.學生自評、互評與師評有機結合
自評是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和作品制作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互評是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師評是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評價堅持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體,教師評價為主導的原則,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尊重學生,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通過學生的自評和同學間的互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實現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由于學生自評、互評,對學生而言壓力相對較小,學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制作作品中的經驗,從而使學生有清楚的自我認識,從而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5.評價分層
對學生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個別差異,如學習興趣的差異,操作時間的差異等,導致學生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差距較大。就我校而言,學生的差異也是比較明顯的,在評價過程中必須正視這種差異,對于各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評價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根據學生分層的實際,看學生在該層次中有沒有達到目標。同時,評價要注意鼓勵性,對不同起點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任何進步都應給予恰當的認可與鼓勵。這樣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從而保持他們良好的心態和學習的自信心。
在實際應用中,筆者采取幾種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將平時表現、上機操作、作品相結合,采取等級制(即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告訴學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錯,在哪些方面尚有不足,指給他們前進的方向。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它學科的不同在于,它的評價過程較長,比如自制電子作品考試的題目與評定標準是事先告知學生的,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創作作品,在作品評價的過程中,盡量給學生對作品進行展示、說明的機會。因此,學生在作品制作中可以以輕松的心態認真投入測試。
總之,我們應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在教學評價中要以促進學生學習為原則,應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創新實踐,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以上是筆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點自己的做法與體會,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