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茂斌
(內江日報社,四川 內江 641000)
淺析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之道
冉茂斌
(內江日報社,四川 內江 641000)
網絡信息時代,微信、微博、APP客戶端、QQ等新媒體的出現,促使媒體的生態環境和生存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成為我們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實踐中亟須解決的現實命題。本文正是著眼于此,分析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可行性,探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為構建現代傳統體系,實現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厚實根基。
傳統媒體;新興媒體;融合;問題;對策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強調,“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要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由此可見,在信息網絡技術已然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學習、思維和行為等方式的現實背景下,推動文化產業和宣傳工作的發展,必須發揮以互聯網為主體的新興媒體的優勢,堅持因勢而謀、順勢而變、順勢而為,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根基。[1]本文正是著眼于此,分析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可行性,探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融合,是媒體時代發展之必然。究其緣由,在于傳統媒體與當代網絡信息時代已出現脫嵌之勢,然給予傳統媒體“壽終正寢”之定論仍為時過早,諸如報紙、雜志期刊、電視等傳統媒體仍然具備一定的優勢。不容置疑的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興媒體在“互聯網+”的概念推動下已然深刻改變了人們文化學習的模式,并實現社會各方面的“革命性”變革,對此,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是媒體發展的大趨勢,并具備了實實在在的可行性。
(一)體制改革為傳統與新興媒體融合帶來福音
推動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指向,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媒體的支持,我國歷來重視釋放傳媒生產力,順應傳媒發展之勢,以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積極引進和利用新技術來實現傳媒業的深度發展,進而建構起現代文化傳媒產業體系。文化發展離不開文化體制改革,過去我國文化傳媒管理表現為不同部門獨立管理,存在著各自為政、協同不足的問題。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一意見是新時期我國文化傳媒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進行了頂層設計,掃除了文化體制管理中條塊分割而導致媒體融合梗阻問題,為傳統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帶來福音。
(二)“1+1>2”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厚實基礎
毋庸置疑,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自凸顯優勢,在不同領域發揮其信息傳播力。從傳統媒體來看,主要以報紙、期刊雜志等形式出現,具有信息權威度高、內容較為正式的特點,然不能忽視的是,以紙張為載體來傳播信息實已不是大眾獲取信息的最優選擇。而以互聯網、手機、平板電腦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通過其強大的數據信息整合、挖掘、創造和發布功能,并以其開放性、共享性、即時性等特征,迅速占領了媒介技術發展的“制高點”。但是,新興媒體的“無紙化”與傳統媒體的“有紙化”相比較而言,存在著信息權威性不高、碎片化嚴重、虛假信息大量存在、網民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直接原因,實現互為補充、互為支撐,達到“1+1>2”的理想效果。
(三)市場發展為傳統與新興媒體融合掃除障礙
在產業經濟時代,傳媒業是一個產業,傳媒業的發展需要市場發展的推動。當前,我國尤為關注傳媒業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傳媒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彼時,我國由于信息網絡技術的落后狀態,文化傳媒產業一直體現為政府主辦、主管,以事業單位的面目出現。此時,文化傳媒已實現由政府主導向“政府+民營”華麗轉身,意味著市場化的推動力在進一步凸顯,2014年被譽為“媒體融合元年”,2015年,國內電影票房突破400億,創歷史新高,由此凸顯媒體發展的市場能量。[2]提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是市場改革背景下文化媒介發展的必然之舉,是傳統媒體轉型的方向,更是新興媒體發展的機遇,必將深度改變我國傳播媒體的生態。
無疑,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形勢所需、發展所求,并在國家頂層設計的戰略支持下,越來越凸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自的優勢,推動著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大步前進。然而,在當前的形勢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學界的重視。
(一)產業融合的制度梗阻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媒體領域的管理是以部門化獨立管理的形式存在,這一管理形式最大的問題在于條塊化,形成“獨立王國”,即使同屬傳媒企業,但彼此之間的業務往來、對接不暢通。市場經濟的本義是實現市場內各種要素的充分流動、銜接,發揮市場的配置作用。然由于管理上的制度梗阻,導致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從“整合”走向“融合”的過程中,存在條塊分割的制度阻力,以至于難以在短期內發生深層次的融合,無法最大限度地帶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產業發展上的新飛躍。
(二)現代傳媒的運營瓶頸
從國外傳媒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其運營模式一般是“寡頭化”的情形,即通過組建傳媒集團巨頭來實現對新聞出版、電影、電視、報紙、網站、書籍、衍生品的整體運營,并不斷拓展其延伸能力。在其運營過程中,一方面集中了大量的業績精英來展開媒體營銷工作,尤其是從市場和受眾需求的視角,建構起“大傳播”的時空場域,凸顯其強大的運籌能力;另一方面是通過技術升級,有效地實現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資源互補和整合,從“全媒體”的視角出發,建構起一條橫跨電影、電視、報紙、網站等多個領域的傳媒產業鏈。然而,從當前我國的傳媒現狀來看,要想在短期內打造一條現代傳媒產業鏈,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平衡問題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區別主要體現為公益性與營利性,雖然性質不同,但兩者卻同屬傳媒領域。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產業市場化是發展使然,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國家推進文化事業建設、實施文化體制改革的題中之意。在此過程中,必然有一部分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現代文化傳媒企業,成為市場經濟的細胞,接受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由此,如何保持文化事業單位轉型為文化產業公司的公益性屬性,確保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平衡公益性與營利性,是值得關注的現實問題。
針對當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必須從實事求是、一切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視角出發,從理念樹立、體系建構、關系協調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一)樹立全媒體發展理念,實現傳媒產業現代轉向
思想是實踐的指路明燈。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之下,傳媒產業的發展始終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積極發揮新興媒體之信息網絡傳播優勢,強化互聯網思維,厘清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職責和功能,樹立起全媒體的發展理念,從產業融合、技術依托、內容建設、用戶體驗等視角著手,做實、做細、做好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整合、融合工作,積極規避體制上的桎梏,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著眼于“破局”與“立新”,打造出在競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上具有國際優勢的傳媒產業。
(二)打造現代傳媒體系,實現文化產業多元發展
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革新的時代,打造現代傳媒體系,必須從“技術”入手,充分應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來實現文化傳播和新聞生產,為人們帶來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同時,需要從市場化視角著眼,認真研讀國家之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政策導向,規避文化產業運營中的瓶頸,著力于發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各自優勢,引入“市場機制、市場力量”,通過跨行業、跨媒體的形式來對市場中的傳媒企業進行重組優化、打造實力強、融資優勢凸顯的現代傳媒大集團。
在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一個國家傳媒產業的發展無疑是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在我國傳媒產業已然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上,提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國家戰略,對于提升文明傳播的整體實力,發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自的優勢,增強文化發展的影響力、滲透力和吸引力,最終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劉奇葆.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N].人民日報,2014-4-23.
[2]殷俊,李月起.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5(09):36-38.
G206.2
A
1674-8883(2015)24-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