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亞紅, 馬冉冉
(陜西省西安市第九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54)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是神經內科門診常見的主訴之一[1]。眩暈有多種病因,如對眩暈病因確診不及時,可能會危及患者生命。由于其病因多樣,復雜,難以鑒別,臨床醫師對眩暈病因誤診普遍存在[2],因此提高廣大醫生對眩暈常見病因的認識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我院神經內科門診461例眩暈患者的常見病因進行篩查分析,以期明確眩暈的常見病因。
1.1 一般資料:連續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就診于我院門診有眩暈主訴的患者461例,其中男211例,女250例,年齡范圍23-81歲,平均年齡(54.28±3.72)歲,其中≤39歲51例,40-59歲231例,≥60歲177例。所有患者以眩暈為主訴,眩暈表現為反復陣發性發作,每次發作持續時間數分鐘至1周的為338例,持續1周以上的為123例。
1.2 方法:利用預先設計的調查表記錄眩暈患者的年齡、就診時間、性別、誘發因素、臨床癥狀、體征、持續時間、與活動及體位關系、病程、伴隨癥狀、缺血性卒中危險因素和家族遺傳史以及緩解期表現。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步態和姿勢、視動反射、過度換氣試驗、耳科檢查和立臥位血壓,神經系統檢查、Dix-Hallpike試驗。對于可疑為后循環缺血(PCI)伴眩暈的患者進行頸部血管彩超、經顱多普勒超聲(TCD)以及CT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1.3 診斷標準: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診斷標準:迅速改變頭位可誘發短暫的眩暈,持續時間小于1min,階段性發作數日、數周、甚至數年,可伴有恐懼、輕微頭痛、惡心以及不穩定感等癥狀;Dix-Hallpike試驗可引出特征性眼震或眩暈;一般無聽力異常或耳部疾病,根據相關診斷標準排除后循環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3]、后顱窩腫瘤、頸椎病和其它中樞神經系統或前庭系統功能紊亂疾病,且手法復位效果較好。其它各種疾病的診斷標準,依據《神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多組定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資料采用Pearson χ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以眩暈為主訴患者常見的病因構成:根據診斷標準,461例以眩暈為主訴患者的常見病因包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240例(52.06%),后循環缺血(PCI)76 例(16.49%),偏頭痛 45 例(9.76%),原發性高血壓43例(9.33%),神經癥30例(6.51%)。其中BPPV平均年齡(55.32±2.31)歲,PCI平均年齡(64.18 ±1.92)歲,偏頭痛平均年齡(51.76 ±2.03)歲,原發性高血壓平均年齡(62.68±2.70)歲,神經癥平均年齡(50.71±2.70)歲,各組間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00.010,P=0.000),見表 1。

表1 以眩暈為主訴患者常見的病因構成
2.2 以眩暈為主訴患者不同年齡層常見病因的分布:各年齡層眩暈常見病因分布有統計學差異(χ2=80.850,P=0.000),BPPV是各年齡層眩暈最常見的病因,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PCI和原發性高血壓比例增加,見表2。

表2 以眩暈為主訴患者不同年齡層常見病因的分布
眩暈是指機體對重力關系體驗或者空間定位能力障礙,表現為自身旋轉感、視物旋轉、波浪起伏、下墜感或搖擺不穩等,常伴有惡心、多汗、嘔吐等癥狀[4]。眩暈是一種癥狀,并不是一個疾病,一般人群中約有5‰的人會有此癥狀[5]。引起眩暈的疾病有多種,確定病因有利于對眩暈患者進行有效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461例以眩暈為主訴患者常見病因前五位包括 BPPV(52.06%),PCI(16.49%),偏頭痛(9.76%),原發性高血壓(9.33%),神經癥(6.51%);不同年齡組病因構成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中年人神經癥導致的眩暈較青少年多,原發性高血壓和PCI平均年齡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兩種病因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不同年齡層的病因構成差異提示對不同年齡患者診斷時應有針對性,更有助于快速準確的診斷出眩暈患者的病因。
BPPV是眩暈最常見的病因,在各個年齡層均位于首位。BPPV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周圍性前庭疾病,表現為患者坐下、起身、抬頭取物、低頭、轉動頭部或翻身時可導致短暫的眩暈,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經癥狀。近年來認為BPPV發病機制是因為橢圓囊斑上的耳石(碳酸鈣結晶,通常附著在耳石膜上)脫落,進入到半規管內,耳石在頭位變化時在半規管內游動[6]。該病主要可通過病史、Dix-Hallpike試驗和手法復位有效進行診斷。由于國內神經科醫生對BPPV重視不夠,一般不會對眩暈為主訴的患者進行Dix-Hallpike試驗,把大量眩暈歸咎于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缺血(VBI)或者頸椎病,導致漏診和誤診頻發。本研究進行了Dix-Hallpike試驗,與國外研究結果一致[7]。
PCI是指后循環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腦梗死,其中TIA是經典的VBI,目前國際上已廣泛應用PCI的概念代替VBI[8]。PCI是本研究中第2位病因,占16.49%,其中TIA18例,腦梗死58例。PCI診斷主要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神經系統檢查。疑為PCI的患者應進行神經影像學檢查,主要進行MRI、CT或者TCD檢查。
偏頭痛性眩暈占9.76%。該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持續時間(一般為數分鐘或者數小時),抗偏頭痛治療有效。偏頭痛眩暈具體機制還不明確,目前存在兩種假設機制是:一是血管痙攣導致局部缺血;二是感覺傳導在人腦皮層的反應異常,當患者偏頭痛時其視覺與聽覺變得更為敏感。有學者[9]認為,前庭輸入敏感性發生了相似的改變,短暫的眩暈可通過監測前庭輸入和其相關反射值來解釋。
神經癥是一種表現為焦慮、抑郁、強迫、恐懼、神經衰弱癥狀等癥狀的精神性障礙,可通過抑郁焦慮測量表進行診斷[10]。本研究顯示神經癥導致的眩暈主要集中在40-59歲,這是因為處于更年期前后的女性神經癥發病率比較高,容易受情緒影響。
本研究中原發性高血壓病導致的眩暈占9.33%,主要應該與眩暈所致的自主神經調節不良引起的繼發性血壓上升進行鑒別,問診時要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原發性高血壓病史,發病前是否監測過血壓,以判斷眩暈是結果還是誘因。
[1] 曾祥麗,李鵬,孔慶聰,等.前庭及半規管輕度發育異常致眩暈的臨床上特點[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46).
[2] Zhang N,Chen T,Dong H,et al.To analyze the et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11,25(7):307.
[3] 尹江寧.急診老年眩暈病例的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4):1124-1125.
[4] 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5] 胡成伍,鄢圣娟,田亮,等.120例眩暈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0):1553-1554.
[6] Neuhauser MD.Epidemiology of vertigo,migraine and vestibular migraine[J].Journal of Neurology,2009,256(3):333-338.
[7] 祝連生,武峰,郭建敏.門診眩暈患者296例病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8):50-51.
[8] Sura D,Newell S.Vertigo-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 the primary care[J].Br Med Pract,2010,3(4):351-353.
[9] Maslovara S,Soldo S B,Puksec M,et 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Influence of pharmaco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patients'recovery rate and life quality[J].Neuro Rehabilitation,2012,31(4):435-441.
[10] Perko D,Pretnar-Oblak J,abovi M,et al.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to larginine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in migraine patients[J].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2011,124(4):26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