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力
(湖北省荊州市第五人民醫院超聲科, 湖北 荊州 434000)
淋巴結結核(CTBL)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肺外結核疾病,其病變部位包括腮腺、頜下、頦下、腋下、鎖骨、及頸部、腹股溝等,而頸部是淋巴結結核的最多發部位,最為多見[1]。淋巴結結核可單個發病,但多數會累及多個淋巴結。發病后會造成淋巴結腫大,最終粘連形成較大包塊,超聲下可見其干酪樣壞死、結構損壞等特點[2]。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體征、PPDA實驗、病理活檢等方法[3]。近年來本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但由于其初期癥狀不明顯,極易被忽略[4]。因此,高效快速的診斷手段的使用刻不容緩。隨著超聲的發展與流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淋巴結結核診斷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且診斷效果良好,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力依據。本文搜集了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間,于我院診斷及治療的227例淺表性淋巴結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間于我院超聲科進行診斷及治療的淋巴結腫大、臨床疑為淺表性淋巴結結核的患者227例,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初診確定為淋巴結結核的患者共215例。其中男124例,女91例,年齡21-60歲,平均(37±3.4)歲,病程2個月至9年。其中,頸部淋巴結腫大125例,腮腺淋巴結腫大11例,頜下淋巴結腫大15例,頦下淋巴結腫大23例,腋下淋巴結腫大20例,鎖骨淋巴結腫大21例。患者伴有頸部疼痛、灼熱、酸脹,肢體微麻、低熱等癥狀。最后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進行比較,以確定彩色多普勒超聲的診斷符合率。
1.2 儀器與方法:使用邁瑞Dc-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采用 GEL7線陣探頭,探頭頻率8-10MHz。患者取側臥或仰臥位,對腫大的淋巴結進行縱切面和橫切面的連續滑行掃查,并根據淋巴結的分布區域進行分區掃查。觀察其大小、形態、邊界清晰程度、有無包膜、薄膜是否完整光滑、內部回聲均勻程度、淋巴結腫大的融合情況、淋巴結內部有無鈣化斑、液化回聲區、與周圍組織關系及周邊血流分布情況,記錄淋巴結L/S(縱徑/橫徑)值,并將其與反應性炎性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瘤及淋巴瘤的超聲圖像進行對比分析。
2.1 超聲診斷與病理結果比較分析:進行超聲診斷的患者共227例,其中診斷為淺表性淋巴結結核者212例,非淺表性淋巴結結核者15例;而經病理學活檢,證實為淺表性淋巴結結核者220例,非淺表性淋巴結結核者7例。診斷符合率為96.4%(212/220)。病變累及雙側者115例(52.3%),累及單側者76例(34.5%),融合者29 例(13.2%)。
2.2 不同淋巴結結核的聲像圖表現及與其他病變對比:淺表性淋巴結結核隨著病情發展,可依據不同的病理改變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即:炎癥型(I型);干酪壞死型(II型);液化膿腫型(III型);愈合期鈣化性(IV型)。這4個階段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聲像圖的特點也具有明顯差異。其具體聲像圖特特點見表1。220例例淋巴結結核與其它引起淋巴結腫大的病變聲像圖及彩色血流對比見表2。

表1 不同類型淋巴結結核聲像圖表現

表2 淋巴結結核,反應性炎性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瘤及淋巴瘤主要聲像圖鑒別
淋巴系統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可以對抗外來的侵入人體的病毒,避免發生感染。正常淋巴結直徑約為1-5mm,圓形或橢圓形,形似蠶豆。淋巴結門為一側凹陷處,是神經、血管的進出口。淋巴結分為髓質與皮質兩個區域,髓質分為髓竇、髓索,皮質分為深、淺兩區[5]。兒童及青壯年是淋巴結結核的好發人群,其中最常見的為頸部淋巴結結核[6]。淋巴結結核疾病初期癥狀不明顯,常被患者忽略,進而耽誤診治。因此,尋找一種高效快速的診斷方法尤為重要。
彩色多普勒超聲作為一種經濟快速、無痛苦的診斷方法,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頸部淋巴結的診斷及鑒別中。正常淋巴結邊界清晰,有時可見位于淋巴結的凹陷外的淋巴門。皮質回聲較弱,髓質回聲稍強于皮質。而淺表結核性淋巴結的超聲圖像顯示,其形態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內部回聲不均勻,主要為混合樣低回聲[7]。據研究,不同程度的頸部淋巴結病變,其二維聲像圖具有不同的特點。隨病情發展,病變部位首先出現淋巴結腫大、低熱、疼痛及灼熱等癥狀,病變淋巴結也隨之發生不同的病理改變,可依據其影響學特點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即:炎癥型(I型);干酪壞死型(Ⅱ型);液化膿腫型(Ⅲ型);愈合期鈣化性(Ⅳ型)。I型炎癥浸潤淋巴結,但無明顯臨床癥狀,皮膚顏色無改變,無熱痛表現。超聲圖像上血流信號豐富,淋巴門完整。髓質因受到擠壓而移位或消失。這一階段的患者很少及時發現病情并就醫,所以較為少見,占總患者數的4.1%(9/220)。此階段的病情與反應炎性淋巴結有類似之處,需要注意二者的區分,詳見表2。進而隨病情發展進入Ⅱ型,結核部位膚色暗紅,淋巴結體積變大,淋巴組織結構受到破壞,出現干酪樣壞死,超聲顯示淋巴結內部回聲降低且強弱不均,髓質回聲消失,淋巴結之間發生融合。血流信號紊亂或消失。Ⅱ型患者數占總患者數的32.3%(71/220),此階段患者應注意與淋巴結轉移瘤及淋巴瘤系進行區分。Ⅲ型淋巴結結核位置有明顯疼痛感,發生潰爛這者,可形成竇道,有干酪樣物質流出。回聲雜亂不均,可見液化,弱回聲點,無血流信號,人數占總患者數的29.5%(65/220)。最終發展成為Ⅳ型,出現發熱、盜汗、失眠、消瘦、精神倦怠等明顯的臨床癥狀。淋巴結萎縮變小,形成液化膿腫、潰瘍,內部為低回聲,有少量血流,最后鈣化愈合,人數占總患者數的34.1%(75/220)。對227例臨床表現為淋巴結腫大的疑似淋巴結結核的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與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相比,其陽性符合率高達96.4%(212/220)。說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淺表性淋巴結結核的檢出率極高,且正確率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進而作為診斷、治療以及預后的重要依據。
[1] 鄭湞湞,董瓊雄,黃映宏,等.不典型肺結核的影像學誤診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09,7(1):91-92.
[2] 李加平.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在淋巴結結核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67-68.
[3] 燕山,詹維偉.淺表器官超聲診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59.
[4] 俞群,胡建群.色多普勒超聲在淺表淋巴結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6):2048-2049.
[5] 譚慶,孫煦勇,聶峰,等.腎移植術后并發肺外結核感染的診斷及治療(附5例報告)[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8):1453-1455.
[6] 張建芬,陳曉麗.頸部淋巴結結核的超聲表現[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3):481-482.
[7] 霍春媛,李艷,劉洋.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部淋巴結結核診斷及鑒別診斷中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9):164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