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怡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公共外交視野下的孔子學院創新擴散模式探析
——以吉林大學合作共建的五所孔子學院為例
吳佳怡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作為提高本國形象和國際影響力,進而增進本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公共外交在配合國家總體外交、增強“巧實力”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孔子學院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傳播載體,在公共外交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過去的十一年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果。而孔子學院的發展不僅有其傳播的漢學文化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作為醒目的名片,更與其漢語師資培訓、經營模式類型、創新擴散機制等優勢息息相關。本文以公共外交發展戰略為大背景,以吉林大學與海外合作共建的五所孔子學院為研究對象,試圖探析孔子學院發展過程中的創新擴散模式的特點,并結合實際為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與參考。
公共外交 孔子學院 創新擴散
從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于2004年在韓國掛牌開始,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學堂,分布在120個國家(地區)。目前,吉林大學已在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烏克蘭基輔國立大學、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韓國漢陽大學分別建立了5所孔子學院。孔子學院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語言與文化推廣機構之一,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創新經驗,不僅通過漢語的教學幫助世界了解中國,成功的傳播了中國形象,并且在推動中國公共外交主題從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向殊途同歸方向轉化。[1]本文以吉林大學五所合作孔院為研究對象,以創新擴散理論為依據,嘗試研究公共外交推進過程中,孔子學院創新的特質以及如何在其公共外交職能方面實現創新的問題。
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由美國著名傳播學者Everett M.Rogers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是關于通過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產品的理論,側重大眾文化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羅杰斯的基本觀點是一項創新內容一般按照S形曲線向接受者擴散,新事物發展與擴散存在五個步驟:認知、說服、決定、實施、確認。羅杰斯認為,創新擴散有幾個要點,首先,創新能被采用者接受;其次,采用創新的主體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團體;再次,無論創新是何種類型,本質都是新穎的信息。孔子學院不僅僅是海外漢語國際推廣的教育機構,更承載著公共外交的職能,所以對孔子學院的創新擴散進行探析,并結合以實例的佐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孔子學院創新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1.層次
在全球化不斷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和頻繁,綜合國力層面上的競爭重心由政治經濟方面逐漸向文化方面轉移,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其對于維持文化多元性、語言文化生態平衡等方面影響很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推進,世界了解中國的渠道越來越多,傳統偏見也逐漸減少,但漢語文化方面的傳播還有待增強。作為漢語推廣的重要載體,孔子學院在世界推廣漢語教學方面,有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歷史性貢獻。
吉林大學合作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孔子學院(以下簡稱布大孔子學院)自2009年正式運營以來,語言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招生人數年年增長。吉林大學每年定期選派優秀教師參加漢辦的各類培訓,選派優秀學生去中國進修中文。同時,布大孔子學院每年舉辦兩次HSK漢語水平考試,為阿根廷及周邊國家漢語學習愛好者與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接軌服務。為在新澤西州普及漢語教學,羅格斯大學孔子學院向社會各界提供初、中、高級漢語課程、成人漢語課程;發展中小學網上漢語教材。創新針對問題或者需要產生,問題與需求來自采用者或者潛在采用者,雖然孔子學院在建立之初借鑒了德國歌德學院等語言推廣機構的經驗,但是根據不同的國情,開設特色的漢語課程,這就是孔院本身的鮮明特色和巨大成就。
在掌握了漢語之后,工作重點就推進到下一階段,即喚起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學習語言這一簡單層面。在運行實際中孔院逐漸建立起多層次、立體化的發展模式。首先是根據實際打造特色品牌項目——孔子新漢學計劃、漢語橋與其他文化交流項目等。布大孔子學院每年開設多門文化課程,舉辦音樂會、研討會、電影周等多種文化活動。布大孔子學院參加了由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主辦的中國城春節慶祝活動,向阿根廷公眾介紹中國語言和文化。羅格斯大學孔子學院則以內容豐富的“孔子學院日”文化慶祝活動進一步促進了中美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烏克蘭的基輔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則承辦漢語橋比賽、開設東方語言學校孔子課堂學生冬令營。[2]堪薩斯州立大學孔子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如舉辦《中國的變遷:語言、文化與經濟》討論會,音樂舞蹈晚會等。其次是知識、技能的創新。如今的孔子學院兼顧語言教學與教學硬件建設、文化技能教學與高端漢學研究等領域。吉林大學在合作的海外孔子學院都舉辦有一系列的人文社科講座,旨在傳揚中華文化、開展中國研究,促進交流。如何在喚起外國人對中華文化興趣的基礎上,推進其對中國夢的文化內涵的理解,這應成為孔子學院創新的努力方向。
提升國家軟實力及國際話語權的關鍵是通過全面而豐富的公共外交手段,“潤物細無聲”的讓外國人理解中國,以中國的角度觀中國,而非以西方的視角看中國,換位思考對于世界理解乃至認同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及中國制度至關重要。所以講好中國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理論,已經成為孔子學院在公共外交進程中所承載的使命之一。
2.渠道
根據羅杰斯的理論,創新擴散的渠道分為大眾傳媒渠道和人際關系渠道,全球性渠道與地方性渠道。在孔子學院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為大眾傳媒渠道和人際關系渠道提供創新擴散平臺的就是孔子學院大會.而全球性與地方性渠道的開辟則體現在近年來國別化和本土化策略。
公共外交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國外的公眾更加全面地、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而又全面的大國形象。拓寬渠道有益于我們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在國際輿論場中唱響中國好聲音。
孔子學院發展至今,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創新經驗,但是我們將無論是“中國軟實力的重大項目 ”也好,還是“中國參與世界文化競爭的重要路徑”也罷,如何為孔院的發展注入蓬勃動力,如何在關注創新擴散的同時兼顧其他方面,保持動態平衡,如何開展更為豐富高效的高校合作共建工作,這些都是值得持續關注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學院不僅是中國公共外交實踐的一大創新,也將是各國公共外交實踐的重要參照系。
其置于公共外交視野下,依托現實實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依然會發現,在推進世界了解、求解、理解中國的同時,孔子學院肩負著向世界推薦介紹中國到解釋中國的轉變。孔子學院的多層級創新要求其項目具有針對目標受眾的特質,更要充分了解采納者的決策心理,發揮各類社會文化活動的作用,與此同時,拓寬更豐富的渠道以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發生。
[1]《王義桅 孔子學院與公共外交三步走》《 公共外交季刊》(第19期)
[2]《基輔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