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亞楠
(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的歷史路徑
裴亞楠
(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當今社會追求經濟發展,促進國家繁榮富強的中國發展的主題,也是世界發展的主題。如何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十分重要,中國為了謀取發展和民族富強,做出很多歷史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并形成各種富強觀。故此,有必要對富強歷史各個階段的概念展開深入系統的分析。
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 富強 歷史路徑
根據馬克思理論,富強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共同追求的目標。他們認為,物質利益及其實現是任何社會主體活動的主要動因,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物質保障,如果缺乏物質保障,就使得人們因為爭的社會必需品而引發爭斗,這樣就會阻礙人的自由發展,使得社會不能夠正常發展和進步,從而導致社會的混亂。因此要想消滅階級就需要不斷發展生產力,以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人類進步,就需要促進國家富強,這樣才能消滅腐朽的東西,才能夠減少貧窮,防止貧窮由于爭奪社會必需品的戰爭而擴大化和普遍化。馬克思主義十分注重實踐的重要性,要想做到國家富強,就需要做到實事求是,要有實干精神,堅持艱苦創業的精神,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生產力,不斷創新和改造原有技術,優化生產關系,為國家的富強而不斷奮斗。[1]
列寧的文化思想在20世紀20年代對蘇聯帶來了很重要的影響,在列寧的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使得蘇聯整體文化素質有所提升。同時列寧在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礎之上對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的文化體現進行了理論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點進行發展和創新,充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與俄國革命實踐情況與國情的聯系,創造出符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國家文化建設理論,這個理論重點針對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對其文化發展和國家治理提供了參考和幫助。列寧主義時期富強觀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民主建設、社會和諧、生態改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等方面。這種觀點將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放在重要地位,促進了落后社會主義國家文化的發展。[2]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一代領袖毛澤東同志帶領中國共產黨人不停探索國家的富強道路。雖然終其一生也未能將其實現,但是毛澤東的富強觀念和思想依然是中國人探索國家富強道路的里程碑,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古代中國曾是先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但近代中國,卻淪為了受盡帝國主義凌辱、踐踏的階下囚。這使毛澤東深刻意識到:要想求得中華民族徹底的解放與自由,必須先要構建一個富強的新中國。毛澤東認為要想充分保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需要不斷發展生產力。同時他還站在國際視角上來看富強,他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為世界的發展和富強做出貢獻,應該堅持不斷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做到改革與革命,能夠促進國家富強,為世界繁榮做出大國的貢獻。毛澤東簡短的話,寓意豐富而明確,他闡明了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應如何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富強的途徑。有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科學指導。毛澤東的富強觀也有了根本的改變。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毛澤東開始把中國的實際情況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起來。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發展狀況下,必須排除那些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救國路線,從中總結出了實現國家富強一個最重要的途徑— —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
1.鄧小平的富強觀
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建設了一個發展中的中國。1978年,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了鮮紅的手印,引發了中國農村的劇變;1979年,廣東深圳演繹了春天的故事,引領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奇跡;1992年,一位老人引領中國破除了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議,使中國進入市場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鄧小平富強觀以“改革開放”“實現共同富裕”為主線,隨著經濟的發展,在鄧小平時代也發現了過去未發現的經濟規律,克服了歷史的局限性,堅持實現共同富裕、國家富強的夢想,對過去的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對于生產方面的教訓進行總結和反省,積極推動改革開發,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深化改革,為中國的繁榮富強指引了道理。[3]
2.江澤民的富強觀
新世紀以來,中國不斷走向繁榮富強。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升至世界第二位,我們的農村免除了繳納2000年的“皇糧國稅”,糧食實現了9連增;我們的工業發展成為世界工廠,正在由“中國制造”轉化為“中國創造”;我們的社會保障逐年提高,正在實現全民覆蓋;我們的鐵路修上青藏高原,可以坐著火車去拉薩……
江澤民的富強觀是對鄧小平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他認為,要將發展作為執政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胡錦濤的富強觀
在胡錦濤的富強觀中,強調走科學發展道路推進國家富強成為了主旋律,面對當今貧富差距、能源、環境等因素制約了經濟發展。胡錦濤的財富觀立足于這些制約因素的消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夠兼顧人和社會、人與自然,促進可持續發展、均衡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同發展。[4]
4.習近平的富強觀
在習近平的富強觀中,“中國夢”是最好的體現。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了政治光明。在中國夢的財富觀指引下,全 國人民共同 為了中國夢的實現而奮斗,不斷加強科技進步、不斷創新創造,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為了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當今的中國,我們離富強的目標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信心滿滿。要充分理解各個階段財富觀的精神與內涵,不斷地為我國繁榮富強做出應有的貢獻。
[1]胡海波.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10-05-01.
[2]鄭東艷.列寧文化觀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4-05.
[3]楊磊;徐珊珊.毛澤東的富強觀[J].管理視窗.2012-04-08.
[4]顧海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7-14.
姓名:裴亞楠 學校:西北民族大學 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專業:馬克思主義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