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紅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工業革命對世界職業教育的影響
——基于技術視角的詮釋
曹美紅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工業革命的到來,促使技術迅猛發展,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技術領域中一浪高過一浪的革新,深刻地變革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隨著工業革命中技術的逐步發展,世界職業教育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質的移位,而本文僅從技術視角談談工業化對世界職業教育的影響。技術的發展導致世界職業教育產生了質的升華:教學模式從以一對一學徒制為主轉變為一對多學校式以為主;教學內容從以日常實踐經驗為主轉變為以系統科學理論知識為主;管理機構從民間私人組織機構轉變為政府聯合機構。
工業化 世界職業教育 技術視角
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作為工業化的開始,促使人類發生了根本性、革命性、徹底性的變化。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和工業技術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所受沖擊自然不言而喻,而現代職業教育也在各方面變化的基礎上悄然誕生了。從技術視角探討工業革命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可為我們在當前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如何發展職業教育開啟了啟迪之門。工業化是一個大概念,不僅僅指工業的發展,還包括現代農業、城市化,以及民主化的社會制度和市場化的經濟秩序。[1]
1.以一對一學徒制為主要教學模式。學徒制是一種在現實生產過程中,在具體任務牽引下,師徒雙方共同勞動,徒弟在師傅的指導以及徒弟自主學習下所習得的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方式。此階段的技術主要是手工技術,技術的整個流程也就是工匠的全部工作過程,在工匠的工作過程中,包含了全部的技術內容,就某一特定技術而言,很有可能全部被工匠所獨或壟斷。同時,此時期技術的特點還表現在以非符號性和難言性特征為主,即無法記錄和言明。就這些類型的技術而言,最為有效的傳承方式只能是直接的實踐指導,即在實際工作任務和現實過程中通過實打實的演示和操作來有效傳授技術。所以,當時的職業教育只能以一對一的傳統學徒制為主要教學模式。[2]
2.以日常實踐經驗為其主要教學內容。由技術活動中的各種方法、技能、技巧組成的實踐經驗構成了此時期技術的主導成分。技術的這些特征無形中決定了當時以傳授技術為主導目標的職業教育必須要以日常實踐經驗為其教學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此時期技術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還是各種各樣的實踐經驗,系統有效的科學理論知識還沒有行使過助推器的作用,即沒有對技術進步產生促進作用。因此,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的教育內容便以日常實踐經驗為主要。[3]
3.以實際工作任務現場為主要教學組織場所,以觀察、模仿和練習為主要教學方法。就實踐經驗和技巧而言,可以通過言語進行傳授是少之又少,通過長時觀摩和反復練習才能夠被熟練掌握的經驗技巧占主導地位。所以,此時期的技術習得必須以現場邊觀摩邊練習的形式才可實現。通常的學習流程是學徒在初期觀察師傅每一個操作步驟,基本情況了解后,開始進行一些基礎輔助事項,等技巧的掌握達到一定的量之后,便在師傅指導下獨立操作,直至有效掌握全部技巧,并做到相當熟練。
1.技術的主要內容,由以機械和工業技術為主替代了以手工業和農業技術為主。促使人類進入了機械化和工業化時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人們的生產制作方式不再以手工為主,而轉為以機械化生產為主,即通過機器來制造機器。“用機器制造機器”的各種“工作母機”的產生便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和大量制造的結果。另一方面,由于工業生產的超額生產能力,農業被工業取代,成為當時的主導產業,形成了以交通運輸、能源動力、制造業為主導的新型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升級,促發工業技術成為了技術的主要內容。
2.技術進步的動因,由主要依靠科學理論知識取代了依靠實踐經驗。此時的科學理論知識開始成為技術的主導成分。工業革命完成“掃蕩”之后,技術變得更加系統化、科學化,科學理論知識也趨于實用化、技術化,工業的技術基礎隨之也從熟練的經驗和技巧轉為嚴密的科學理論知識。按照科學理論知識進行技術的發展和變革便順理成章,科學理論知識對技術原理的形成以及整個技術的發展都將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單純的實踐經驗不再是技術進步的主角。[4]
3.技術的社會組織程度得到提高,以系統技術為主。各式各樣機器的發明,使得規模性生產成為可能,人類駛入工廠式規模生產階段的軌道。流水線式生產是工廠生產采用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人們的勞動分工更加細化,工人被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崗位,而任何一個工作崗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都是整個工作崗位系統中的一個環節,要和其他工作崗位發生錯綜復雜的關系。這就促使人們在進行技術活動時要提高協作程度。一個人或幾個人就能夠完成一個物件生產或一項技術活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技術的社會組織程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不同技術之間的關聯程度亦緊密了起來。技術哲學家雅克·埃呂爾認為,“從工業革命一開始各種技術就相互連接起來,所有技術都是相互作用的,他們互相滲透,互相吸收,互為條件。”機器制造業的發展,致使采礦和冶金業的發展,采礦和冶金業的發展又致使交通運輸業的全面提高,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又致使對機器設備的大量需求,這反過來又刺激了機器制造業的發展。總之,此時期的技術不再是相互孤立、彼此隔離的,而是具有極強關聯性和復雜網絡結構的系統技術。
1.教學模式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已經存有學校式職業教育,但規模有限,職業教育的模式仍以一對一的學徒制為主。世界范圍內工業革命完成之后,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開始萌生了轉變趨勢,學徒制逐漸衰退并慢慢退出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行列,學校模式開始發揮主要角色,成為主要模式。由于新的教學模式——學校式采用集中傳授技術和知識的班級授課方式,為大工業生產提供批量的充足勞動力,從而成為當時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19 世紀中期,許多國家相繼建立大量職業學校,至19 世紀末期,現代學校式職業教育已規模性開辦起來。[5]
2.教學內容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技術生產受系統的科學理論知識的影響越來越大,純粹的實踐經驗已無法滿足技術進步的需要,技術中包含的科學理論知識的分量越來越多。所以,此時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理應相應更改,不能僅僅包含單純的實踐經驗,更應包含和技術休戚相關的系統的科學理論知識。例如,19世紀30年代,德國大量開設建筑設計學、化學、力學、機械學、應用數學等科學理論課程,這就是大批地方工業學校建立的緣由,而工業學校建立的根源便是工業革命。
3.管理機構
工業革命之前,職業教育的組織舉辦主要由私人或民間。19 世紀中期之前的技術,規模有限,水平也較為落后,組織舉辦與其相配套的教育并不需要超群的實力,單憑私人或民間的能力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務。然而,工業革命之后,技術的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且實現了規模化,此時若舉辦與其匹配的職業教育,私人或民間機構已無力勝任。在此環境下,政府開始涉足職業教育領域,并利用政府獨有權利來實施有效管理,逐步取代了私人和民間教育機構,無可厚非的成為管理職業教育的主體。英國政府于1853 年成立了科學和藝術局這一政府機構,對職業教育進行管理,其任務是向其提供資助,促進其發展。法國政府也于19 世紀60年代成立了技術教育委員會,開始對職業教育進行管理。[6]
4.教學組織場所及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教學組織場所從工作現場轉變為課堂,主要是因為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變化所引起的。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從以實踐經驗為主,轉變為兼具實踐經驗和大量科學理論知識。科學理論知識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具有“去情境化”特點。這種“去情境化”的理論知識,無法在工作現場被系統傳授,只能在“去情境化”的課堂中以符號的形式展現出來才能被系統掌握。教學方法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引起的。從前工作現場式的觀摩和練習的教學方法已不再適用于課堂教學,對以抽象符號形式存在的科學理論內容和課堂教學形式來說,符號性傳授方式才是具有可行性的教學方法。[7]
綜上所述,由工業革命引起的職業教育變化,本質上說,是由技術的進步引起的。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是技術,職業教育的內容、方法、管理機構以及教學模式等各方面都會受到技術的影響。據此可知,面對不同特色的技術,職業教育必須要有相應事物發展策略,即職業教育的發展須依據技術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而適時作出調整。所以,隨著未來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各方面適時適式的變化或調整是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的首選。我們應在吸收舊模式優點的基礎之上準確把握技術發展的核心,開展適合新技術發展要求的職業教育,最終實現服務社會的目的。
[1] 徐匡迪.樹立工程新理念,推動生產力的發展[J].學習時報,2004,(226).
[2] 拉普.技術哲學導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3] 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喬治·巴薩拉.技術發展簡史[M].周發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5] 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6] 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7] 史旦旦,馬潔虹.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職業教育之影響[J].職教論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