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山
(江西省會昌中學 江西會昌 342600)
高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教學的應用
劉南山
(江西省會昌中學 江西會昌 342600)
近幾年,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越來越快速,很多科學的教學方式也在教育領域中運用地越來越普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模式被廣泛推廣,這給高中語文教學增添了新活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的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探究性教學模式應用的意義與應用方法,以期推動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的良性發展。
高中 語文教學 探究性 意義 應用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我國新教育發展背景下的一種創新教學手段,也是新教育發展的產物之一,讓高中語文老師有了更加寬泛的教學選擇。注重發揚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優點并且正確運用,才能夠發揮其本身的價值,讓高中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高效。[1]
1.有利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會主動進行探究,只有做到主動才能最大化的獲取到知識。探究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主動探究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掌握語文知識,同時運用這種教學方式也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知識,從而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在探究性教學活動中,學生相互交流與激勵,攜手共同發展,學生取得進步的速度也是很快的。[2]
2.有利于語文的教學改革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重要標志。無論是考試改革還是課程的改革,都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內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探究性教學的模式就是一種自主與合作的學習模式,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境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1.結合學科特點組織探究活動
(1)“探究”要以“閱讀”為基礎
進行“探究”的前提是要“閱讀”,教師要充分重視閱讀的基礎作用,通過閱讀掌握文章的特點,之后組織學生互動交流才能達到探究活動的效果。教師要會根據語文學科具有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提高閱讀質量與效率。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適合的方式體驗詩歌中的情感,可以大聲誦讀也可以選擇默讀,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閱讀方式,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自由感,讓學生對自主探究更加感興趣。
(2)“探究”活動對學生思維方式與能力的培養
作為高中生,在思維能力方面是比較完善的,進行探究性的活動主要就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培養思維能力。其中思維方式分為很多種,如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
在《荷塘月色》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荷塘月色的場景做出想象,然后對比課本中荷塘月色的描述,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對比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創造優越學習環境組織探究性教學
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十分有益的,探究性教學也非常需要這樣的環境。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環境,提供直觀的情景感受,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
在《燭之武退秦師》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播放與課文相關的視頻,讓學生了解文章內容之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引導其進行重點和難點的學習,在學生之間進行重難點的討論的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旋律緊湊的音樂,讓學生有一種緊張感,感受到該篇文章的情感旋律,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探索思考,探究效果就得到了提高。[3]
3.探究性活動中要注重師生互動
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可動搖的,對于學生來說,教師是領路人是引導者,有了教師的引導才能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而學生卻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組織的探究性的活動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與配合,需要學生進行專注而認真的思考。總之,老師與學生之間需要良好的配合才能保證探究性教學的順利實施,通過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共同探究問題答案,幫助學生發現與歸納學習語文的規律。[4]
在《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總結出該課程中的人物特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進行問題的探討,之后由各個小組派出代表與老師闡述本小組得出的結論。老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答案,接受學生的看法,同時順著學生的想法與學生一起討論,不要將個人很明顯的觀點直接傳達給學生。要循循善誘,指明方向,這樣一來探究活動的效果才會更好。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靈感,同時也讓高中語文老師產生更多更好的教學想法。探究性教學模式需要老師與學生的默契配合,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高中生的語文知識掌握的更加扎實。
[1]楊美杰.淺談高中語文探究性教學的策略和方法[J].學周刊:A,2012,(7):48-48.
[2]戚云.談高中語文探究性教學[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6):47.
[3]劉芳麗.關于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探析[J].教師,2013,(36):72.
[4]陳思進.淺析高中語文探究性教學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