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洋
(黑龍江省青岡縣禎祥鎮中心小學 黑龍江青岡 151615)
淺談對兒童心理的教育
顧忠洋
(黑龍江省青岡縣禎祥鎮中心小學 黑龍江青岡 151615)
陶行知說過:我們要跟小孩學習,不愿意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個人不懂得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氣,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讓他們他們發揮小小的創造力。多年來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對教育的對象采取壓服和管制的方法,非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如果抓住了兒童心理,對癥下藥,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奇跡,因為情感是屬于心理范疇的,所以對兒童教育尤其是對二十一世紀青年教育應有針對性的實施心理教育。
由于不良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心里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畸形、變態。主要表現在情緒的變態和人格的變態,或表現在不同形式的不良心理,在無法徹底改變學生心理環境的前提下,對癥治愈兒童心理病患,是使其轉變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最契合實際的可行的好辦法。所以,我們認為施教于兒童心理,是教育的最根本途徑。
分析兒童個性形成的根源,不外乎夸美紐斯所說的“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談話,沒有價值的書籍之類”。無數事實證明:家長的偏袒、溺愛,無疑是兒童不良個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近些年來,在校的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即使不是獨生子女,也因家庭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優越,養成了什么事都以我為中心。如何全面的對這些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培養他們愛集體、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成了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根據現狀對這些孩子要注重從基礎進行教育,培養他們集體主義思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幫助他們從小樹立知我中華、愛我中華、興我中華的思想感情和崇高志向與理想。將愛國主義寓于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之中,注意他們愛國主義思想和行為的養成訓練。針對他們好說好問,愛叫愛看的特點,設立專題班會教育。如通過“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的主題班會,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并讓學生知道,這是愛國主義的表現,還因勢利導開展“紅領巾小儲蓄”活動,引導學生從節約每一分錢、一粒米、一張紙、一支筆做起時時處處注意節約,有的孩子把撿廢物贊起來的錢,幫助較困難的同學或為班級買教學用品,針對他們模仿能力強的特點,組織他們參加各種文藝活動,陶冶愛國情操。
別林斯基在《新年禮物》中指出:有損人類尊嚴的各種處罰施之于兒童,會壓制兒童精神上可貴的自由、自尊,會使得兒童的心靈為自卑恐懼隱瞞和狡猾的骯臟之感所腐蝕。在這種飼養的情況下,教育是德勞無益的。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之意之后,尊重與羞辱對于他們的心理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
針對少數兒童自持家庭富足,看不起別的同學,不思學習,胸無大志的“天嬌之子”,我們先分析原因,后施教于心理。給孤傲的個性架起一面 真實的鏡子,如,在公益活動中使他們看到集體力量的強大,個人力量的微薄,團結就是力量。用班活課組織兒童學習偉大的創業史,學習雷鋒的家史和人生觀,啟迪他們的情感,懂得人生的意義與未來的理想的追求,懂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哲理,選看優秀的影視片,讓學生了解民族風貌,體味先輩創業的艱苦,樹立勞動光榮感。組織學生參觀鄉辦企業。激發他們樹立用勤勞雙手建設家鄉的熱情。
施教于心理是打開孤僻心靈之鎖的鑰匙,可以通過若干同他們相關的真人真事,施教于兒童的心理。
孤傲的另一面,就是自卑。在兒童中間,那些自身條件差,或者家庭條件不好,或受過嚴重的心理傷害的孩子和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往往會套上自卑的枷鎖,這樣的孩子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甚至自暴自棄。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數特有的知識的興趣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肯定自我的體檢,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興趣。”
可以說,如果能及時發現兒童興趣與特長無疑會給自卑插上自信的翅膀。姜連陽是我校唯一的殘疾學生,他雙腿患有關節壞死癥,走路極其困難,從家到校不知要摔多少跤,在小學低年級時,思想比較單純,他學習進取,樂于助人,活潑可愛,可到了小學高年級以后,他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一名殘疾人,與其他人不一樣,自己是最沒出息的,于是他產生了自卑感,導致了他學習不求上進,思想滑坡,紀律松弛。學校發現這一心理變化后,及時做他的思想工作,給他講高士其、張海迪的故事。
逆反心理是由于心理上受到強烈的壓迫感或心理過分經常受阻礙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異常。這種心理在差生中表現尤其突出:表現為不服管,不說還好,越說越差,有時甚至有意進行破壞。打開這把逆反心理的鑰匙就是動之以情。
我們班級有一名頑皮生叫史春濤。在校不僅學習成績差,而且紀律也差。他經常侮辱學生,回到家中不聽話,屢屢要錢買零食,玩電腦,打臺球,媽媽簡直拿他沒辦法。更為嚴重的是,他竟然鬧得四鄰不安。有一次,他的鄰居不知道怎樣惹了他,他竟然用磚頭打了人家玻璃。面對這樣的頑皮生,學校沒有放棄他,而是用一片熱情去點燃他的心靈火花,激發他向上的動力。在摸清了他頑皮的主要原因之后,我們對癥下藥,和家長一起溝通,在思想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在生活上多多照顧他,給他講做人的道理,幫助他制定學習計劃,老師熱情的輔導他,最終他轉變了思想,由一名后進生變成了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自尊心是指人們要求社會和集體對自己信任和尊重的一種感情,師自我意識的表現,它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自尊心與自信心、上進心以及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等緊密聯系,因而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品德不良的兒童,由于他們已經形成了某些不良的品德,學習成績一般較差,因而常受到指責和批評,也常受到同學們的歧視,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久之便產生嚴重的自卑感。一旦有些進步,受到表揚時,他們便會興奮不已,希望在老師和集體面前多表現自己,以得到進一步的贊揚。但是,他們一般缺乏自制力,往往重犯錯誤,便又會受到指責和打擊,便會出現懊悔、自卑、喪失信心,甚至自暴自棄。這說明盡管品德不良兒童的自尊心被傷害,但并沒有消失,他往往被自卑感所掩蓋。所以在正確的教育下,會重新獲得前進的動力,他們是在反復的變化中前進的,不過這種反復變化是與他們的自尊心能否得到滿足密切聯系著。
綜上所述: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使我深知,對于不同的教育對象應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住兒童的心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