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文
(重慶市綦江區教師進修學校,重慶 綦江 401420)
教育管理與評價
推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政策建議
李 永 文
(重慶市綦江區教師進修學校,重慶 綦江 401420)
2012年12月,教育部“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試點工作”開始試點,重慶市綦江區作為重慶市的3個試點區之一,主要就“教師培訓學分銀行管理系統開發及利用的研究”進行了試點。經過近3年的探索,完善了教師培訓的“國培、市培、區培、校培和自我研修”五個層次,對五個層次的培訓均實行學分管理,積累了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寶貴經驗,為在全國進一步實施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充分認識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的價值;理順各級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機制;制定學分認定標準,構建教師培訓學分結構體系;建立分級的教師培訓學分銀行管理系統;強化教師培訓學分考核管理的激勵和約束;建立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監測評估通報制度。
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學分銀行;政策建議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于2012年12月下發了《關于啟動教育部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綦江區作為重慶市的3個試點區之一,經過近3年來的試點工作和課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對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建立嚴格的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有利于促進教師不斷學習和專業發展,有利于完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
1.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長期以來,全國沒有教師培訓考核評價的相對統一標準,導致教師培訓激勵和約束不力。[1]教師培訓調訓難、培訓難、評估難、效果差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對于教師培訓實行學分制考核管理,是有效解決目前教師培訓中各種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被實踐所證實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 實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既是一種大膽的創新,也是新形勢下教師培訓管理的必然選擇。
2.為教師終身學習搭建立交橋
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承認并遵循學習者的個人差異,越來越注重加強彼此間的合作,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支持服務。如何認可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推進學分互認,對學習者的先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認可等成為各國教育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教師培訓實行學分管理,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將為實現各類教育形式縱向溝通、橫向銜接,搭建終身學習的“立交橋”,有利于完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
1.漸進性原則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要做好科學規劃,不斷吸收研究成果,將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技術積極運用到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實踐中。各培訓機構不斷改進學分管理辦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2.差異性原則
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出要求。要對教師進行分層、分段、分類、分崗、分科,根據不同性質的培訓,尊重個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建立個性化特征明顯、導向學習成果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學分結構體系。
3.開放性原則
形成不斷完善開放的體系,培訓項目多元化。與教育相關聯學習、研究成果均可認定學分,建立跨行業學分互認機制,面向社會全面開放;打通職前、職后教育,實行職前職后互認。
4.應用性原則
與教師職務職稱評聘、績效考核、評優評先、教師資格定期注冊相掛鉤,嘗試學分的社會化應用和行業間的培訓學分銜接,與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校長管理績效評估掛鉤,建立學分互認、學分折算、學分補償等系統化的學分管理制度、運用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臺。
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管理上存在部門分割、資源分散、重復建設、主體分散等[2],目前的教師培訓學分制管理處于試點和起步階段,針對簡單化、形式化和管理層級不清、管理主體不明的問題,需要理順管理體制,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
1.國家設計
國家整體設計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的框架和機制。根據教師專業標準由國家設計學分“結構體系”與“保底標準”,具體的“課程設置”與“細化標準”應由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并吸引社會參與。在學分結構框架內,落實國家意志與基本要求。
2.省級統籌
根據地區發展的實際和自身要求與特色,省級統籌各部門在教師培訓學分管理中的職責。加強培訓者和管理者培訓;依托分段、分層、分類、分崗的學分結構框架,考慮城市學校、農村學校等不同教育結構,吸引高等院校、教師進修學院、教科研機構、社會培訓機構等共同參與,省級統籌建立統一性與差異性、穩定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與細化標準;在教師培訓的資助、質量保障等方面加強政策協調和統籌規劃,為真正有效實施教師培訓學分制提供良好的環境;定期發布區縣級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工作評估報告。
3.區(縣)主管
區(縣)根據國家省級要求,具體細化和落實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工作。建立區縣級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系列制度;制定本區縣職前型教師、新手型教師、合格型教師、成熟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等不同發展層次,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職等不同學段,國培、市培、區縣培、校本研修、網絡研修等不同培訓類型,教學一線、教學管理、教學輔助等不同工作崗位,初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等不同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的教師培訓學分結構體系;著力抓好區級對學校校本培訓的管理、指導和考核;建立學分認定管理網絡,實現對學分的統一管理。
4.學校主導
學校要制訂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引導教師制訂教師專業發展個人計劃;提供必修和選修課程資源,建立必修和選修制度;校本培訓實行項目制度,扎實開展校本培訓;學校制訂教師研訓的考核獎勵制度。
5.教師主體
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的設計要幫助教師樹立主體意識,挖掘其主體價值,提高教師對問題的自主解決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地位,從參與互動、合作反思、資源創生等方面確立教師在教師培訓學分管理中的主體意識,增強教師的自我意識和主體價值感,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覺性。
學分認定標準的確立、培訓學分結構體系的建立,是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規范、有序和培訓效果好的重要因素。
1.制定學分認定標準
學分認定標準的制定,建議將同一課程模塊的學分分割為“培訓經歷學分”與“培訓質量學分”,設定相應比例。“培訓經歷學分”參與培訓、考勤合格即可全額獲得;“培訓質量學分”根據實際表現、作業水平等方面綜合評定等級后賦予折算系數,折算后計分。
2.構建教師培訓學分結構體系
教師教育的“學分結構體系”與“保底學分標準”應由國家統一設計。教師培訓學分結構標準體系應根據各段教師專業標準,建立不同發展層次、不同學段、不同培訓類型、不同工作崗位和不同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的教師培訓學分結構體系。
3.分級開發教師培訓課程
要在充分調研教師學習需求的基礎上,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分管理權限設置具有結構性的培訓課程系統。要按照教師專業素質的結構設置課程,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做到統一性與針對性、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按適應期(初職教師)、發展期(有經驗教師)、創造期(專家教師)開發課程,教師培訓課程設計要考慮到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
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是一種新型的學習制度,建立“全國統一基礎平臺”與“省級插入個性模塊”相結合的“全國教師培訓學分銀行網絡管理系統”。省級系統的功能是具有學習成果認證、學分累積和轉換認證等功能,國家基礎平臺的作用是提供全國分省查詢教師培訓學分統計即實現區(縣)開發、“市級主管”、“省級備案”、“全國查詢”。
1.建立統一的教師培訓學分認定轉換的認定機構
在全國教師培訓學分銀行網絡管理系統上分省級、市級、區(縣)級建立統一的教師培訓學分認定轉換機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機構、技能培訓、教育項目等,在統一的教師培訓學分認定轉換機構登記注冊,將學校的教育資源、課程、專業、教育項目等放入機構進行認定轉換,發行“教師專業發展學分信息卡”,在網絡平臺上實現教師培訓學分的累積、查詢、支取、運用。通過分級進行學分互認、折算、管理和監控四個方面的規范管理,探索學分認定與轉換的有效機制。
2.實行學分積點系數
國家根據教師專業標準建立的全國統一的教師培訓學分銀行,按照分層、分類、分崗、分科的原則,整體設計 “國培、省(直轄市)培、區培、校培、自我研修”五位一體的教師培訓學分認證、儲存、轉換、兌換、應用制度,成立學分認證共同體,實行學分績點系數,打通教師職前學習與職后培養、校外培訓與自我研修、學科培訓與跨學科拓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渠道。
3.實行資質評估和互簽協議制度
不同級別、不同地域“研訓機構”給出的學時學分證明的互認,由省級教師培訓主管部門發布“年度培訓機構資質評估目錄”與“培訓機構、地方主管部門互簽認定協議”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培訓機構負責任、保質量、重信用,讓教師培訓學分在一定范圍內具有通用性。
建立運用激勵機制,制定鼓勵教師積極參培的機制。[3]打通學分的消費運用,增強考核管理的激勵約束機制,是有效提高教師參培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1.根據考核分等賦予學分
中長期培訓,對學員的出勤、聽課、教學實踐、培訓反思、考試成績等進行綜合評定,按一定比例劃定等級,再按等級賦予學分,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
2.建立教師積極參培的激勵機制
區(縣)要把學分應用于教師參加職稱評聘、崗位晉升、評優評先、進修學習等,引入“部分模塊學分限額消費制”,打破部分學分終身累積制,真正體現教師教育學分的地位和作用,真正體現“學分銀行”的功能,促進教師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3.定期考核學校的教師培訓工作
區(縣)定期對學校教師培訓的學分情況進行量化考核,按比例評選等級,進行獎勵。1~2年進行一次考核,滿5年進行一次周期考核,每次以書面形式通報,沒有達到一定等級的學校,對其干部當年參加的各類評優表彰活動作一定限制,同時,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條件,有利于推動教師參培和學校送培激勵機制的形成。
構建有效的教師培訓支持系統是實現教師培訓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4]區(縣)要給教師提供比較豐富的課程“菜單”供其自主選擇,構建教師自主選學的平臺。
1.建立選學課程資源庫
依據國家設計的學分“結構體系”與“保底標準”,具體的“課程設置”與“細化標準”由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區(縣)具體在學分結構框架內,落實國家意志與基本要求,同時根據地區發展實際,體現自身要求與特色。依托分段、分層、分類、分崗的學分結構框架,考慮城市學校、農村學校等不同教育結構,吸引高等院校、教師進修學院、教科研機構、社會培訓機構等共同參與,省級統籌建立統一性與差異性、穩定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與細化標準,在此基礎上建立各級課程資源庫。
2.實現教師培訓選課制度
要讓教師獲得學分的渠道具有國家級培訓、省級培訓、區(縣)培訓、校本培訓和網絡培等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選擇性,釋放培訓機構的活力;同時依據個體發展坐標,使教師培訓的必修課程與學分具有規定性,選修課程與學分具有靈活性,讓教師在學校發展情況的引導下,激發出自身發展的自主性,體現教師個性化、差異化,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覺性。
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是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環節,是促進教師參培、提高培訓實效的重要措施,各級教育行政主管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定期組織檢查評估通報。
1.研制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質量評估標準
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質量評估標準是對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培訓條件(硬件條件、軟件條件)、教師培訓學分管理過程(培訓課程質量、跟進培訓質量和管理質量)以及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結果(培訓后的質量)的一個整體的、綜合的、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保證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質量的重要約束和規范機制。建立適應終身學習的培訓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和學習狀況的考核、認證與學分互認制度。
2.第三方對教師培訓項目進行質量評估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定期組織檢查評估小組,由第三方對教師培訓學分登記管理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并向社會通報評估結果,將評估結果將作為考核各級教師年度工作的重要內容。
3.加強培訓機構建設
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各項建設,加緊制訂教師培訓中長期培訓規劃和實施配套文件。加強培訓者和管理者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培訓能力。對培訓者隊伍建設,建議建設“大培訓機構”,即將區(縣)級培訓機構實現聯手,組建基于市(地)級的培訓機構教師隊伍聯合體,解決師資隊伍問題;建設市(地)級的現代遠程教育基地,豐富課程“菜單”,優化課程資源,實現基于網絡的跨區域教師培訓;建立各級教師教育專家庫,加大培訓者和培訓管理者的培訓力度。
[1] 汪文華.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的問題思考與對策[J].繼續教育,2012(2):23-25.
[2] 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84.
[3] 靳希斌.教師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04.
[4] 周文杰,魏政莉.國外教師培訓研究現狀述評:基于知識圖譜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2(4):91-95.
[責任編輯:陳學濤]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2.027
2015-07-23
李永文(1966-),男,重慶綦江人,中學高級教師,副校長,重慶市高中化學市級骨干教師,重慶市教師教育專家資源庫、教師資格考試專家資源庫、教師培訓專家團隊專家庫成員。
G451.2
A
1002-1477(2015)12-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