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雷 韓 棟
(中國傳媒大學 南廣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高校學生媒介接觸行為調查
——兼談對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吳 雷 韓 棟
(中國傳媒大學 南廣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本文立足高校學生媒介接觸行為特征的實證調查分析結果,指出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進而分析大數據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提升帶來的新機遇。
高校學生;媒介接觸行為;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
如今,在大數據時代,大眾傳媒及時、迅速、無孔不入地向大學生傳遞有關社會事件與社會變革的信息,提供社會角色模式、行為規范、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當仁不讓的“第二課堂”,發揮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為了了解大學生媒體接觸的基本狀況,掌握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和媒體接觸規律,在此基礎上為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提供參考,課題組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為研究個案,對高校學生媒介接觸行為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研究。調查實施時間為2015年5月10日~19日,調查以問卷為主,輔之以深度訪談,調查樣本采用了隨機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課堂上統一發放給共計155名學生問卷155份,問卷有效率為95.5%。調查發現,高校學生媒介接觸行為具有如下特征:
(一)媒介接觸動機
調查發現,大學生接觸媒介的主要動機是休閑娛樂(94.7%)、獲取新聞(86.8%)、溝通交流(63.1%)和學習需要(55.3%)。為了進一步佐證結論的可靠性,課題組進一步調查了大學生接觸不同媒介的主要動機,結果顯示:總體而言,大學生接觸媒介的第一目的基本都是休閑娛樂,其次是獲取新聞信息,獲取文化知識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對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使用微博和微信情況的調查結果則充分顯示了微博、微信的信息獲取、社會交往、自我表達、消遣娛樂平臺屬性。
(二)媒介對個體的影響
84.2 %的受訪者表示媒介對個人的觀點思維產生了重要影響,71%認為影響了人際交流,68.4%認為改變了知識結構,60.5%認為影響了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5.3%認為媒介對自身沒什么影響。因此,大學生的媒介接觸對其學習生活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媒介接觸時間
經過對每天接觸媒介的時長調查顯示,大學生接觸媒介的時長依次是網絡、電視、報刊、雜志、廣播,接觸最少的是廣播,電視接觸的時間相較報紙、雜志略多,但與網絡則無法企及,大學生每天接觸網絡4小時以上者達到了73.7%。此外,課題組還特別針對移動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對手機以及微博、微信的使用時長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47.4%無法忍受一天不使用手機,竟有7.9%對一小時不使用手機也無法接受,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如此可見一斑;微博、微信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程度相當之高,使用頻率亦是相當頻繁。相比而言,微信在大學生中的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數據顯示每天使用微信4小時以上者達51.4%。
(四)媒介的可信度與重要性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媒介的信任度(非常信任、基本信任)依次為報刊(71.1%)、電視(68.4%)、廣播(60.5%)、雜志(36.8%)、網絡(34.3%)。遇到突發事件時,大學生最先想到的信息獲取渠道依次是網絡(81.6)、人際傳播(10.5)、電視(7.9)。大學生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依次是網絡(97.4%)、電視(84.2%)、雜志(50%)、報紙(44.7%)、廣播(23.6)。可見,大學生對網絡的重要性賦予了非常高的地位,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的地位幾乎無法取代,但對網絡的信任度卻相對較低,認為報紙的重要性一般,但信任度較最高,電視也是大學生對其可行度、重要性評價較高的媒介形式。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接觸媒介的第一目的基本都是休閑娛樂,也就是說,大學生使用媒介的泛娛樂化傾向比較明顯,而將媒介作為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工具的所占比重明顯較小。此外,獲取新聞信息也是大學生接觸媒介的重要目的之一,并且這些信息對大學生的觀點思維、人際交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作為思想最活躍、知識最密集、網絡信息技術充分運用的前沿陣地,學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務模式以及師生的思想觀念、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必然會受到大數據浪潮的深刻影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日趨嚴峻的挑戰,甚至陷入困境。一是如何更加準確地反映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伴隨著網絡成長的當代大學生群體個性張揚、思維活躍、眼界開闊、心態開放,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多、意愿強。但同時,部分學生在社會精神生活層面存在大量空白地帶,空虛、焦慮、浮躁、偏執、暴戾,在價值選擇上容易陷入迷茫,對主流文化采取疏離態度。以傳統的方法來描述、整理、匯總那些從不同渠道和方式獲得的大學生學習生活狀態的海量數據,并獲得可用于決策參考的直觀的分析結果,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二是如何更加快速及時地反映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在重大公共事件等社會輿情爆發時,大學生是反應最活躍、最積極、最敏感的群體,善于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渠道表達意見。特別是在大學生對手機高度依賴的背景下,大學生隨時隨地都可能在網絡上尤其是利用社會化媒介產生海量數據信息,可能會對校園乃至社會穩定帶來隱患,甚至迅速形成輿情爆炸。可見,傳統的輿情信息收集處理手段已不能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形勢需要。三是如何更加廣泛全面地呈現大學生的真實思想。高校校園網絡平臺、辦公系統以及學生基于社交、消費、娛樂需要而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生產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數據中,包含著學校的管理和服務的內容,也包含了學生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狀況。顯然,面對學生的感受、情緒、態度等這些難以量化的信息,傳統的數據信息分析處理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工作需要。
高校的校園網、官方微博微信、學生網絡交流平臺、自動化辦公平臺、校園一卡通平臺等等,都是信息數據的重要來源,包含著學校的管理和服務的內容。高校學生通過網站、微博、微信、QQ等網絡工具以及社交網絡平臺滿足閱讀與社交的需要;通過淘寶、京東等網站實現購物消費需要;通過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實現休閑娛樂需要。由此每天產生大量的照片、視頻、語音、文字對話和電子郵件等數字信息構成的數據信息,包含了學生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狀況。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網絡的重要性賦予了非常高的地位,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的地位幾乎無法取代。因此,建立起學生管理、輿情處理的網絡架構,搭建網絡與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揮網站、微博、微信等信息平臺的功能,充分依靠、利用網絡為工作提供的便利條件,對于開展輿情應急處置以及開展學生管理日常工作,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大數據的出現,為科學調查研究大學生思想狀況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大數據技術能夠使學生的感受、情緒、態度等原本無法量化的信息,通過挖掘和分析得以量化和顯現,可以揭示不為人知的有價值的規律和結果,并可以輔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更為科學和智能化的決策,對于分析大學生群體思想與各類事件的聯系,揭示大學生的真實思想行為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具有重要意義。如今數據和數據分析的價值在高校中隨處可以得到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具備了大數據的特征。
2014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指出:加強對動態監測、決策應用、教育預測等相關數據資源的整合與集成,為教育決策提供及時和準確的數據支持,推動教育基礎數據在全國的共享。可見,教育大數據的應用已被列入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程序中,大數據將很快被推廣并與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這是當前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正在走向大數據時代,深入挖掘來自網絡、社會化媒體和教育管理系統的數據,可以捕捉并挖掘人際或群體傳播路徑和傳播過程,可以分析社交網絡中的每一個個體或群體的位置角色以及行為態度,實現預測“精準化”,將有助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尋找到通往未來的鑰匙”。
[1] 李興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7).
[2] 胡樹祥,謝玉進.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3] 吳雷.大數據助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長效機制構建[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3).
G206.2
A
1674-8883(2015)18-0037-02
本論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大數據時代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項目編號: 2014SJD3 15)的階段性成果
吳雷(1983—),男,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傳播,政治傳播。韓棟(1987—),男,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影像傳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