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華
(吉林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33)
基于媒介生態視域下的新聞平衡報道分析
張冬華
(吉林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33)
在新聞報道中,平衡報道是一種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能夠讓受眾更加全面的了解信息,并作出綜合、理智的判斷,有效地維護了受眾、社會、媒介三者之間的穩定關系。本文就媒介生態視域下的新聞平衡報道做了簡要分析,從新聞報道的三個階段進行深度探究,以期對相關工作起到參考作用。
媒介生態;新聞報道;平衡報道
我國的新聞學者孫旭培在進行我國新聞報道研究的基礎上,借鑒了國外的新聞報道經驗,提出了平衡報道的新聞概念。其觀點指出:“平衡報道就是在突出某一方面的主要因素時,兼顧其他的次要因素,尤其是與之相反的因素;在表現某種報道的主要意見時,也要顧及其他的客觀意見,尤其是與之相反的意見。”在媒介生態的視域下,進行多方面客觀、公正的平衡報道,很好地規避了在新聞報道中激發的不必要矛盾,有利于樹立新聞報道公正、真實的良好形象。要進行有效的平衡報道就要結合新聞報道的采訪、編排、剪輯等各個要素,從新聞制作的各個階段滲透客觀、公正的平衡觀念。
在新聞報道進行前,要根據新聞線索收集信息,在此過程中,必須要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靈魂,相關新聞工作人員應從信息的傳播群體中找到信息源,并仔細地分析,不能盲目地以抓噱頭和爆猛料為目的進行胡亂報道。其次,在收集新聞信息時,渠道要廣,搜集面要大,這是為了從全面多角度地進行新聞素材的收集,為新聞報道做好扎實的信息材料基礎。最后,新聞的訪前信息應該有層次地進行收集,遵循環環相扣,不斷深入的調查原則,這樣能夠保證新聞報道具備邏輯性。
2015年5月,在成都嬌子立交橋下,一男司機將另一車內的女司機拖出駕駛室后實施暴打,手段十分兇狠。該新聞被發布以后,立刻引起了輿論界的一大片轟動。正當所有人都為女司機打抱不平時,一段新的行車記錄儀視頻被發布到了網上,該視頻中女司機曾前后五次對男司機進行別車,導致男司機車內孩子哭啼不止,這才引發了打人事件。于是,大眾對女司機的罵聲層出不窮,上演了輿論三百六十度大反轉。新聞信息的不完整和片面性往往會導致輿論的過分偏激,新聞工作人員在進行信息收集時應該全面深入,客觀公正,才能夠正確地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一)讓事件中的雙方都進行發言
在新聞的報道中,無論是批判方,還是受批評的對象,都有平等發言的權利。雙方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都不能彼此剝奪其公開發表意見的權利。讓每個被報道人獲得辯解的機會,這是新聞報道工作人員應該履行的對每一個被報道人的義務和責任。只有當雙方都進行了自我陳詞,才能夠折射出更多角度、更多層面的觀點,更有利于觀眾客觀冷靜地看待問題。
在北京電臺欄目“人生熱線”中,有一期是做“神醫”胡萬林的熱線訪談。關于胡萬林,是依靠行騙,偽裝“神醫”的非法行醫嫌疑人。在聽到胡萬林將接受訪談時,許多觀眾表示了嚴重的抗議,認為胡萬林是一個騙子,其看法就不能作為觀點,更不應該被電臺播放出來。當時的節目主持人林白用一句話引導了觀眾,“如果今天我們都不能夠給一個騙子說話的權利,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受到了蒙冤,也不能享有申辯的機會?!笨梢?,在新聞報道的面前,任何被報道人,無論批評方還是受批評方都應該享有平等說話的權利。只有當新聞工作者具有了平衡采訪的觀念,才能促進客觀公正地報道,實現新聞報道在媒介生態下的輿論監督平衡。
(二)站在被批評方的角度進行采訪
新聞報道不是主觀的評論,更多應該客觀地進行分析。站在被批評方的角度進行采訪提問,就是給被批評方申辯的機會,可以有效地避免新聞報道由于過分的抨擊所形成的主觀色彩。媒體具有輿論導向的作用,能夠對損害他人利益的不道德或違法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揭露,是創造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但是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并不是以抨擊為目的,制約和維護良好的社會氛圍才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在媒介生態的視域下,受眾、社會、媒介三方是一個永無休止的摩擦體系,是輿論風潮的易碎體,一旦受到破壞,將直接導致媒介生態失去平衡。大眾傳播強大的影響力往往會過度地造成對受批評者的傷害,這違背了媒介輿論作用的初衷。為了保證媒介輿論的適度性,新聞工作者在進行采訪時必須兼顧矛盾雙方,將事件的對立面觀點同時展現,讓受眾進行合理客觀的判斷。
(一)注意節目內容編排的平衡
新聞報道中往往涉及了矛盾沖突非常尖銳的對立觀點,在新聞編輯時,應該將雙方的不同觀點、不同利益以對稱的比例進行組合,要體現出新聞報道的公正和平衡。同時,將相關內容編排在一起,可以產生強烈的對立性,有助于觀眾從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分析。
(二)編輯時不能摻雜個人的主觀情緒
新聞報道是以為觀眾展現真實事件為目的,而不是以主觀看法誘導觀眾。因此,在進行新聞材料的編輯時,不能摻雜個人的情緒和態度,同時要避免自我主觀意識的編輯思路。著名體育解說黃健翔與《南方周末》女記者吳虹飛的事件就是一次典型的例子,吳虹飛曾在《南方周末》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狷狂黃健翔》的文章,其言辭激烈,言語之間個人情緒濃重。隨后,黃健翔立即發表聲明,“你所帶著偏見的立場讓我無法忍受,我會拒絕接受你所供職的一切媒體的采訪?!痹谄さ膫€人情緒下,往往容易激化矛盾,作為新聞編輯工作者,只需要最好地還原事實,這樣才有利于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
在社會、受眾和媒體三方聯系日益密切的大環境下,有效地維持媒介生態平衡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新聞平衡報道具有全面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優點,能夠最佳有效地報道新聞事實,引導輿論。新聞工作者應該培養平衡報道的意識,將平衡的觀念滲透于新聞制作的各階段中,這樣才能承擔起以事實說話的媒體責任。
[1] 張健康.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量化考察、焦點回顧與質化分析[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2] 孫婷婷.媒介生態視域下的體育新聞平衡報道問題[J].才智,2015(14).
G206.2
A
1674-8883(2015)18-0105-01
張冬華(1981—),女,吉林長春人,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