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哲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芻議新媒體下的高校網絡輿情監測與干預機制
彭 哲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新媒體背景下,各種社會輿論正通過新媒體逐漸滲透到校園當中。高校網絡輿論開始向社會化方向轉變,促使管理和控制高校網絡輿情以及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加困難。高校當中的政治工作者想要正確地對輿論進行引導,保持校園的和平,就要對網絡輿情的監測以及干預機制進行分析,了解網絡輿情具體的發展特點,構建完善的網絡輿情監測與干預機制,使高校能夠和諧穩定地向前發展。
新媒體;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干預機制
目前,智能手機、3G移動網絡技術以及4G移動網絡技術走進人們的生活,促使眾多大學生開始對新媒體進行關注,同時新媒體也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很多社會輿論隨之進入到校園當中,造成高校的網絡輿論環境不能很好地與社會輿論區分開來。新媒體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對網絡輿情實施有效管理和控制。這就需要高校工作者對其加強重視,針對網絡輿情制定出相應的干預機制,讓大學生對多媒體進行有效利用,促進自身健康發展。
(一)可以對校園的和諧進行維護
新媒體下,社會生活與國家制度越來越受網絡輿情所影響,假如引導不正確,便很可能會引起社會的恐慌和騷動,甚至會破壞社會的秩序,嚴重威脅了社會的和諧。同樣,高校也是如此,每個人都知道,高校有著較為密集的人才、多元化的思想,言論非常自由。高校中集中了很多新媒體的“粉絲”,社會上發生的所有矛盾都會被高校師生通過多媒體在高校當中擴散,這些社會問題就很可能在高校當中碰擦出大量的火花。[1]高校學生因為沒有較多的經驗和豐富的生活閱歷等,很容易被那些極端的言論所影響,或被別人所利用,在網上大量散布一些消極的言論,對大學生尚未成熟的人生觀造成影響,甚至整個社會都被其所牽連,變得動蕩不安。如果一些高校工作者對網絡的力量不加強重視,不關注網絡輿情,就會使高校不能夠健康發展。所以,對高校當中的網絡輿情的監測和干預機制進行研究,可以讓所有高校對網絡輿情加強重視,對其正確引導,促使高校和諧發展。
(二)使高校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網絡輿情其實是一種思想文化的載體。健康的網絡輿情能夠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反之,則會激發各種各樣的矛盾發生。同樣,高校如果能夠積極地引導網絡輿情,發布一些弘揚社會發展的評價以及言論,能夠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有效的鼓舞;如果能夠很好地干預和引導,就可以阻止那些心存惡意的人發布一些壞的言論,使高校和社會的穩定不受影響。[2]所以,高校工作者一定要制定出合理的干預機制,加強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促進高校健康發展。
(一)有著較為復雜的內容
大學生通過新媒體能夠了解到很多信息,使他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對現在的社會有更深的了解。大學生還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的傳播,他們擁有了信息傳播的權利,使“90后”的高校大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張楊個性的需求得到了相應滿足。同時眾多新媒體信息快速傳播的時候,傳播者以及接收者沒有清晰的身份信息,眾多信息都攜帶了編輯者很多個人因素,這樣就會有一些負面信息被大量傳播,對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甚至校園也會因此變得混亂。
現在高校的主體就是“90后”的大學生,他們的心智還處于發展的階段,對事物沒有較強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們通常都是以自己的情感來甄別網絡信息。面對著這些網絡信息,他們通常都辨別不出來真假,更無法找尋信息的源頭,進而使高校網絡輿情變得更為復雜,這也是高校工作者干涉網絡輿情亟須解決的問題。[3]
(二)高校網絡輿情沒有較強的應對能力
(1)沒有較強的管理意識。有一部分高校對新媒體下的網絡輿情不夠重視,將其管理拋在一邊,也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來支持網絡輿情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2)沒有完善的管理機制。在管理和控制網絡輿情時的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對那些肆意亂發一些錯誤言論以及消極思想的人員沒有制定嚴格的處罰制度。
(3)沒有專業的管理隊伍。對輿論和輿情進行分析,這項工作既復雜又系統,需要那些管控輿情的工作人員能夠掌握定量和定性兩種分析方法。[4]可是有眾多高校,由學工處、宣傳部來負責輿情的控制和管理,這些人員大多不是專業人士,并且責任分工也不是非常的明確,這些問題都大量存在于高校輿情管理和控制方面。
(4)沒有科學的管理方法。部分高校經常使用一些被動的方式對網絡輿情進行控制和管理,而完全忽視了主動的管理方式;還有很多高校將學生交流的平臺強制關閉;還有部分學校應用了盯防的方式,讓學生干部來監管學校學生的思想動態。[5]
(一)改變管控網絡輿情的理念,對新媒體進行有效利用
陳昌鳳先生曾經說過:“對網絡輿情的處置不能單單只是一味地封堵,而現在經常應用屏蔽的方法對信息進行處理,通常在我們把電腦打開時,會發現‘與此話題相關的評價已經被關閉’,此方法不但不聰明,而且還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這種做法只是‘掩耳盜鈴’,毫無效果?!币簿褪钦f,在處理網絡輿情時,我們一定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疏通,要對新媒體進行利用,并不是強制的“封堵”這些輿論信息。
目前大學生利用微博、微信、QQ等來關注社會、交流思想、發表情感等。高校當中的工作人員應該對這些平臺隨時關注,改變傳統管理輿情的觀念,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生理成長以及學業成長加強了解,應用他們能夠接受和喜歡的方法與他們接近、交流,用情感教育法和實踐體驗法對學生進行滲透式教育,使大學生慢慢被主流價值所引導。[6]應用新媒體,積極地將他們的情感陣地以及思想陣地占領。這樣,就能夠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大學生了解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阻止錯誤信息言論和一些消極的思想持續擴大,充分體現社會的功能以及個人的價值,進而將新媒體當作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個載體。
(二)構建處置網絡輿情的機構,使處理網絡輿情的機制更加完善
(1)對處理網絡輿情的機構進行建立。現在部分高校由學工處以及宣傳部等來處置網絡輿情,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也非常的低。對此,筆者認為,完全可以由一個部門帶頭組建一個特有的機構,聘請一些專業技術較強的網絡評價員、管理員以及信息員等,專門研究網絡輿情、監控網絡輿情和管理網絡輿情等。
(2)針對網絡輿情建立安全預警機制。此機制就是針對出現輿情危機的現象,監管網絡的人員為了預防一些破壞性的影響以及行為發生時所應用的防控手段。對預警機制進行建立,首先一定要了解危機判斷的標準以及各種預警辦法。其次,必須對輿情危機的實際發展情況加強關注,做好處理危機的準備工作,將責任明確。最后,要將信息反饋給上級部門,將上報的時間、標準以及步驟加以明確。
(3)針對網絡輿情構建處置危機的機制。在此過程中,網絡監管員應該對預警方案進行分析,然后對危機進行定性。當產生輿情危機之后,處置輿情的小組人員要對產生危機的原因進行分析,同時還要了解發展的趨勢,找尋解決危機的辦法。并按照輿情危機發生的級別,應用相應的預警方法,承擔起自己的任務,對危機進行處置。最后,要對處理完成后的網絡情況進行跟蹤,通過校園新聞或媒體向學生公布輿情處置的實際情況。
(三)對校園文化進行凈化,在新媒體下打造出和諧的大學校園
校園文化的主體就是學生,主要空間是校園,主要導向為育人,主要內容就是建設精神、行為、環境和制度等,主要特征就是精神文明。校園文化可以使教師、學生、職工凝聚在一起,培養出良好的學風以及校風。大學校園監管網絡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校報和手機等一系列新媒體將正能量進行有效傳播,使校園的文化環境得到相應的凈化。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促使高校輿論更加的復雜和多樣,想要對輿論進行引導,掌握主動地話語權,在新媒體中占據主導地位,就應該應用學生所喜歡的方式向他們滲透,而并不是對他們的思想和言論進行強硬的制止。高校中的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該將自身的素質有效提高,然后在此基礎上對新媒體目前發展特點和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網絡輿情監測和干預機制;并通過新媒體對所有輿論進行正確引導,促使高校在一個和諧穩定的狀態下向前發展。
[1] 殷姿.高校網絡輿情監測方法:一種基于搜索引擎查詢日志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64-67.
[2] 李巍,吳聰.基于聚類優化的無監督入侵檢測在高校網絡中的應用[J].科技通報,2013(6):95-97.
[3] 張玉娟,王素芳. Web2.0環境下高校網絡危機事件及干預機制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13(1):165-167.
[4] 潘清泉,韋慧民.試論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影響及有效利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10):82-83,89.
[5] 吳彩虹.高校網絡輿情演變中的學生思想動態引導機制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13(4):100-103.
[6] 張迎春,王亞鵬.共青團工作視野下的高校網絡虛擬社區管理研究——以“紙飛機青年網絡社區”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3(7):46-50,27.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