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怡 韓琰琰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微廣播”節目形態的傳播特征及發展可行性研究
——以《百集系列微廣播——善行河北》為例
張心怡 韓琰琰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百集系列微廣播——善行河北》是河北人民廣播電臺自2012年12月15日起,同步河北廣播網而推出的全新的節目形式。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節目的傳播特征,進行系統分析。筆者還提出了節目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相應地闡述了一些意見建議,對“微廣播”的發展可行性也進行了關注。
微廣播;傳播特征;發展前景
河北電臺《百集系列微廣播——善行河北》從2012年12月15日起,滾動播出一萬多次,宣傳了林秀貞、高淑珍等一百多位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跡,唱響了“善美河北,大愛燕趙”的主旋律。
微廣播概念將其定義為:以采訪錄音為核心、以音樂音響為烘托、具有相對完整故事情節和宣傳主題、適合在移動和伴隨狀態下收聽的“精品音頻”,每集時長一分半左右,既可以獨立成篇,也可以系列成章,有短小、快捷、高效、循環的特點。
(一)微廣播傳播內容分析
《百集系列微廣播——善行河北》內容多為宣揚正能量且十分接地氣,宣傳的人物都來自于河北省,能引起聽眾的共鳴。例如,《微廣播油條哥劉洪安》以濃重的保定口音開場,不僅先聲奪人而且迎面而來的是一種質樸;而《微廣播趙縣雷鋒車隊》這一期節目則配以rap節奏鮮明的背景音樂,時代氣息非常濃厚。節目內容既有誠信、互助、敬業、孝道這傳統的四大主題也有“中國夢”等新時代的內容,將百姓身邊事與國家大政方針緊密結合。
《百集系列微廣播——善行河北》運用了十分高超的廣播藝術手段——新聞采訪與藝術表現的大膽融合,在保證了新聞求真求實的前提之下,又充分發揮了高超的藝術手法,人物刻畫與故事撰寫十分到位。
敘事方式碎片化,節目在較短時間內集中最感人肺腑的精華部分,只用平均一分半鐘的時間來敘述整個故事,既敘述完整又能打動聽眾是十分困難的,二者很難兼顧。但是微廣播卻做到了,用突出重點,突出區域特征的敘事方法將二者完美結合。
(二)“微廣播”受眾特征分析
從傳者中心論到受眾中心論,受眾在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肯定。無論是在業界還是學界以受眾為中心的理論已經普遍被接受,而微廣播正是順應了這一理論,徹底打破了“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固有模式,讓宏大宣傳回歸到日常敘事,讓“訓導教化”變為“百姓發聲”。其講述的都是發生在百姓身邊的事,非常貼近百姓日常生活,講述的好人好事也十分接地氣,將話語權交給了百位典型人物代表,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不平凡的故事。
(一)存在的問題
(1)新媒體帶來的巨大壓力。新媒體來勢洶洶,傳統廣電媒體面臨從未有過的巨大壓力。首先,面對面、點對點方式的傳播狀態已經開始挑戰傳統的由單點到多點傳播方式的挑戰,新媒體以其自身的迅捷、快速將傳播狀態進行豐富和擴展。其次,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海量性和易檢性挑戰傳統的內容單一時效性和互動性不足。(2)傳統廣播媒體自身存在弊端。“微廣播”互動方式單一片面,只是一味地講故事般的敘事,受眾只能單純地聽節目的敘述,很難加入到節目內容的再創作之中,使得節目的“可持續”創作出現了素材不夠的問題。而且每天循環的播放會極易使受眾失去新鮮感,一段時間過去之后收聽率定會直線下降。
(二)應對策略
(1)豐富“微廣播”節目內容。微廣播要得到長遠的發展,節目內容不能局限于對公益人物的報道上,要擴大節目的選材。在節目形式上我們要保持微廣播短小、快捷、高效、循環的特點,并保持節目內容濃厚的河北地方特色。例如,由河北籍音樂家制作的膾炙人口的歌曲;河北人民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各地特產等等,都可以擴展為節目內容。(2)實現渠道擴張和跨界傳播。廣播媒體無法掌握所有受眾的信息,只是憑借經驗或依靠粗放的少量的受眾樣本并且受眾參與度也相對較低。廣播媒體不能只停留在聽覺觀賞這一階段,要實現互聯網時代的渠道擴張和跨界傳播。首先,要打造全媒體平臺,一切都以新媒體產品為考量的出發點,“微廣播”的“微”不能僅僅體現在它的短小精悍上,我們要將它的平臺擴展為“微博”、“微信”等炙手可熱的新媒體上來。
(三)發展前景
廣播或者說“微廣播”是大有可為的,廣播發展依然有豐沃的土壤。相較于電視媒體,廣播之所以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是因為“汽車時代”的到來。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將超過兩億,隨著汽車的普及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民的消遣時間將被無限量的壓縮,那么開車上下班的這段時間勢必會成為大眾選擇消遣娛樂的重點時間段。而隨著廣播進入汽車時代,社會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消費、娛樂、生活方式都開始呈現“碎片化”的態勢。為了滿足聽眾越來越短的收聽時間,廣播節目勢必要越變越短。
微廣播創作團隊編導、河北電臺高級編輯任小敏說:“我們努力把人的故事、情感,甚至是人的命運盡可能地呈現出來,盡量把主導敘事變成草根發聲,都是普通老百姓在話筒前講述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百集系列微廣播——善行河北》確實做到了緊跟時代節拍,并以短小、快捷、高效、循環的適應性和優勢搶占了電臺移動收聽的領地,我相信“微廣播”勢必會在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
[1] 朱永祥,婁華艷.用戶思維:新傳播環境下的新聞立臺[J].傳媒評論,2014(2).
[2] 維克托·邁爾.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 夏德元.數字時代的媒介互動與傳統媒體的象征意義[J].學術月刊,2011(3).
[5] 喻國明.新型傳播方式的崛起與傳統媒介的價值落點[J].新聞與寫作,2010(7).
G206
A
1674-8883(2015)18-0231-01
張心怡,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在讀碩士。韓琰琰,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