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6)
網絡流行語的價值與問題
李琳琳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6)
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網絡流行語應運而生,并逐漸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網絡流行語是時代特征的反應,是民眾話語的表達,亦是網民宣泄情緒的特殊出口。但網絡流行語在傳播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催生了網絡暴力。本課題正是從網絡流行語的價值和呈現問題出發,對網絡流行語進行研究,從而更為全面的認識網絡流行語對于現代社會的意義。
網絡流行語;民眾話語;網絡暴力
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上網越來越方便,網民也越來越多,上網聊天和獲取資訊已經成為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種潮流下網流行語也就應運而生了。網絡流行語近年來發展迅速,是許多網民上網聊天的必用語,并且逐漸走到了網下,在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中刮起了一陣旋風,甚至進入了我們的日常口語交流,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所以,人類語言的表達形式有可能被新媒介的產生所影響。隨著社會的開放和進步以及網絡的產生、發展和普及,網絡已經從原來的只有少數人少數地方能使用到現在的網絡全覆蓋,從有線到無線,從電腦到手機,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能通過網絡進行聊天和獲取資訊。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參與社會,并在網絡上自由地表達思想和傳播觀點,網絡流行語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數以億計的網民中,青年網民占據著極大的比例,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調查報告《網民規模與結構特征》顯示,截至2014年6月,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0.7%,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他們思維活躍、喜歡新物、樂于創造、渴望交流、追求時尚與個性,語言上更是大膽、新穎、犀利,虛擬的網絡世界剛好給了這些青年網民一個盡情發揮的空間,再加上他們具備一定的學歷背景,對計算機和英語也比較熟悉,這為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近年來的大部分網絡流行語都來源于社會上的一些熱點新聞或事件,它們與現實社會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如網絡流行語“神馬都是浮云”出自紅遍網絡的小月月事件,是什么都不值一提的意思,有感慨的意味。該事件講述的是在蓉榮招待小月月和男友來上海游玩的這段時間里遭受的痛苦經歷,原來小月月是個極品女,此后在蓉榮眼里什么與她一比都不值一提。網民在網絡中對社會上的熱點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容其引起大家的共鳴,使得這些句子很快便傳播起來。
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并不是一個偶然,它出現在網絡時代,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不僅僅只是多了一種語言形式,豐富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而已,它既反映出了一個時代的特征,表達出了公眾的話語和態度,也是公眾宣泄情緒的一個出口。
(一)網絡流行語是時代特征的反映
網絡媒體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后的“第四媒體”,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它具備多媒體性,這激發了網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利用中文、英文、數字和符號等的含義、諧音、形象等創造出了許多簡潔、直觀、詼諧的網絡流行語,甚至從社會的一些熱點事件中,聰明的網友也能挖掘出有意義有趣的語句,使之廣泛傳播。有些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還會激起網友豐富的聯想,如由“中國好聲音”衍生出的“中國好某某”,由“江Style”衍生出的“各種Style”等。這反映出了每個人都能參與社會、展現才華的自由的時代特征。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生活的腳步加快、生存的壓力變大,人們在這個社會里變得浮躁、善變,人們常常通過網絡來進行調侃和解壓。例如,網絡流行語中的“茶葉蛋炫富”事件就遭到網友的各種調侃,這源于臺灣某節目說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于是眾多網友發文配圖進行“炫富”。又如網友一會兒因為一些事“感覺不會再愛了”,一會兒又因為某事“且行且珍惜”。這反映出了一個追求娛樂、空虛無聊的時代特征。
(二)網絡流行語是民眾話語的表達
傳統媒體主要是以單向傳播的方式為主,而網絡媒體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突破了這一點變成了雙向傳播,打開了民眾話語表達的新局面。如網絡流行語“元芳,你怎么看?”來源于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的臺詞,狄仁杰經常對李元芳說:“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元芳的回答也很固定:“大人,我覺得此事有蹊蹺!”但是這句網絡流行語真正流行起來還是因為一網絡事件,泉州一女孩被懷疑是解肢后從高樓丟下,警察卻說是自殺,一網友用“元芳,你怎么看?”進行諷刺,該句很快便流行起來,有懷疑和諷刺的意思。網民對網絡流行語的創造、使用和模仿,反映出了民眾的覺醒和對話語表達權的渴望和爭取。
(三)網絡流行語是宣泄情緒的需要
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展迅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關系社會、社會安全和就業壓力等問題,這些問題容易使人們產生不滿情緒。許多網絡流行語就反映出了網民對社會的無奈。例如,網絡流行語“屌絲”和“矮窮挫”是網友相對“高富帥”和“白富美”的自嘲,表達出在社會的重壓之下人們對“高富帥”和“白富美”的追求以及對“屌絲”和“矮窮挫”的嫌棄的無奈。再如網絡流行語“蘋什么”、“油你漲”等就反映出人們對現在社會生存壓力大和物價飛漲的無奈情緒。這些網友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壓,以尋求一個宣泄情緒的出口。
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講豐富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但是它是在網絡這個復雜的環境中流行起來的,它自身所存在的局限又不可避免地在傳播中出現對傳統語言產生沖擊、造成現實溝通障礙和粗俗化、網絡暴力等問題。
(一)網絡流行語對傳統語言產生沖擊
中國漢字已經經過了六千年的發展,每個漢字都有它特定的讀音和含義,而網絡流行語中有些詞匯的讀音和含義相對原來的有所改變,有的甚至與之前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美女”變成了“霉女”、“同學”變成了“童鞋”。再如“天才”本意是指聰明智慧的人,在網絡流行語中意思卻是天生的蠢材,這些都對漢語本身的發音和釋義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網絡的普及不僅使網民的數量在不斷地增加,網民的年齡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現在的人從小就開始使用電腦,而網絡上的網絡流行語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孩子們不僅嘴上說著,在作業中也開始使用,這不僅是有的老師和家長看不懂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這些學生正處于學習的時候,經常使用網絡流行語可能會影響他們對傳統語言的學習。
(二)網絡流行語造成現實溝通障礙
網絡流行語是在網絡中網民間流行起來的,是一種局限于網民之間的語言,每一個網絡流行語都有自己獨特的含義,從語言的本意是很難理解正確的,所以它只在熟悉它的含義的網民中使用有效。雖然現在的網民數量在不斷地增加,但是在人口總數超過13億的中國,網民數量還不到一半,網絡流行語也只能在一部分的范圍里使用和傳播,如果這些網民在和不懂網絡的人交流時使用網絡流行語,就很容易產生溝通障礙。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55-01
李琳琳,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