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波 姚 瑾 劉繼模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末,是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必然選擇,1993年7月在“整頓金融秩序”的背景下,中國金融步入了分業經營之路①。但全球范圍內,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務混業經營是世界金融發展的大趨勢,2001年末我國加入WTO之后直接面臨如何向全球化混業經營模式看齊的具體問題。事實上,決策者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向混業經營轉變。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正是由分業向混業轉變所進行的一種嘗試。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規模從小到大,產品從簡單到復雜,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然而,在理財業務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現象和風險,本文擬從存在問題或風險的角度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策略進行探討。
什么是商業銀行理財?目前,國內外學者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國外一般稱之為“私人銀行業務”或“私人理財”,也有人稱其為“家庭金融”、“家庭理財”,或財富管理業務,即面對個人或家庭客戶,按一定要求,對其金融資產進行保值、增值管理的一種金融服務。最初起源于瑞士,在美國獲得了迅速發展。
根據我國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定義,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根據個人客戶的金融資產狀況和風險偏好、生活目標等個性化因素,依托其在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向客戶提供的金融投資規劃等專業化服務,以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的業務活動。
事實上,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所進行的金融產品創新,擬通過這種新金融產品強化與個人客戶的聯系,以達到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在此業務模式下,商業銀行不是對貸款等自營資產業務進行管理,而是運用自身的行業優勢、信息優勢、金融技術優勢對客戶委托的資產進行管理。因此,從金融市場的角度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其性質為金融市場上的直接融資工具。②監管部門的新版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也力促銀行釋放直接投資能力。商業銀行通過對理財業務的管理,可以快速積累直接投融資工具方面的管理經驗,為混業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做好準備。
截至2014年末,全國開展理財業務的52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存續理財產品55,012只,資金余額15.02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4.78萬億元,增幅46.68%;2014年全年日均理財余額13.75萬億元,較2013年增長4.16萬億元,增幅43.38%。銀行理財規模在各類資產管理業務中位居首位(見表1)。
銀行理財業務規模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傳統間接融資存貸款的增長速度,2014年末,其增長幅度是貸款增長的3倍多,是存款增長的5倍(見表2)。理財業務規模的快速增長有其現實的必然性,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居民閑散資金增加、通貨膨脹以及居民的投資意識增長等都直接導致了理財業務的高速發展。

表1 中國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單位:萬億元、%)

表2 銀行理財業務規模與存貸款對比(單位:萬億元、%)
我國以前的金融業務監管一直走的分業經營與監管的模式,加入WTO后,為了和國際慣例接軌,分業向混業轉變勢在必行。但是,我們的商業銀行一直致力于解決企業客戶的間接融資需求,缺乏直接融資工具的管理經驗,同時我們的金融監管體系也缺乏混業經營明確的立法支持。因此,在我國國內金融市場上,理財業務這種創新產品的發展呈現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或風險。
童星(2015)、殷明月、宋華(2015)、李永焱(2014)、金儲一秀、袁亞凱(2011)、朱曉薇(2014)、夏露、張鵬晨、李夢璇(2014)、依馬木江?吾普爾(2013)、楊碩(2013)、杜金富(2013)、魏國雄(2014)等國內學者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存在問題和風險進行了探討,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存在風險管理、信息披露、監管困境三個方面的問題。
關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殷明月、宋華(2015)認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意識薄弱,資金期限錯配,存在銀行交叉風險、政策性風險;朱曉薇(2014)認為理財產品存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李永焱(2014)認為存在“龐氏騙局”引發的違規操作風險、理財產品投向和兌付風險;杜金富(2013)則從監管法規的角度分析了存在的問題。魏國雄(2014)則認為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存在誤導,產品設計有缺陷,理財業務與自營業務的風險隔離不徹底,理財業務第三方合作機構的風險管理薄弱。
理財產品存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問題或風險。依馬木江?吾普爾(2013)認為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在于產品設計管理機制不健全、未能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機制、缺乏完善的預防理財產品風險的法律保障以及部分商業銀行控制理財產品風險能力較弱。童星(2015)則從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角度對信息披露的不足進行了分析。夏露、張鵬晨、李夢璇(2014)分別對理財產品不同階段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從兩個方面指出了信息披露的不足:產品銷售中因信息傳遞不能或不明而引起風險,以及在核算支付環節因不透明操作引發風險。除此之外,魏國雄(2014)、殷明月和宋華(2015)也分別就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進行了探討。
在我國金融業實行銀行、保險、證券分業經營和監管的模式下,銀行理財產品既不是商業銀行的負債,也不是商業銀行的資產,其本質是商業銀行代理的直接融資工具,它的出現,直接打破了原來銀行業、證券業分業經營的限制,必然對原有的商業銀行業務監管體系提出挑戰,因為立法滯后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對其監管比較困難。對此,楊碩(2013)認為,商業銀行理財相關法律規范層級效力相對較低,使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一定限制。同時,商業銀行對其理財市場的發展定位尚未明確,反過來制約監管力量的發揮。
現實的依據體現在2014年12月銀監會所頒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直接法律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直接沿用原來直接融資業務監管的法律體系,把理財業務直接限定于銀行監管的范疇,而直接融資工具原本歸屬于證券業監管這一性質卻沒有納入考慮。
要解決理財產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防范理財產品風險,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
相對于間接融資的存貸款而言,作為直接融資的理財業務發展變化快、涉及主體多,法律權責關系復雜,對其風險的監管僅靠市場自律不夠,要防范其風險,嚴格監管必不可少。
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的防范,既需要監管部門督促商業銀行自身加強風險管理,又需要監管部門自身從審慎監管入手,通過改進、完善監管制度體系,細化監管內容,來提高風險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即,要改進和完善監管的指標體系,并加強不同監管部門的密切配合、協作。
監管體系的完善,體現在三個方面:立法依據、監管指標體系、監管部門配合。
1.完善理財產品的立法。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監管由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負責,存款的安全性有存款準備金和商業銀行計提的風險損失準備金來保護,貸款的安全性有商業銀行的日常風險管理和銀監會的風險監管指標來制約。那么,理財產品的安全性靠什么體系來保證呢?理財產品既不是商業銀行的存款負債,也不是商業銀行的貸款資產,銀監會傳統的存貸款監管指標自然不能應用于理財產品上。
事實上,作為直接融資工具,融資活動只有兩方當事人,作為資金盈余方的理財產品客戶、作為資金需求或短缺方的資金實際使用人。在理財業務中,商業銀行并不是融資活動中的當事人,而僅僅是業務代理人,理財產品的風險不應該由商業銀行承擔,而應由理財產品的投資人即客戶自行承擔。商業銀行開展代理業務僅承擔代理業務方面違規所引起風險。
直接融資工具的這種特性,需要明確立法確定監管的依據。
2.改進監管指標體系的內容。原有間接融資工具存貸款的監管體系并不適合于理財產品的監管,理財產品的監管需要重新設計,新的監管指標體系須得考慮以下內容:
首先,需要明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屬性,完善相關立法,根據法律、部門規章,建立多層次的規范體系。
其次,統一會計處理和計提風險準備的標準,遏制目前利用監管空白修飾報表、美化存款數字的現象,從源頭上控制理財產品成為攬儲工具的可能。
再次,引導商業銀行真正理解和貫徹資產和財富管理理念。鼓勵商業銀行探索適合發揮本行信息技術優勢的理財產品市場定位,而非僅僅將理財產品作為傳統業務的替代工具。
最后,建立專門的消費者保護機制,做好消費者投資風險與理念的教育工作,幫助投資人客觀認識風險,形成正確的投資理念,保護金融消費者正當權益。
3.加強監管部門的密切配合。理財產品,其性質為直接融資工具,不同于作為間接融資工具的商業銀行存貸款,其監管必然和商業銀行存貸款的監管存在重大差異。對商業銀行存貸款的監管,屬于銀監會的職責,銀監會通過一系列定期、非定期的存、貸款監管指標對商業銀行的日常業務活動進行監管,自然可以把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但理財產品不一樣,雖然從形式上看是在商業銀行體系內流轉,但涉及到超出銀行體系業務范圍的內容,
銀行理財產品的產生,是分業向混業轉變的一種有益嘗試,因此其監管必須綜合考慮間接、間接融資兩種金融工具的特點。混業經營不是簡單地把銀行、證券等部門融合為一個新部門,銀行的間接融資、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都有其必然的差異和要求,因此理財業務的監管需要考慮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相關管理部門的有機協調與配合問題。
直接融資工具和間接融資工具的一項重大差別在于信息披露的不同。作為直接融資工具的證券市場對信息披露的要求高于對間接融資工具的信息披露。理財產品作為直接融資工具,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向證券市場上的監管要求學習。
我國證券市場上證券的發行正逐步從實行實質管理原則的核準制向形式審查的注冊制進行轉變。原有的核準制下,監管機構需要首先對申請人的投資價值把關,僅允許表面具有投資價值的公司發行證券。注冊制下,監管機構不需要對證券發行申請人的投資價值進行判斷,申請人只需依法披露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和資料,主管機構只負責審查申請人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注冊制的核心是只要證券發行人提供的材料不存在虛假、誤導或者遺漏,即使該證券沒有任何投資價值,證券主管機關也無權干涉,由此引起的投資失誤或損失等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操作風險的控制,主要在于規章制度的健全。如何防范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殷明月、宋華(2015)認為,商業銀行需要圍繞規章制度、動態風險評估、應急預案、完善信息服務系統、加強監管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注釋
①王國剛.中國金融:走出“分業經營”的體制誤區[J].當代財經,2004(01)。
②魏國雄.銀行理財業務風險及其防控和監管[J].銀行家,2014(3)。
[1]杜金富,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金融監管研究,2013(02):1-8.
[2]侯明.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趨勢與發展對策[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金儲一秀,袁亞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與防范[J].金融與經濟,2011(11):75-76.
[4]李永焱.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的現狀、風險及建議[J].現代商業,2014(36):152-153.
[5]蘇詩鈺.新版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力促銀行釋放直接投資能力[N].證券日報,2014-12-10.
[6]童星.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與信息披露的研究[J].商業會計,2015(09).
[7]王國剛.中國金融:走出“分業經營”的體制誤區[J].當代財經,2004(01).
[8]魏國雄.銀行理財業務風險及其防控和監管[J].銀行家,2014(3).
[9]夏露,張鵬晨,李夢璇.商業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商貿,2014(06).
[10]楊碩.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的回顧及業務發展的困境、規范建議[J].債券,2013,4.
[11]依馬木江·吾普爾.淺析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及防控措施[J].時代經貿,2013(15).
[12]殷明月,宋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現存問題及對策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06).
[13]趙巖.商業銀行理財的監管“空地”[N].國際金融報,2014年10月27日第19版,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4-10/27/content_1491896.htm.
[14]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4)[OL].
[15]曉薇.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與防范[J].中外企業家,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