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三元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構建新型農技協的做法與成效
三明市三元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隨著服務“三農”的深入開展,觸及到農技協發展的瓶頸問題,我們認識到發展農技協要敢于打破協會原有的組織架構,調整服務主體,拓寬業務領域范疇,創新運行機制。如何構建新型農技協,更好地服務“三農”,便成為值得關注和探索的迫切選項。
三元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成立于2010年9月,是由各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團體會員和農民技術人員、專業戶、農民個體會員自愿結成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
近年來,農村各專業技術、經濟合作組織漸多,但是各組織間的交流協作較少,缺乏一個協調發展的機構,對農業的資源、人員、生產進行有效的整合,在指導農業生產時各自為陣,造成了區域性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產品單一、產量過剩,甚至一些經濟合作社之間產生惡性競爭,造成農產品質量和價格都上不去,影響了農民的增產增收。因此,三元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結合本區域農業特色和協會特點,將協會組織網絡向下延伸覆蓋,組織協會會員圍繞農業產業領軍人才的培養、合作社管理規范化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涉農項目申報包裝指導等,為當地農業提供綜合性服務,為農民生產提供技術支持、產供銷等一條龍服務,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一)組建農業專家顧問團隊
聘請省內農業教授、農藝師、農經師、工程師等30名專家組成顧問團,作為農技協的技術支撐。農技協根據會員技術需求,不定期地邀請他們深入基層,幫助解決生產問題、開展技術培訓、項目指導、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二)調整轉移工作重心,增強農技協的凝聚力
從單純的向農戶個體傳播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活動,發展為培養產業領軍人才、合作社管理規范化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涉農項目申報包裝指導等綜合性服務轉移,不但擺脫了農民對農技協麻木、無趣、無用的認知,促進農技協與農民深度接觸融入,還保證了農技協辦會資金的來源。
(三)建成農技社會化服務的有效載體
加大提升團體會員服務“三農”的能力,幫助他們完善各自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團隊精品品牌意識,促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發揮科技成果示范、共同致富輻射帶動作用,托起農技社會化服務的大盤,凸顯專業化生產所取得的成效。
(一)得佳績獲高榮譽
三元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被中國科協授予“科普惠農行動計劃”“全國先進農技協”稱號,而且還有多家協會獲得表彰,其中2家獲得全國先進集體,1個全國級科普帶頭人,2家省級先進集體;在農業系統內獲得表彰:部級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社5家,市級示范社2家,這些先進單位占本區農業技術協會總數的32%。
(二)成聯合會獲快發展
協會現有73個會員,其中35個團體會員參會人員2056名,并有個人會員38名,業務覆蓋到蔬菜、水果、食用菌、養蜂、畜牧、漁業、中藥材、糧食、苗木產業方面,團體會員建有蔬菜、早熟蜜柑、臍橙、油桃、漁業6個無公害生產基地,1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村”,會員注冊了5個商標。
(三)會員團隊合作出品牌
一是油桃品牌促成。以三元區油桃協會為龍頭,整合明源水果專業合作社、明艷油桃專業合作社、豐宇果蔬技術研究所資源,打造“明艷無公害油桃”品牌。建立中村鄉南坑堵壟300畝無公害油桃生產科普示范基地,回瑤1300畝名優水果生產科普示范基地;協助三元區油桃協會完成省農業廳“油桃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帶動周邊農戶種植油桃7000畝,使油桃成為三元地方特色名優產品和農民水果生產收入較好項目,成為區委、區政府重點扶持發展的農民增收項目之一。二是無公害溫州蜜柑品牌的提升。以三元區西際柑橘協會為龍頭,整合爐洋村臍橙合作社,建立西際“宮本”早蜜柑橘無公害示范基地2200畝,帶動周邊23個行政村3600戶農戶,種植柑橘2.3萬畝,年產銷蜜橘1000萬斤,產值1200萬元。2014年,西際村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村”。三是蜂蜜、黃酒品牌的建立。以三明市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為龍頭,打造純天然無濃縮“東牙溪”原蜜和“頂太紅”黃酒品牌。依托三明市居民飲用水源保護區東牙溪流域天然生態林蜜源植物資源豐厚的優勢發展養蜂,生產高檔次的蜂蜜產品。另外,還幫助合作社聯系福建農林大學蜂學院教授指導生產,舉辦培訓,提高蜂農科學生產管理水平;聯系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食品發酵所主任、高級工程師指導農戶生產高檔黃酒產品;協助合作社組織產品參展“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三明市迎春名優農產品展銷會”、“三明飯店訂酒會”,促進“頂太紅”黃酒知名度提升,帶動周邊農戶黃酒銷售和價格提升,農民釀酒收入明顯增加。
(一)辦會模式
區農技協必須朝著聯合會的方向發展,發揮“母雞帶小雞”效應,盤活農技協和社會資源,可以有效地對內整合各類的專業協會、合作社、涉農企業、家庭農場、專業戶、農民資源為會員,對外整合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涉農企業、農業主管部門的專家資源為顧問團。
(二)發展方向
區農技協必須打破傳統的只為會員服務而忽略為大“三農”服務的誤區,突破只停留在會員之間的技術交流,或單純地在會員內部以及向農戶個體傳播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活動,轉向圍繞團體會員服務能力提升、農業產業領軍人才的培養、合作社管理規范化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涉農項目申報包裝指導等綜合性服務發展。
(三)更新發展理念
引入市場運作機制促進農技協的健康發展,首先要正確理解和處理好農技協發展中“營利”與“非營利”關系;其次要處理好“分紅”與“獎勵”之間關系,建立論功行賞的貢獻表彰獎勵機制:第三,要不斷增添新鮮血液吸納合作社、涉農企業為團體會員,確立農技協作為準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地位;第四,重心轉移到培養領軍類、管理類新型農民隊伍建設,帶出一群能人,創辦一個實體或組織,服務一方農民。
(四)提高農技協辦事效率
優化理事會人員組合,強化服務能力建設,搭建好精簡干練的領導班子。采取兩手抓的方法,一手抓農業科技專家顧問團建設,另一手抓會員服務隊伍能力建設。農技協應在發展中加快改進自我服務功能,從對團體會員的技術能力提升轉化為幫助其提高團隊管理水平和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方面上來。農技協要學會運用好科技成果帶來的機遇和財富提高自身服務能力,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新領域,增強團體會員在生產和銷售市場中競爭力。
(五)現代科技示范園建設
結合當地農業生產情況,圍繞支柱產業、特色產業發展,組織會員參與建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實施新品種引種示范、新技術運用示范、設施農業項目生產示范、配方施肥技術運用、嫁接技術在生產上推廣運用,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無公害生產管理等項目入住園區。建園方式可以多種形式,農技協整合有關資源獨自建立,也可以鼓勵會員單獨建立,還可以牽頭聯合會員共同建立各種小科技示范園。
(六)品牌戰略
服務會員,幫助合作社會員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注冊商標,建立生產基地,推進農戶建立生產記錄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管理體系,開展無公害產品生產管理,設計產品包裝物,組織舉辦品牌產品宣傳推介活動,樹立誠信經營理念,逐步培養銷售市場。
(七)行業分類管理
在農技協內部根據會員所屬農業生產行業性質,設置多個不同類型行業服務小組,各個小組可以經常召集小組會員交流信息、溝通市場、制定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行業規范,協調生產經營會員之間關系,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規范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