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霞,陳 飛,黃利旦
(永嘉縣中醫醫院,浙江永嘉 325102)
穴位按摩聯合中藥貼敷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療效觀察
徐霞,陳飛,黃利旦
(永嘉縣中醫醫院,浙江永嘉325102)
摘要:目的觀察穴位按摩聯合中藥貼敷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療效。方法將84例脾虛氣滯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兩組均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對照組予枸櫞酸莫沙比利片口服,觀察組采用穴位按摩及中藥貼敷治療,10 d為1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總有效率分別為92.86%、76.19%,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值明顯下降,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穴位按摩聯合中藥貼敷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有較好療效。
關鍵詞:胃輕癱;糖尿病;穴位;按摩;貼敷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5.12.018
糖尿病胃輕癱是以胃動力障礙和排空延遲為主要表現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50%~70%的糖尿病患者并發胃輕癱[1],其臨床表現以餐后飽脹、食欲減退、上腹痛、惡心嘔吐、噯氣等為主要癥狀,一般無胃腸道器質性病變。患者反復發作胃輕癱,不僅影響血糖的控制,還加劇促進糖尿病其他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西醫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口服胃動力藥物配合降糖治療,效果往往不夠理想。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本院內分泌科對42例糖尿病胃輕癱住院患者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經絡學說等理論,采用穴位按摩聯合中藥貼敷外治法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納入標準: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2]及2003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胃輕癱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痞滿證中的脾虛氣滯型診斷標準的患者。排除標準: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代謝紊亂者,胃鏡、B超或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發現器質性病變者,全身或其他系統疾病患者,伴有嚴重心、肺、肝、腎疾病者及妊娠和哺乳期婦女。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的患者8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齡(61±8)歲,平均病程(9.43±2.58)年,治療前空腹血糖(6.92±0.75)mmol/L、餐后2 h血糖(10.04±1.01)mmol/L。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59±8)歲,平均病程(8.90±2.66)年,治療前空腹血糖(6.86±0.82)mmol/L,餐后2 h血糖(9.95±1.14)mmol/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血糖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予糖尿病常規治療。根據患者血糖、體型、運動量給予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心理疏導、健康教育、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使空腹血糖控制在6~8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6~10 mmol/L。
1.2.1對照組遵醫囑予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5 mg,餐前30 min服用,3次/d,共22 d。
1.2.2觀察組采用穴位按摩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
1.2.2.1穴位按摩根據患者證型選取中脘、天樞、足三里、內關等穴位,用拇指指腹按揉,每穴3~5 min,力度由輕到重,要求按摩手法緩慢、輕柔,力度剛柔相濟,運力最好能達組織深部,以患者有酸麻脹重得氣感為度。早晚各1次。按摩10 d,休息1 d為1療程,共2個療程。
1.2.2.2中藥穴位貼敷貼敷中藥為科室自擬的健脾理氣散,方藥組成:黃芪30 g,生白術15 g,木香5 g,砂仁5 g,檀香10 g。每日1劑,取上述藥物之中藥配方顆粒加甘油及少許食醋,調制成粘度適宜的軟膏。操作方法:將中藥軟膏做成均勻藥餅狀,貼敷在中脘、神闕穴位,用無紡藥膏布固定。每次貼敷時間為4 h,1次/d,貼敷10 d,休息1 d為1療程,共2個療程。
1.3效果評價及方法
1.3.1中醫癥候積分評定及療效指數計算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評定方法:餐后飽脹癥狀按無、輕微飽脹但1 h內減輕或消失、飽脹在1~3 h內減輕或消失、飽脹明顯3 h仍不能好轉,分別計0、2、4、6分;食欲情況按食欲正常、納入不香但保持原飯量、無食欲飯量比病前減少1/3、無食欲飯量比病前減少1/2,分別計0、2、4、6分;噯氣按無噯氣、噯氣次數≤4次/d、噯氣次數5~9次/d、噯氣次數≥10次/d,分別計0、2、4、6分;上腹疼痛情況按無上腹痛、輕度上腹痛、中度上腹痛、明顯上腹痛,分別計0、2、4、6分;惡心嘔吐情況按無惡心嘔吐、輕度惡心嘔吐、中度惡心嘔吐、明顯惡心嘔吐,分別計0、2、4、6分。療效評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中醫癥侯評定積分-治療后中醫癥侯評定積分)/治療前中醫癥侯評定積分×100%。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規定,痊愈:療效指數≥90%;顯效:療效指數≥70%;有效:療效指數≥30%;無效:療效指數<30%。痊愈率、顯效率和有效率合計為總有效率。
1.3.2血糖檢測治療22 d后,次日早晨測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正常參考值:空腹血糖3.9~6.0 mmol/L,餐后2 h血糖≤7.7 mmol/L。
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例(%)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2 d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比較見表2和表3。
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2 d后空腹血糖比較

mmol/L
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2 d后餐后2 h血糖比較

mmol/L
3討論
3.1穴位按摩的機制穴位按摩是通過按摩人體特定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健脾和胃、消積導滯等作用。中醫經絡理論認為胃為六腑之中心,以通為順;中脘穴為胃之募,腑之會,能疏調三焦氣機,健脾和胃降逆;天樞為大腸募穴,有通降腑氣的功能,腑氣通則胃氣降;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上的要穴,可調中焦,理脾胃,降逆止嘔;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穴,又為陰維交會穴,能開胸舒膈,和胃降逆。通過按揉諸穴,可達健脾和胃、行氣活血、降逆止嘔的作用。有研究[3]表明,刺激上述穴位具有增強胃動力的功能,使胃動素、胃泌素釋放增加,從而顯著增加胃蠕動波振幅與頻率,促使受抑的胃運動恢復。
3.2中藥穴位貼敷的機制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是把中藥研成細末,用水、醋、植物油等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直接貼敷穴位,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穴位療法。穴位貼敷方劑中,黃芪健脾益氣,白術健脾燥濕,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砂仁化濕行氣,檀香行氣止痛[4],共奏健脾和胃,行氣消滿之功。貼敷穴位既有藥物本身的作用,又刺激了穴位,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
3.3穴位按摩聯合中藥貼敷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優勢王玲華等[5]研究認為,按摩中脘等穴位能促進胃腸蠕動和胃內容物消化吸收。陳秀芝等[6]研究提示,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療效滿意。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經穴位按摩聯合中藥穴位敷貼2療程后,臨床癥狀改善的有效率為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19%,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檢測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穴位按摩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時,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空腹及餐后 2 h血糖。
3.4穴位按摩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的注意事項穴位按摩操作前操作者應修剪指甲,洗手,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項;操作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禁用暴力;主動詢問患者的感受及時調整按摩力度,以達到最佳效果。貼敷前后均用等滲鹽水清潔皮膚,局部皮膚有疥、瘡、創傷性皮膚病患者及孕婦禁用,對無紡藥膏布過敏者慎用。貼敷后局部皮膚偶有灼熱感,為正常反應,若短時間內即有局部瘙癢、熱、痛等感覺,為變態反應現象,應停止貼敷;貼敷期間指導患者多休息,忌食生冷刺激、肥甘厚膩等生痰助濕食物,禁食魚腥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許曼音.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502-514.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8-779.
[3] 王玲,陶加平,吳立雄.針灸任脈經穴對糖尿病胃輕癱胃排空及血糖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3):5-7.
[4] 李家邦.中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3-170.
[5] 王玲華,葉志弘,周玲霞,等.大承氣湯鼻飼配合穴位按摩對機械通氣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4,13(3):276-278.
[6] 陳秀芝,鄒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的研究[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278-280.
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3ZSP005
收稿日期:2015-07-13
作者簡介:黃麗英(1974-),女,本科,副主任護師,醫療質量管理辦公室主任.
中圖分類號:R2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875(2015)12-1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