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京京
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意義和路徑
■ 畢京京
習主席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鮮明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系統闡述了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一系列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為加快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充分展現了習主席在國家總體戰略中統籌安全與發展的戰略智慧和遠見卓識,是我們黨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

習主席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鮮明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系統闡述了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一系列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為加快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充分展現了習主席在國家總體戰略中統籌安全與發展的戰略智慧和遠見卓識,是我們黨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
習主席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涵蓋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囊括內政外交國防各個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習主席明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充分體現了民族復興進程中實現富國強軍相統一的總體戰略設計。
(一)著眼實現從大國向強國躍升的戰略抉擇。歷史經驗表明,大國崛起既要維持經濟發展強勢,又要保持軍事發展強勢,通常會面臨資源統籌的兩難選擇。如果長期處理不好“大炮和黃油”的關系,跌入“修昔底德陷阱”,國家就會走向衰落。歷史上那些曾經挑戰世界頭號強國的法國、德國、日本和蘇聯等國家,都有過慘痛的教訓。當代中國在快速崛起過程中,也面臨這方面的考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也進入調整期,收支矛盾日趨突出,國防投入資源條件趨緊。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綜合實力不斷上升,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也在不斷增多,體量越大,承受的外部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內部矛盾就會越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國家總體戰略中兼顧發展和安全,既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又遵循現代國防經濟規律和信息化條件下戰斗力建設規律,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和兼容發展。
(二)著眼提升大國國防治理能力的戰略謀劃。如何管理國防、治理軍隊,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和顯著標志。在當今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國防已經成為一個科技、知識、資源高度密集,并與社會高度融合的復雜巨系統。我國要提升國防治理能力,迫切需要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牽引下實施軍民融合戰略,在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之間建立一個有機統一、良性互動的紐帶,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家治理日益復雜化的今天,更好地凝聚國家和社會力量,有效構建以國家整體實力為支撐的現代國防建設體系,鍛造出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三)著眼爭奪未來發展主導權的戰略運籌??v觀人類技術演進史,新技術的每一項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在民用領域和軍事領域同時暴發巨大變革。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戰略部署和體制變革步伐,以全面應對新的技術變革浪潮。近期,美國高調推出所謂的“國防創新倡議”和“第三次抵消戰略”,企圖先于對手發展先進技術,并快速將先進技術應用于軍事領域;俄羅斯成立了國家創新支持機構,大力支持和激發顛覆性創新;日本也不甘落后,也創設專門基金支持最新軍事技術發展。這說明,世界軍事大國圍繞軍民融合創新展開的激烈競爭,實質是對未來20到30年綜合國力競爭和軍事發展主導權的爭奪,其背后是理念的交鋒、體制的競賽,比拼的是看誰的體制政策更具先進性和適應性、更具變革能力,更能通過軍民融合發展來凝聚國家意志和全社會力量,支撐和孵化能引領未來發展潮流的顛覆性創新。在這種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進則退,小進慢進也是退;不融合則敗,慢融合淺融合也會敗。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有利于我們從模仿跟隨式發展走向創新引領式發展的新境界,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軍事斗爭舞臺上贏得戰略主動。
對于如何實施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習主席提出了“四個強化”的重要思想,即強化大局意識、強化改革創新、強化戰略規劃、強化法治保障。同時,習主席還強調指出,軍民融合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在具體上下功夫”,“關鍵是抓好落實”。貫徹落實習主席這些重要思想,使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真正落地生根,當前迫切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加強頂層體制統籌,破解軍民二元結構。回顧我國國防管理體制變遷,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個時期里,我們一直實行著黨政軍一體、平戰一體的國防發展模式。改革開放后,隨著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聚焦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職能更多由軍隊代行,逐漸形成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各自運行的“二元體制結構”。國家對一些跨軍地、跨領域、跨系統的軍民融合重大事項缺乏統籌管理,體制上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軍地分割導致利益板塊化,嚴重阻礙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當前,迫切需要從頂層體制上加強對軍民融合強有力的統籌管理。應按照《憲法》《國防法》的基本要求,充分發揮黨中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用,構建黨中央統一領導和決策,軍政分工清晰、各司其職、高效協同的軍民融合領導管理體制。這樣才能以黨和國家的堅強意志打破軍民分離的體制掣肘,有效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二)強化需求牽引,促進軍民雙向深度互動。目前,軍民融合發展形勢總體向好,但仍存在著“愿意融別人、不愿意被別人融”“共享別人的資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資源不行”和“我的地盤我做主”等不良問題和傾向。特別是“民參軍”等環節上,軍民融合一時難有大突破。“民參軍”的“集結號”不停吹響,但民企卻不知沖向何方,參軍無門、報國無路仍是常態。造成這些問題的重要根源,在于融合需求牽引不給力。著力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需求端改革發力。首先,要在一定范圍內適度開放軍事需求,打通從軍事需求到技術創新到產業發展通道,縮短需求傳導鏈條。通過擴大需求信息發布范圍、公開招標采購等方式,實現企業技術能力與軍事需求的有效對接。其次,要堅決打破軍事采購市場壟斷,下決心改革軍事采購體制,建立面向國家大工業基礎、面向各類民口和民營高技術企業的開放、競爭的軍事采購市場體系。還要注重發揮軍民雙向需求對前沿創新的牽引作用,使既有的創新成果和潛在創新能力有效轉化為興國強軍的強大物質力量,
(三)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激發融合內生動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把體現金局利益的軍民融合,逐層分解細化為各主體的外在約束和內在激勵,軍民融合才能推得動、走得遠、融得深。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政府、軍隊、企業等主體的利益訴求各不相同。如何把有利于宏觀和全局利益的融合發展轉化為各主體的內在驅動力,是一個關鍵問題。如果不能從機制設計上解決融合動力問題,代表全局利益的融合發展與各個局部利益之間就會形成矛盾和沖突,軍民融合發展就會在扯皮、推諉中消于無形。當前,急需加快建立面向不同主體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分類考核評價體系。對于各級地方政府,可將基礎設施建設貫徹國防要求、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等情況,納入地方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加強考核評估。對于軍隊部門,可將本系統的融合需求形成、民用先進標準采用率、民用成熟貨架產品采購率等指標,納入相關考核評價體系。同時,應建立健全軍民融合成本分擔與利益補償辦法,制定軍地資源共享經濟利益補償辦法,明確軍地各自權利義務,加大激勵約束力度,讓承擔國防義務、開放資源的單位和個人不吃虧,使軍民融合真正成為引導各主體行為的共同目標。
作者簡介:(畢京京,國防大學副校長,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