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異性抗-c伴類同種抗-e抗體致配血困難一例
馬印圖,馮謙,王更銀,李燭,高軍,楊曉亞
[關鍵詞]輸血;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抗體,雙特異性
輸血是臨床治療貧血的一項有效的治療方法,輸血前患者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是保障輸血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在人類32個血型系統中,Rh血型是僅次于ABO血型系統的重要而復雜的系統,由于輸血或疾病本身可能產生不規則抗體,從而引起輸血反應或配血不合在臨床輸血中較常見[1-2]。近期在臨床患者血液標本中發現1例罕見的由于反復輸血和服用藥物而產生了特異性抗-c抗體,同時伴有類同種抗-e抗體,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男,63歲,漢族。緣于2006年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乏力、貧血,尿色發紅,呈洗肉水樣,診斷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經輸血及對癥治療好轉后出院,此后在多家醫院間斷給予輸血聯合藥物治療,病情時好時壞,近期因頭暈、病情加重,伴惡心、嘔吐入院。入院查體:皮膚黏膜重度黃染、貧血貌,無皮下出血點及皮疹,血紅細胞1.23×1012/L,白細胞2.52×109/L,血小板115×109/L,血紅蛋白45 g/L,紅細胞壓積0.167;總膽紅素128.5 μmol/L,間接膽紅素104.9 μmol/L。入院后臨床立即給予糖皮質激素,加強抗感染、抑酸等對癥治療。因貧血嚴重,臨床申請輸血。備血時,血清學檢測抗體篩查試驗陽性;血液交叉配血試驗:生理鹽水介質法主側、次側均無凝集,微柱凝膠卡以及聚凝胺介質法主側、次側均出現較強的凝集反應,經過一系列相關的血清學檢測,確認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檢出特異性抗-c抗體,同時伴有類同種抗-e自身抗體。
1.2試劑與方法單克隆抗-A、抗-B血型定型試劑(北京金豪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人源抗-A、抗-B、抗-AB為本室自制,A、B、O型標準紅細胞、ABO/Rh血型定型檢測卡(江陰力博醫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抗-C、-c、-E、-e、RhD(IgM+IgG)試劑(美國Immucor公司),抗球蛋白試劑、抗體篩選細胞、譜細胞(上海血液生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低離子/抗球蛋白卡(瑞士DiaMed公司),KA-2000型臺式離心機(臺灣BASO公司)。微柱凝膠卡及試管法檢測均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和相關文獻[3-4]進行操作和判定結果。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同時用單抗-IgG和抗-C3檢測,患者紅細胞洗滌后做乙醚放散,放散液用譜細胞進行抗體鑒定。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分別用抗體篩選細胞和譜細胞對患者的血清進行抗體篩選和鑒定。對血清中檢測出的特異性抗體,用不含該特異性紅細胞進行吸收放散試驗,以鑒別抗體類型。血清中檢出的抗體選用特殊細胞進行鑒定,同時做效價測定。
2血清學檢查結果
2.1血型鑒定患者ABO血型為B型,Rh分型為CCDee,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顯示紅細胞表面被IgG抗體致敏。見表1。

表1 患者血型、Rh分型和Coombs試驗結果

[作者單位]050082 石家莊,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輸血科(馬印圖、王更銀、李燭、高軍、楊曉亞);100042 北京,北京軍區聯勤部衛生部(馮謙)
2.2抗體篩選患者的血清與篩選細胞反應,試管法立即離心結果呈陰性,在DiaMed低離子抗球蛋白卡中的反應,結果顯示與Ⅰ號細胞反應為2+,與Ⅱ號反應3+,與Ⅲ號細胞反應為陰性,提示患者血清中含有同種抗體或(和)自身抗體。見表2。

表2 患者血清抗體篩選試驗結果

2.3抗體鑒定患者血清和紅細胞放散液與譜細胞進行反應,采用生理鹽水介質法和間接抗球蛋白方法(IAT)鑒定,患者紅細胞洗滌后與自身血清進行吸收,比較血清吸收前后與譜細胞反應格局的變化,同時比較紅細胞放散液與譜細胞反應情況,根據患者血清、放散液與譜細胞的反應格局,鑒定出患者血清中存在抗-c、抗-e抗體。見表3。

表3 患者血清及細胞放散液與譜細胞反應結果

2.4抗體特異性確認選擇幾種特殊細胞與患者血清反應,證實有抗-c和抗-e抗體存在。選擇ccDEE細胞吸收患者血清,吸收后紅細胞用乙醚放散,放散液跟譜細胞反應結果符合抗-c特異性,而采用CCDee細胞吸收患者血清,吸收后紅細胞用乙醚放散,放散液跟譜細胞反應結果符合抗-e特異性,而患者Rh表現型為CCDee,自身含有e靶抗原,說明該抗體是類同種抗-e抗體。最終判定患者體內檢出抗體是特異性抗-c抗體和類同種抗-e抗體。
2.5抗體效價測定用ccDEE細胞作效價測定,得出抗-c效價為64,用CCDee細胞作效價測定,得出類同種抗-e抗體效價為16。
2.6配血選擇B型CCDee血液與患者血清做主側配血結果相合,輸注2單位紅細胞未見不良反應。
3討論
Rh血型目前已發現近60個抗原,C、c、D、E、e是其中最重要的抗原,文獻報道,由于輸血或妊娠而產生Rh血型同種抗體的情況在臨床輸血中較常見[5-6],產生類同種抗體現象少見[7-8],而兩種抗體同時在一例患者體內出現的情況尚未見報道。在對人類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的認識中,傳統的觀點認為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分為有特異性的同種抗體和無特異性自身抗體兩類。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同種抗體和自身抗體之間還存在一種二者特點兼有的抗體,既具有選擇性的,針對相應紅細胞上的血型抗原、類似于同種抗體的性質,又具有針對自身紅細胞血型抗原的自身抗體的性質,抗體特異性和自身血型結果相矛盾,一些學者將這些具有特異性抗體的自身抗體稱為類同種自身抗體,簡稱為類同種抗體。向東等[9]對257例紅細胞溫自身抗體的血清學特點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類同種抗體所占比例為8.6%,幾乎所有同種抗體和類同種抗體大部分屬于Rh系統,少數屬于MNS和Kidd系統。繼發性自身免疫性溶血多發生于淋巴系統惡性疾病、結締組織性疾病、細菌病毒感染和應用某些藥物后,紅細胞在受到藥物、感染等外界影響后可以產生某種血型抗原類似物。本例長期服用藥物,推測病因為藥物所致自身抗體的可能性較大,因此考慮抗-e抗體為類同種特異性自身抗體,同時由于多次輸血產生了抗-c抗體。患者的紅細胞直抗陽性,次側配合性試驗一般沒有意義,此類患者的配合性試驗中僅做主側配血,試驗中呈現出明顯低于與患者自身紅細胞的反應結果。選擇避開同種抗體和類抗體特異性的紅細胞輸注,而不必考慮患者自身相應的Rh血型,這樣的紅細胞輸注可以明顯延長體內存活時間[10]。
臨床輸血試驗中出現異常情況,輸血科應積極利用相關的檢測手段,用多種介質進行抗體篩查和鑒定,避免同種抗體的存在掩蓋類同種抗體的檢出,全面分析不規則抗體產生的原因,及時準確地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數據,同時,深入臨床了解病情,充分掌握患者的長期、反復用藥史,并與主治醫師說明抗體產生的原因及其復雜性和特殊性,類同種抗體同樣可以引起交叉配血不合而引發嚴重的溶血反應。臨床在為患者選擇血液時,按照同種抗體配血的方法,選擇無相應血型抗原的紅細胞為患者輸血,確保臨床輸血安全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遲曉云,譚海艷,馮智慧,等.ABO疑難血型3步分析法鑒定抗體極度減弱致血型鑒定困難1例[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10):1036-1037.
[2]張普山,葉漢深,陳漫標. 抗-E、抗-c和抗-M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J].中國輸血雜志2009,22(3):232-233.
[3]丁蘇鄂.常用血清學技術[M]∥劉達莊.免疫血液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94-220.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輸血技術操作規程(血站部分)[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0-65.
[5]鄭瓊珍,陳雨蔚,鄧彩芳,等.IgG抗-E合并IgG抗-Jka致交叉配血困難1例[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2):155-156.
[6]徐路瓊.IgM、IgG抗-E和IgG抗-c 1例[J].中國輸血雜志,2014,27(5):543-544.
[7]倪修文.類同種抗-Ec抗體致配血不合1例[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2):1465,1505.
[8]李翠瑩,徐弘,何花,等. 類抗-C、類抗-e檢出1例[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6):478-479.
[9]向東,劉曦,王健蓮,等.紅細胞溫自身抗體的血清學特點分析及配血對策[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12):924-926.
[10]Mary A.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ng: Systematic Problem-Solving[M]∥Sally V. Rudmann Serologic Problem-Solv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Improved Practice 1th, AABB Press Bethesda, Maryland, 2005:87-88.
(收稿時間:2014-12-30修回時間:2015-01-28)

·會訊·

2015中國創傷急救與危重病國際論壇報名通知


《2015中國創傷急救與危重病國際論壇》于2015年8月14—16日在貴陽市召開。會議由《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編輯部主辦,貴陽醫科大學承辦。大會將有王正國、付小兵、夏照帆等5名院士,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比利時、德國等10個國家十余位當今國際創傷各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分別就相關創傷救治新技術做精彩的學術報告,其目的是為國內一線醫生及基層工作者提供一個與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面對面學習、交流的機會。《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網址:http://ees.elsevier.com/cjt/,參會報名及咨詢電話:023-68757483,聯系人:彭媛媛。會議詳情請掃描二維碼。
短篇報道
[基金項目]河北省計生委科技攻關計劃課題(2011-A24)
[DOI]10.3969/j.issn.2095-140X.2015.05.032
[文獻標志碼][中國圖書資料分類號]R457.1B
[文章編號]2095-140X(2015)05-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