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峰縣農機局 彭連成 劉曉泉
從耕地拋荒危機談農村變革良機
■ 雙峰縣農機局 彭連成 劉曉泉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計。然而,盡管國家惠農政策多多,耕地拋荒情勢卻未顯現抑制,不僅沖里田、排上田荒蕪嚴重,有些地方連垅里良田都大片拋荒,農民惜田情結不再。為此,筆者多地訪問了眾多普通農民、種糧大戶和鄉村干部,找到了耕地拋荒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并從耕地拋荒危機中欣喜地看到了農村發展變革的良機,激發了對農村田園化建設美景的遐思。
導致耕地拋荒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為3個方面。
(1)種田辛苦且比較效益低。農民棄田外出務工或經商成時尚、種糧大戶發展滯后、外出人員責任田無人轉包等導致拋荒。現在一對青壯年農民夫婦種三五畝責任田,弄得再好,一年辛苦下來收益也不過3000元,比外出打工經商差多了,且從事第二、三產業似乎更為體面;糧價不高,打幾個小工就能解決一年的口糧問題,種不種田無所謂,不少農戶全家外出或外遷。同時,1970年以前出生的視種田為本分的“傳統農民”逐漸老去,新一代農民不肯種糧或不會種田,農村種糧勞動力呈現出整體性缺乏。如此,傳統的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種糧正在加速消退,大量的責任田已成為事實的待轉包耕地。而為時代所呼喚的種糧大戶則發展不理想或不平衡,待轉包耕地無人轉包耕作,自然成為拋荒地。
(2)不宜機械作業耕地無人愿耕作。一是深腳泥田、冷水田,機械作業容易受陷;二是田埂高,田塊小而不規范,機械無效運行時間長,作業成本高;三是不少田塊沒有機耕道,農業機械無法到達,而用人工耕作更不劃算。上述3種類型的質量差或不宜機械作業的耕地,責任田主自己不愿耕作,流轉給其他農戶或種糧大戶,即使不要轉包費也無人愿意耕種,只能任其拋荒。
(3)灌溉困難的耕地不得不拋荒。由于山塘、水庫、河港、埠壩、渠道等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或淤塞嚴重,已失去儲水灌溉功能。很多耕地不能按原來的水源灌溉,淪為“天水田”。而要從遠處提水灌溉又花費大、得不償失,農民被迫放棄耕作而拋荒。
在訪談中,很多人認為耕地拋荒的解決辦法是大幅提高糧食價格。其實這是不可行的,因為發達國家的糧食生產都是機械化大生產,成本低廉,我國受國際糧價影響,不可能大幅上漲,遏制耕地拋荒應著重在兩個方面下功夫。
(1)大力扶持和發展種糧大戶。當前種糧大戶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一是農業投資吸引力不強。現在經營面積在1.34hm2(20畝)以上規模種糧戶,每畝純利潤為500~800元(不含轉包費和政府獎勵)。但種糧的工作場所是耕地,即使絕大部分勞作用機械代替,也免不了一身泥水一身汗,且產量和成本都受天氣影響,很難保證穩定收益。當種糧利潤與社會平均利潤相同或稍微高于時,投資者一般不會選擇投資種糧。二是耕地流轉困難,大面積成片種植常受阻,影響效益。責任田是每家每戶的,且一戶多處,只要一戶不同意流轉,成片大面積種植就不能實現。若轉包地零散不成片且分布多處,加大了機械作業和田間管理的難度,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扶持種糧大戶,除精神和物質獎勵外,最好的辦法是對糧食種植實行普獎制。當前很多地方對種植雙季稻實行了獎勵,種一季稻卻無獎勵。因種雙季稻既辛苦效益又低,愿種者不多,種植面積有限,對遏制耕地拋荒效果不大,對發展種糧大戶的激勵作用也不大。所以應對種一季稻者也給予適當獎勵,鄉鎮干部還應以蹲點幫扶的形式,幫助種糧大戶解決耕地流轉、資金籌措等困難。
(2)激勵對拋荒地墾復性種糧。地方政府應出臺政策或以鄉規民約的形式,規定對荒蕪3年以上或責任田主寧可拋荒也拒不流轉的耕地,村組有權暫時收回其承包權。被收回的拋荒地,由種糧大戶申請無償墾復性耕種,無償耕種時間可定5~10年,國家的各種種糧補貼直接給墾復種糧者。這樣就能激勵農民或種糧大戶對拋荒耕地進行墾荒種植,有效遏制耕地拋荒,增加種糧面積。
危機中蘊藏變革良機,規模種植和田園化建設,將成為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動力。
(1)城鎮化建設為農業生產規模化迎來機遇。城鎮化推進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城鎮化發展已成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小規模種植的加速消退,大量待轉包耕地的存在,無疑為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創造了良好發展機遇。規模種植的意義不僅在于抑制耕地拋荒,解決種糧難問題,更重要的是規模種植為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能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使農業生產擺脫長期低效益的困擾,推動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同時,規模種植的發展,使耕地集中到少數農民手中,使大部分農民擺脫責任田的束縛,放心從事第二、三產業,反過來又有利于加快城鎮化進程。
(2)“空心村”現象為田園化建設創造了良機。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城鎮化推進,使農業生產迎來了大機械化時代。然而廣大丘陵山區丘塊小而不規范、埂高坡陡不平整、不少田塊無機耕道等農田現狀,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田園化建設,就是建設與農業機械化和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田成方、渠成網、樹成行,河、渠、田相通,水、電、路配套的標準農田。這個多年前的夢想與美麗愿景,根據農村現在的發展趨勢將成為現實:一是耕地集中經營大大化解了農戶思想統一難和田園化建設推進難的問題;而農村“空心村”的出現及延擴,又為村舊宅地墾復、耕地成片經營創造了條件,便于田園化建設。二是國家重視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建設總體投入量大。以工補農,縮小城鄉差距是國家長期政策,對農業農村投入將越來越大。同時,田園化建設是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多年的夢想,能獲得廣泛支持。當今農村也有了大量富裕戶和有思想、善經營的新型農民,只要引導得當,他們參與和投資田園化建設的勁頭和潛力不可低估。三是挖掘機、推土機等農業工程機械的廣泛應用,使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建設速度快、工程質量優使田園化工程變得簡單易行。
(3)股份制農業公司將成為種種植業的新業態。現在農村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形式的種植大戶將進一步發展為股份制農業公司。農戶按責任田面積獲得股份,按股分紅,農業公司則依托實現田園化后的標準農田和高度的機械化組織現代化農業生產,像美國那樣1人可耕作66.7hm2(1000畝)農田的農業機械化大生產,在我國也將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