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3日刊登題為《中國大學遷址如何能為創新注入力量》的文章,作者為麥肯錫咨詢公司前顧問溫斯頓·莫。
深圳經常被稱為中國最具創造力的城市也許并非偶然。作為一個在公平規則下提供平等機遇的地方,深圳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通過創新,深圳南山區實現了比香港還高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在硅谷式的創新生態系統中,中國政府希望將產學研融為一體。但目前資源與機遇也許還不匹配——知識的創造與運用仍是分離的。中國頂尖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都設在北京,而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卻集中了最具活力的經濟體。
在中國,北京是無可匹敵的學術中心,在入選“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學中,有26所在北京,而且北京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數量也是最多的。但僅有人才的集中是不夠的。盡管北京在知識的創造方面首屈一指,但在知識獲取和企業創新方面卻比較薄弱。
深圳則缺少精英大學。廣東的一流大學主要集中在廣州。盡管深圳已提出要將新建的南方科技大學打造成世界級學府,但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除了一些內地精英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的分校,深圳還引進了美國、澳大利亞和愛爾蘭的海外教育項目。
長三角地區似乎達到了最佳平衡,該地區不僅集中了內地一些最具創造力的城市,還擁有20多所頂尖大學。盡管長三角的精英大學數量僅次于北京,但它們分散在面積更廣、人口更多的區域。率先引入海外教育項目的長三角還在擴大其跨國校區的網絡。
引進海外大學資源是這些富裕地區解決學術資源失衡問題的嘗試之一。但這些引進的海外分校很多都是以教學而非研究為主。為解決這種不匹配問題,一種更根本的辦法也許是遷移一些頂尖大學。
即使將北京的26所精英大學遷移出去一半,余下的精英大學數量仍將超過上海以及廣東。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因其歷史傳統將留在北京,而其他許多頂尖大學則最好遷出北京。與此相對應的是,應該將更多資源分配給北京以外的關鍵經濟地區,以大力提升這些地區的大學的實力。
僅僅將北京打造為創新中心還不能使中國成為真正的創新國家。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培育十多個創新城市。為此,將一些頂尖大學從北京遷往主要工業地區也許是一個好的開始。盡管這將是一個艱辛而復雜的過程,但這也是為數不多的能讓北京更宜居的途徑之一。(來源:參考消息網,2015年4月14日)

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欲成為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