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展永
中醫療法在30例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中的療效觀察
方展永
目的探討使用中藥熏洗結合手法整復治療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 對照組給予手法復位等常規治療, 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熏洗和中醫按摩等療法。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治療后肘關節功能評分(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手法復位配合中藥內服、熏洗和中醫按摩等方法治療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具有良好療效。
中醫綜合;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療效觀察
肘關節在全身大關節中其脫位占到一半左右, 其中尤其是以肘關節后脫位最為常見, 肘關節脫位常常發生于青壯年之中, 男性較女性略為常見[1]。由于有些病例未及時進行治療或者治療不當, 而使得新鮮的肘關節后脫位轉變為陳舊性的。加之, 由于陳舊性肘關節脫位常常在其附近伴有血腫機化或肌肉萎縮、肌腱粘連等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使得陳舊性后脫位常常難以復位醫治, 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2]。本文通過采用手法復位配合中藥內服、熏洗和中醫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來本院進行治療的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患者共60例, 所有患者均經X線片顯示為肘關節后脫位, 且都合并有輕重不等的骨化性肌炎, 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 其中觀察組男18例, 女12例, 年齡16~50歲, 平均年齡(24.6±9.2)歲, 脫位時間25~72 d, 平均脫位時間(46.8±8.4)d;對照組男21例, 女9例, 年齡14~52歲, 平均年齡(25.4±9.5)歲, 脫位時間23~70 d, 平均脫位時間(45.2±8.6)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臨床上常規應用的手法復位和功能鍛煉進行治療。觀察組:先進行專業的按摩2~3 d, 其具體方法為:①淺按摩法:醫生使用雙手在患者的肘部進行淺部按揉, 以緩慢放松其肘關節;②彈筋撥絡法:順著肘部關節的筋絡的走形方向, 使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對其進行大力的按揉, 爭取將粘連的筋絡最大限度的分離。待關節周圍肌肉松弛, 粘連松懈時, 再進行與對照組相同的手法復位, 同時伴隨中藥內服外用。對于內服的中藥, 應采用疏筋活血湯, 即羌活、荊芥、紅花、枳殼各6 g, 防風、獨活、牛膝、五加皮、杜仲各9 g, 當歸、續斷各12 g, 加上青皮10 g, 用水煎服。在進行中藥熏洗時, 則應選擇活血舒筋的藥材, 如用桂枝、乳香、絲瓜絡等各15 g, 防風、通骨草、桑枝、威靈仙、伸筋草等各30 g, 加入陳醋進行煮沸后, 對患處進行熏洗。
1.3 療效評定 采用HSS肘關節評分標準進行評分, 其中關節結構正常, 功能完全恢復為痊愈;關節正常, 但存在部分活動受限為好轉;關節未能夠復位或其功能完全喪失為無效。其中總有效率=(痊愈+好轉)/總例數×100%。
采用VAS對患者的疼痛感進行評分, 其中0分為沒有痛覺;0~3分之間為有輕度疼痛, 能夠忍受, 不會影響到正常休息;4~6分之間為疼痛影響了患者的正常休息, 需要給予適當的處理;7~10分為出現劇烈疼痛, 無法忍受,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休息、食欲。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比較, 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HSS評分比較 對治療后兩組間的HSS評分進行比較, 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HSS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HSS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5.4±3.9 83.2±5.5對照組 30 15.1±3.3 79.6±4.9 t 0.35 2.68 P 0.73 0.01
2.3 兩組VAS評分比較 對治療后兩組間的VAS評分進行比較, 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VAS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2±1.1 1.3±0.2對照組 30 4.1±0.9 3.2±1.1 t 0.39 9.31 P 0.70 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的例數為1例(3.3%), 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的例數為8例(26.7%), 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χ2=4.706, P<0.05)。
從解剖學上而言, 由于肘關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肱骨下端、橈骨頭、關節囊、韌帶和尺骨鷹嘴窩, 其主要的作用是進行伸展、屈曲運動和較小角度的尺側偏和橈側偏運動, 其運動對于人體的功能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3]。同時, 由于其生理上的半包裹結構, 使得肘關節成為四肢大關節中最容易脫位的關節, 而肘關節后脫位又是在所有肘關節脫位中最常見的[4]。而對于其最容易發生后脫位的原因, 亦是由于其解剖學上的特殊結構所決定的, 即關節囊中的肱骨下端內外側較寬, 其前后較為扁平, 而其后方的鷹嘴窩凹陷較深, 同時其所容納的尺骨鷹嘴突較大, 而前方的冠狀突較小而冠突窩較淺, 同時, 其關節囊的內外側方有韌帶對其進行加固,使得肘關節的脫位不易向這兩個方向進行, 而前后方向由于其較薄弱的解剖結構決定了肘關節后脫位在臨床上最為常見[5,6]。
對于臨床上常采用的肘關節手法復位, 其具體的方法如下[7-10]:①復位:使患者處于坐位, 采用臂叢神經阻滯技術進行麻醉, 術者握住患者手臂, 活動其肘關節, 由慢到快, 由輕到重逐漸進行, 待其活動范圍增大時, 可進行復位, 在進行復位時, 術者與患者對面站立, 同時助手立于其后, 術者握住其手腕進行牽引, 同時將一只手的拇指置于肱骨下端逐漸推按, 其余四指于鷹嘴處前提, 同時屈曲肘關節, 若聽到骨頭入臼的聲音, 則表明復位成功。②固定:復位后, 行“8”字固定法, 用三角巾懸掛于胸前2周。③功能鍛煉:處于固定期間即進行功能鍛煉, 愈早愈好, 在固定的早期行握拳鍛煉, 可以防止手指腫脹, 減少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 同時指導患者進行三角肌的收縮舒張運動, 同時進行適當的腕部活動, 在固定去除后, 應盡早的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肘關節的各種活動, 包括屈曲、伸展及旋轉等, 同時又以屈肘為重點鍛煉內容。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在手法復位和功能鍛煉的基礎之上給予按摩、彈筋撥絡中藥等中醫療法, 患者的肘關節功能評分HSS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而疼痛評分VAS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且不良反應低, 這表明中醫療法在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中的療效確切, 能夠明顯地促進病情恢復, 肘關節功能逐漸恢復, 且有效地緩解病變位置的疼痛感。
綜上所述, 臨床上采用手法復位配合中藥內服、熏洗和中醫按摩等方法治療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李東風. 中醫綜合治療陳舊性肘關節后脫位27例臨床觀察.中醫藥導報,2011,17(5):65-66.
[2]Bono KT, Popp JE. Intraosseous median nerve entrapment following pediatric posterior elbow dislocation. Orthopedics,2012,35(4):592-594.
[3]喬彬. 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肘關節后脫位伴尺側副韌帶損傷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藥導報,2012,9(19):167-168.
[4]姜偉光. 關節后脫位30例臨床治療. 中國傷殘醫學,2013(12):82-83.
[5]Lieber J, Zundel SM, Luithle T, et al. Acute traumatic posterior elbow dislocation in children. J Pediatr Orthop B,2012,21(5):474-481.
[6]孫洋,趙鴻,朱國新,等. 單純性肘關節后脫位26例治療體會.貴州醫藥,2011,35(6):551-552.
[7]周岳來,戴善和,虞堂云,等. 兒童肱骨外髁骨折合并肘關節脫位的治療. 臨床骨科雜志,2013,16(5):484.
[8]趙麗. 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后早期康復護理.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2):471-472.
[9]王金廣,王瑩. 肩關節脫位并肘關節退變屈曲畸形手法復位1例. 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1(3):111-112.
[10]叢鵬. 手法復位治療骨折性肘關節脫位效果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2014,11(5):75-76.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30 cases of old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
FANG Zhan-yong. Shantou City Chaonan District Chendian Hospital, Chendian5151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ed fumigation and was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old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MethodsA total of60 patients with old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s manual reposi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additional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and wash,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was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Combination of manual repositio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and wash,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can provide good effect in treating old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ld;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005
2014-11-10]
515100 汕頭市潮南區陳店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