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守仁 金哲 莊宏剛
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療效
崔守仁 金哲 莊宏剛
目的比較經皮椎體成形術與保守療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40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 按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0例。對照組予以保守療法進行治療, 觀察組予以經皮椎體成形術進行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椎體高度及Cobb角。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末次隨訪時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觀察組治療后1周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相比, 兩組患者治療后椎體前緣高度、椎體中線高度明顯增加, 而Cobb角明顯減小, 治療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上述三項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再骨折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重度骨質疏松、不愿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 可采用保守療法進行治療;對于病變椎體性質不確定的患者, 建議采用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
老年人;骨質疏松;經皮椎體成形術;胸腰椎壓縮性骨折
骨質疏松是以骨量降低、骨小梁退化、骨脆性增加為特征的疾病之一[1,2], 患者骨折發生率較高, 好發部位為胸腰椎、髖部, 其常用治療方法為保守治療、經皮椎體成形術等。本項目旨在研究經皮椎體成形術、保守療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本院骨科住院接受治療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 共40例。其中, 男11例, 女29例;年齡63~88歲,平均年齡(74.15±12.63)歲;發病原因:23例蹲坐傷,12例摔傷,5例交通傷;損傷節段:5例T11,9例T12,14例L1,7例L2,5例L3。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和體格檢查確診, 無局部壓瘡, 未合并泌尿系統和肺部感染、心肺功能低下。將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0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組成、年齡、發病原因、損傷節段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在進行本項研究前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獲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 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予以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術中采用局部麻醉?;颊呷「┡P位, 用穿刺針抵到椎弓根外上緣位置, 針尖方向可通過側位透視確定, 穿刺成功后緩慢進針,直至針尖達椎體前中1/3處;而后注入骨水泥, 監測骨水泥的散開情況, 并避免其突破椎體前緣。對照組:予以保守療法進行治療。在損傷1周內進行復位治療, 通過X線檢查患者背部標記傷椎位置, 并放置矯形復位枕墊, 再在鎮靜止痛藥物的協助下, 抬高枕墊高度至患者最大耐受水平;為使脊柱保持在過拉伸狀態, 可在患者俯臥位時放置被子或厚墊于胸前。當治療3~5 d后, 若患者疼痛較治療前有所好轉, 即可進行背伸肌力鍛煉。7~10 d后復查壓縮椎體復位情況。治療半個月后可佩帶脊柱后伸型支具, 并連續固定3個月。
1.3 療效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椎體高度及Cobb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末次隨訪時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觀察組治療后1周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周 治療后1個月 末次隨訪觀察組 20 8.37±1.93 3.18±2.05ab 2.63±2.06a 2.32±1.52a對照組 20 8.52±1.93 4.61±1.68a 2.25±1.44a 2.00±1.18a
2.2 兩組患者椎體高度(mm)及Cobb角(°)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椎體前緣高度[(11.34±3.68)VS(11.58±3.76)]、椎體中線高度[(10.50±3.34)VS(10.19±3.08)]及Cobb角[(47.38±6.27)VS(47.42±6.2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椎體前緣高度[(14.71±3.28)、(12.78±4.05)]、椎體中線高度[(14.53±3.52)、(12.80±3.92)]明顯增加, 而Cobb角[(45.82±7.54)、(46.88±7.62)]明顯減小(P<0.05);且觀察組叫對照組變化明顯(P<0.05)。
2.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椎體再骨折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有4例患者治療后再次出現椎體骨折, 發生率為20.00%;對照組為2例, 再骨折發生率為10.00%。觀察組再骨折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重, 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發生率隨之增加, 其所引起的脊柱畸形、椎體高度丟失, 對患者心肺及胃腸功能均有一定的影響,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患者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較高,因此, 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對患者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保守治療措施包括使用鎮痛藥、采用支具、臥床休息等, 但長期臥床致使患者活動量降低, 加速了肌肉的萎縮、骨量的丟失, 加重了骨質疏松的程度, 不利于患者的恢復。經皮椎體成形術可迅速緩解患者的疼痛等癥狀, 且術后早期即可進行功能訓練, 可提高骨密度, 加強骨強度, 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但經濟費用昂貴。目前, 臨床采用脊柱后伸型支具完成脊柱過伸位凹點、恥骨聯合、胸骨三處固定, 具有舒適、牢靠、患者下床活動早的優點, 有利于患者心理、生理上的恢復。
綜上所述, 對于重度骨質疏松、不愿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 可采用保守療法進行治療;但對于病變椎體性質不確定的患者, 則建議采用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
[1]盧斌, 陳其昕, 蔣國強, 等.80歲及以上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0,29(10):829-831.
[2]劉瑤, 張華朋, 趙光宗. PKP治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性椎體隱匿性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6):2989-299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019
2014-11-12]
113001 撫順市第二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