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應用替比夫定治療的效果分析
李明
目的分析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應用替比夫定治療的效果。方法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98例, 按照不同治療方案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49例, 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 研究組給予替比夫定治療, 觀察研究組治療前后相關有效性指標變化情況, 并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生活質量評分及不良反應。結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92%比對照組75.51%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肝功能相關指標水平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04%略低于對照組4.08%(P>0.05)。結論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療效確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且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替比夫定;效果分析
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并發癥多、預后差, 屬于乙肝晚期,該類患者治療的反應差, 且病死率高, 其癥狀表現主要為肝性腦病和患者血清等相關指標出現異常等, 臨床通常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通過抑制復制而根除病毒, 從而達到減少炎癥壞死細胞的目的[1]。本研究實驗將針對已選定的98例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分別予以不同治療方案后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綜合分析, 現將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診治的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98例, 患者診斷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2], 按照不同治療方案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49例;對照組男女比例34:15, 年齡32~49歲, 平均年齡(52.74±10.32)歲, Child-pugh分級:B級32例, C級17例;研究組男女比例35:14, 年齡34~77歲,平均年齡(54.62±11.25)歲, Child-pugh分級:B級30例, C級1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Child-pugh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 主要包括保肝、利膽、補液、抗感染及補充清蛋白等;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加以替比夫定(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 H20070028)治療,600 mg/次,口服,1次/d。兩組患者均觀察12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研究組治療前后肝功能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主要包括谷氨酰轉肽酶(GGT)、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 、總膽紅素(TBIL);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生活質量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相關文獻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肝區無叩痛感及牙痛, 肝功能指標顯著改善;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肝區無叩痛感及牙痛, 肝功能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病情未出現好轉跡象,且臨床癥狀沒有獲得緩解, 部分患者甚至出現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生活質量評分[4]:患者生存質量評估主要包括:心理情緒狀態、日常生活、社會活動及軀體生理功能狀態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92%顯著高于對照組75.51%,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研究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對比 研究組治療后GGT、 AST、ALT及TBIL指標水平較治療前發生顯著改善, 比較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研究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肝指標對比(±s, n=49)

表2 研究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肝指標對比(±s, n=49)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 GGT(U/L) AST(U/L) ALT(U/L) TBIL(mmol/L)治療前 425.41±156.35 310.65±25.86 255.63±31.36 71.96±19.78治療后 164.32±110.42a 112.3±21.54a 77.52±29.71a 29.71±15.30a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心理情緒狀態 日常生活 社會活動 軀體生理功能狀態研究組 49 18.73±4.35a 24.98±3.19a 23.68±6.74a 23.47±8.17a對照組 49 12.41±5.12 17.21±5.11 22.30±6.93 18.31±7.21
2.4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對照組患者中2例(4.08%)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 研究組患者中出現1例(2.04%)出現頭痛等癥狀,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乙肝肝硬化的失代償期屬于肝病晚期, 患者若不及時予以有效控制及治療, 乙肝病毒將于患者體內持續復制, 從而導致其肝組織持續性受損, 且病情惡化, 因此,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針對已選定的98例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分別予以不同藥物治療方案后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綜合分析, 結果顯示予以替比夫定治療的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92%, 顯著高于予以常規治療的對照組75.51%, 這說明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予以替比夫定治療, 可有效緩解其癥狀, 提高臨床療效。替比夫定隸屬于核苷類藥物, 且為抗乙肝病毒DNA多聚酶藥物, 其具有高效抗乙肝特性, 在抑制病毒復制過程中, 替比夫定能夠高效識別病毒聚合酶的特異性, 而且其具有較高的低傷害力及安全性, 對人體內的聚合酶不易造成破壞, 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自覺癥狀, 并減輕其肝部叩擊痛及壓痛[5]。
本研究實驗中采用替比夫定治療乙肝肝硬化患者, 并以其肝功能相關指標為判斷療效的依據, 具體表現在GGT、AST、ALT、TBIL等方面。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49例患者應用替比夫定治療后, 其肝功能各項指標水平較治療前均發生顯著改變, 這說明替比夫定可有效減緩患者的肝硬化速度,并降低對其肝損害程度, 從而改善肝功能。原因分析為替比夫定為天然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的對應體, 為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類抗HBV-DNA多聚酶藥物, 其在細胞激酶作用下可被磷酸化成腺苷, 而腺苷細胞內的半衰期較長, 替比夫定5-腺苷通過和HBV的天然底物胸腺嘧啶的5-腺苷競爭, 從而有效抑制HBV的復制[6]。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因需較長的治療時間, 難以在短期內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患者極易產生絕望、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 導致對治療積極性造成影響, 從而加重病情并影響其生活質量[7]。本研究分析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可知, 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替米夫定可顯著改善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質量, 從而延長其生存期。分析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可得出,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2.04%略低于對照組4.08%, 兩組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該結果與高正軍[8]文獻相關實驗成果類似, 進一步說明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不僅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 且臨床應用無嚴重不良反應。關于應用替比夫定治療對患者遠期生存率的影響, 還需進一步臨床實驗給予驗證。
綜上所述, 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且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閆蘭菊.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的療效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2014,13(12):106-107.
[2]王典. 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采用替比夫定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民康醫學,2014,13(16):814-842.
[3]吳成久. 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的療效觀察. 承德醫學院學報,2013,4(15):142-143.
[4]馬玉秀. 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的療效及安全性.中外醫療,2013,8(16):85-86.
[5]李景明. 替比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的療效及安全性.山東醫藥,2011(16):73-74.
[6]吳玉卓. 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韋治療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療效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2012,13(4):123-124.
[7]季節良. 替比夫定對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CIV、PⅢNP的影響. 黑龍江醫藥科學,2012,17(6):84-85.
[8]高正軍. 替比夫定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療效觀察. 中國病毒病雜志,2013,6(10):614-61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103
2014-11-18]
132001 吉林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