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旗
比較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的異同
范永旗
目的比較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異同。方法68例早期胃癌患者, 術前均展開胃鏡活檢, 手術后展開外科病理檢查, 對比兩種方法的檢查結果。結果 術前胃鏡活檢與外科術后病理診斷一致率為61.8%, 不一致率為38.2%。在胃癌分化程度診斷上一致率為75.0%,不一致率為25.0%。結論 雖然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檢查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存在一定差異, 然而術前胃鏡活檢對胃癌的準確性仍較高, 可為胃癌的診斷與治療提供有力參考。外科術后病理檢查在胃癌全面評估方面的應用價值更高,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胃癌;胃鏡活檢;術后病理檢查;異同
胃癌屬于臨床常見惡性腫瘤, 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有嚴重威脅。隨著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生活環境日益惡化及不良生活習慣日益多見, 我國胃癌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1]。已有研究發現, 對胃癌盡早發現并給予積極治療, 可有效延緩該病的進展, 對患者壽命的延長有重要意義,因此胃癌早期診斷的相關研究日益增多[2]。為深入把握胃鏡活檢在胃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作者通過分析68例早期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與外科術后病理的檢查結果, 探討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在胃癌診斷中的異同, 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8例, 其中男38例, 女30例, 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55.3±7.6)歲;病程3個月~6年, 平均病程(3.0±0.6)年;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8例, 上腹痛28例, 胸骨后不適11例, 上消化道出血9例, 上腹脹12例。所有患者均與胃癌相應臨床標準相符, 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①術前胃鏡活檢:在胃鏡診斷基礎上, 仔細觀察胃黏膜, 通過肉眼無法對組織部位進行判斷時, 需進行胃黏膜活檢, 此時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對活檢部位予以合理選擇;對于隆起型早期胃癌患者應去除隆起處, 對基底部、頂端組織細胞進行活檢;對于凹陷型患者應對潰瘍四周組織細胞進行活檢;對于黏膜下病變患者, 應在黏膜中央凹陷處選擇相關組織細胞并進行活檢。②外科術后病理檢查:按照美國醫學專家羅塞的《Rosaiand Ackerman’s外科病理學》(第9版)中相應方法展開檢查:規范取材, 對于直徑不超過1.0 cm的病灶可全部取材, 若病灶直徑在1.0 cm以上, 則應于典型部位取材, 利用4%多聚甲醛對標本進行固定并進行石蠟包埋, 將其制為3~5 μm切片并展開蘇木素-伊紅染色(HE染色)。在顯微鏡下對組織類型、浸潤情況、淋巴結轉移的有無及分化程度等進行觀察, 對比術前胃鏡活檢及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結果。
2.1 病理診斷結果分析 本組68例患者通過術前胃鏡活檢均診斷是早期胃癌, 臨床診斷率為100%。外科術后病理患者均確診, 在病理診斷方面, 術前胃鏡活檢與外科術后病理診斷一致42例, 一致率為61.8%, 不一致26例, 不一致率為38.2%。兩種方法具體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術前胃鏡活檢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分析[n(%)]
2.2 分化程度診斷結果分析68例患者術前胃鏡活檢診斷分化型21例, 分化不良型47例;術后病理檢查診斷分化型25例, 分化不良型43例。經比較術前胃鏡活檢和術后病理檢查在胃癌分化程度判斷上一致51例, 一致率為75.0%;不一致17例, 不一致率為25.0%。
胃癌屬于臨床常見疾病, 我國屬于胃癌高發地區, 相關統計顯示胃癌的致死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占據第二位, 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由于胃癌患者早期時通常無典型的臨床表現, 早期診斷難度較大, 很多患者就診時已處于進展期, 此時雖仍可采用胃部分切除術展開治療, 但術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理想[3]。因此提高胃鏡檢查水平, 做好胃癌的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內鏡新技術如窄帶內鏡等不斷發展背景下, 胃鏡在診斷胃癌的準確性上有明顯提高, 目前胃鏡活檢已成為胃癌術前診斷的“金標準”。然而因為術前胃鏡活檢取材范圍受限, 無法將全部的病變組織囊括其中, 故而胃鏡活檢診斷胃癌的幾率、活檢組織可在多大程度上表現手術病理還未達成統一意見。國外諸多研究人員認為, 即使由同一名病理醫師對同一患者展開胃鏡活檢, 且兩次檢查相隔時間為2個月以內, 這也并不能保證2次檢查結果可以得到完全一致的結論。從總體上來看, 我國在對胃癌患者病情進行判斷時,多數研究仍以術后病理檢查作為“金標準”。本次研究通過對68例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所得結果進行分析, 發現術前胃鏡活檢對胃癌的確診率為100%, 且術前胃鏡活檢與外科術后病理診斷一致率為61.8%, 不一致率為38.2%。在胃癌分化程度診斷上一致率為75.0%, 不一致率為25.0%。由此可見, 術前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在胃癌診斷上仍存在一定差異, 而且在胃癌分化程度上的一致性比病理檢查更高。之所以會出現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在胃癌分化程度與病理類型判斷上不一致的情況, 主要原因為胃鏡取材受限、胃癌具有異質性、同一部位的腫瘤各位置的分化程度及病理類型可能存在差異等因素有關。通過本次臨床研究,作者體會到在展開胃鏡活檢操作時, 對活檢標本進行合理取材在提高胃癌診斷率上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在操作中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取材, 如對于有潰瘍的患者應于潰瘍隆起邊緣內存取材, 對疑似癌變患者應在多于3處采取組織標本。
綜上所述, 雖然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檢查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存在一定差異, 然而術前胃鏡活檢對胃癌的準確性仍較高, 可為胃癌的診斷與治療提供有力參考。外科術后病理檢查在胃癌全面評估方面的應用價值更高,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徐夏, 張志強, 關曉軍, 等.胃鏡活檢組織kiss-1基因檢測與腫瘤分期及預后的關系.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7):726-728.
[2]王晨曦, 張軍.胃癌原發灶與胃鏡活檢標本及淋巴結轉移灶中Her-2狀態的比較.中國腫瘤臨床,2014,41(3):184-188.
[3]蘇軍凱, 盧嘉臻, 李仙麗, 等.十二指腸升段腺癌胃鏡活檢確診1例.中國內鏡雜志,2011,17(4):445-44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49
2014-10-29]
455133 安鋼集團永通球墨鑄鐵管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