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娟 劉照旭
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的影響
劉慧娟 劉照旭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心理狀況、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110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55例。實驗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而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兩組均采用SAS評判患者的焦慮程度并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 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 詳細記錄腦出血的臨床表現和并發癥相關數據。結果 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并發癥14.5%明顯低于對照護理組36.4%, 患者對治療環境以及醫療服務的滿意度95.4%也明顯優于對照組88.3%, 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對醫院醫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減少患者的焦慮狀態,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效果非常理想, 值得進一步的推廣。
綜合護理干預;腦出血;焦慮;并發癥;滿意度
腦出血是神經外科一種常見的急危重癥疾病, 指非外傷性腦動脈破裂引起的腦實質的出血。由于其起病急、發病快、致殘率、病死率較高, 患者具有較重的心理壓力[1], 多不能保持平穩的心態而造成血壓不穩使病情加重。腦出血患者有失語、意識障礙、肢體偏癱等神經系統的損害癥狀, 易并發再次出血、便秘, 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系感染和下肢靜脈血栓等, 而并發癥又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實施護理措施降低患者負面情緒, 減少并發癥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研究發現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治療并發癥具有積極作用[2,3]。現將本院對腦出血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經過整理總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110例, 男58例, 女52例, 年齡43~74歲, 平均年齡(62.2±5.46)歲, 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出血臨床診斷標準[4], 排除惡性腫瘤及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依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55例)和實驗組(5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發病部位、文化程度、病情狀況及經濟條件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神經外科常規的治療和護理, 包括遵醫囑給藥、吸氧、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病情變化、對癥處理等。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按照護理程序評估患者存在的風險因素, 根據評估結果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①心理護理:a.堅持優質護理的服務理念, 患者由責任護士全程負責, 制訂心理護理干預流程,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積極主動熱情提供服務, 營造和諧溫馨的護理環境。b.了解患者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并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 利用溝通技巧取得患者的信任, 了解患者內心想法, 充分地支持與安慰,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積極配合治療, 向家屬解釋患者的病情及心理變化, 讓家屬參與護理治療, 幫助其減輕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c.病情允許時, 讓患者多參加有興趣的活動, 使患者正確對待疾病, 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d.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 消除其緊張心理, 取得患者及家屬信任, 增強其戰勝疾病的勇氣, 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懼, 正確面對現實。②飲食指導:根據醫囑飲食要求進食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多吃蔬菜和水果, 保持大便通暢, 避免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必要時可給予鼻飼飲食, 以保證患者營養需求 。③健康教育:對患者家屬和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 主要分為入院宣教、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出院宣教三個部分。主要運用護理程序模式實施健康教育[5], 采用一對一床邊個體化教育, 以語言教育為主, 書面教育為輔, 同時請病友現身說教, 相互交流自己的體會。每次健康教育結束后, 由護士長和責任護士對患者或其親屬的進行提問, 如患者不能正確回答時, 再講解1次, 以鞏固教育效果。④并發癥的預防:a.墜積性肺炎防的預防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濕度適宜, 指導患者有效咳嗽, 定時翻身叩背排痰, 必要時吸痰,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結合霧化吸入給予化痰藥物, 必要時氣管切開。b.泌尿系統感染的預防護理。患者長期臥床容易出現尿潴留的癥狀, 對于此類患者應當熱敷小腹部位。持續導尿患者, 做好尿管的護理:保持尿道口清潔, 外陰擦洗2次/d, 及時傾倒尿液并記錄尿量, 集尿袋及引流位置應低于恥骨聯合, 防止尿液反流造成逆行感染。每周更換集尿袋1次, 每2周更換尿管1次。訓練膀胱反射功能,鼓勵患者多飲水, 采用間歇性夾閉引流管方式, 使膀胱定時充盈排空, 促進膀胱功能恢復, 盡早拔除尿管。c.壓瘡的預防護理。根據Braden壓瘡預測量表評估危險程度制定護理措施[6]:告知患者及家屬可能出現壓瘡的危險性, 講解注意事項。2 h翻身變換體位1次, 減輕皮膚受壓, 避免摩擦。使用氣墊、棉墊和保護膜等保護受壓部位, 按摩骨隆突處。對于長期臥床而形成壓瘡的患者, 護士根據壓瘡分期采取處理措施。d.下肢靜脈血栓預防護理:患者長期臥床時, 略抬高下肢遠端, 并且每天護理人員按摩患者肢體以促進血液循環,待病情允許時盡早下床活動進行主動運動;提高靜脈穿刺的技能, 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處反復穿刺, 尤其使用刺激性藥物時更要謹慎。如局部出現靜脈炎應選擇新的靜脈通路,盡量避免下肢靜脈輸液, 密切觀察有無血栓癥狀, 及時發現異常。⑤全面質量管理:對神經外科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護理人員都能掌握綜合護理方案, 嚴格按照方案進行護理。護士長和質量管理小組成員每周對綜合護理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2次, 發現問題持續改進, 保證護理質量安全。
1.3 觀察指標
1.3.1 患者的焦慮狀態采用SAS方法進行評價[5],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狀況, 分值越高, 說明癥狀越重。
1.3.2 觀察腦出血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包括再次出血、便秘、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系感染和下肢靜脈血栓等。
1.3.3 出院時統一發放《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 通過對患者進行不記名調查, 非常滿意5分, 滿意4分, 比較滿意3分, 不太滿意2分, 不滿意1分, 滿意度=(非常滿意票數×5+滿意票數×4+比較滿意票數×3+不太滿意票數×2 +不滿意票數×1)/總票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 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焦慮評分的比較, 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實驗組焦慮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腦出血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總并發癥發生率14.5%, 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6.4%。見表2。實驗組的患者總體滿意度為95.4%,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評分的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評分的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評分 護理后評分 P實驗組 55 51.61±7.77 40.39±9.71 <0.05對照組 55 50.66±8.29 47.15±7.97 <0.05 P >0.05 <0.05

表2 腦出血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情況[n, n(%)]
隨著社會的發展, 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 腦出血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常見重癥, 對腦出血的預防及治療不容忽視。由于腦出血患者常伴有功能障礙, 患者自理能力下降, 同時缺乏相關醫學知識, 患者容易對治療失去信心,引起血壓增高、心率加快等軀體性應激反應, 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等異常精神癥狀, 而患者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直接影響著疾病的治療效果[7]。研究結果表明, 腦出血患者患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在臨床治療過程中, 護理工作者要采用各種途徑, 給予患者正確的引導和安慰, 幫助患者建立最適宜的身心狀態, 積極配合治療[8]。綜合護理干預一方面要解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 幫助患者盡快適應角色, 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 另一方面綜合護理干預目的包括幫助患者建立全新的人際關系, 尤其是醫患關系。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患者的康復過程, 因此要貫穿于護理的全過程。腦出血后常見并發癥包括再次出血、便秘、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系感染和下肢靜脈血栓等。綜合護理干預通過評估患者存在危險因素, 有針對性采取合理措施, 重在預防, 能指導患者正確行為, 增強患者遵醫意識, 促進患者主動配合,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腦出血患者的全程質量管理主要包括基礎質量管理、環節質量管理和終末質量管理, 其中環節質量管理是針對護理措施實施過程的管理。綜合護理干預強調了護理過程的質量管理, 體現了全面質量管理理念, 能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確保護理安全, 減少并發癥, 進一步提高了患者滿意度[9]。
綜上所述, 對腦出血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 使患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 正確認識腦出血疾病,減輕焦慮, 減少并發癥, 提高患者對醫療過程的滿意度, 值得推廣。但要意以下問題:①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多, 低年資護士由于經驗少, 對患者評估不全面, 綜合護理方案實施不到位, 如何保證低年資護理經驗快速積累, 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②隨著新理論的出現, 組成綜合護理干預的項目也應不斷發展。因此, 要加強護士培訓, 使每位護理人員都能自覺、連續、準確執行綜合護理干預方案。
[1]Lewis BM, Claude HJ.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guideline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ean Stroke Association . Stroke,2010,41(12):2108-2129.
[2]陳旭紅.認知護理干預在治療腦出血患者中的效果觀察.中國醫療前沿,2012,7(15):76-77.
[3]孫雪春.綜合護理干預腦出血術后患者的療效評價.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 (10):1714-1715.
[4]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5]楊懷梅, 李靜. 程序化健康教育對腦出血患者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5):121-122.
[6]劉麗華. Braden壓瘡預測量表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 臨床護理雜志,2009,8(5):56-57.
[7]李春華. 心理護理對老年患者的影響.中國保健營養,2013(2):722.
[8]周展紅, 曾雪萍, 王秉輝.綜合減壓放松訓練對女性更年期焦慮狀態的影響.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45(3):53-55.
[9]趙龍桃, 柳琴, 李宏, 等.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在骨科病區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護理管理雜志,2012,12(2):122-1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143
2014-10-22]
250000 山東大學護理學院(劉慧娟 劉照旭);章丘市人民醫院(劉慧娟)
劉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