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英國特約記者 趙成博孫微●王會聰魏輝
《印度的女兒》,一部乍聽上去像是愛國題材的紀錄片卻正在印度政府和英國傳媒巨頭英國廣播公司(BBC)之間引發激烈對抗。BBC拍攝的這部紀錄片以2012年震驚世界的新德里黑公交強奸案為題材,并采訪了一名被判死刑的兇犯,后者在片中不僅毫無悔意,反而怪罪受害者反抗。不顧印度當局的封殺及禁映要求,BBC于4日提前在英國播出該片,隨后視頻在印度國內社交網站上迅速流傳。5日,印度政府要求YouTube等視頻網站撤下該視頻所有鏈接,并向BBC發出法律通告,印度內政部長威脅準備起訴BBC。印度政府與BBC走向攤牌之際,一場激烈辯論在印度國內以及印度與英國媒體之間展開:印度應不應禁映此片,藏起自身“最黑暗的一面”?不少印度人則通過社交媒體向BBC泄憤:“難道強奸只發生在印度嗎?BBC試圖在全球平臺上侮辱印度”;“英國佬已離開印度60年,但為何他們的政治遺產仍在統治印度”?
視頻突破禁令瘋傳,印度惱怒
“我們要求不要播放該片,但BBC偏偏播放。我們將進行調查,并采取相應行動……拍攝該片的許可條件遭到違反,因此我們將采取行動。”5日,印度內政部長拉杰納特·辛格發出起訴BBC的威脅。印度TimesNow電視頻道報道稱,印度政府向BBC發出法律通告,指責后者違反了不將該片用于商業目的的協議。內政部一名官員說,印度提哈監獄以“不準將該片用于商業目的”為條件,允許BBC的制作人烏德溫對強奸犯穆克什·辛格進行采訪,但現在拍攝條件遭到違反。該官員還表示:“我們發現這里面有預謀,烏德溫在BBC宣布將播出該片前離開了印度。”
這部名為《印度的女兒》的紀錄片原定于本周日三八國際婦女節期間在BBC和印度新德里電視臺播出,印度法院裁決禁播此片后,BBC于4日晚間面向英國國內觀眾提前播出。《紐約時報》6日稱,影片曝光了一個最敏感的因素,引發印度狂怒。在對兇犯穆克什·辛格的采訪中,他冷酷無情地稱受害者在晚上和男朋友一起在外面閑逛難辭其咎,“一個正派女孩不會晚上9點還四處晃蕩”。穆克什還稱:“在被強奸時,她不應該反抗,她應保持安靜,接受強奸。然后我們就會把她丟下車,只打那個男孩。”發生在2012年12月的這起黑公交強奸案中,一名23歲的女大學生慘遭輪奸殺害。6名肇事者中一人在牢房自縊身亡,一名未成年人被判服刑3年,其余4人被判處絞刑。
“你怎么能播出這么凌辱性的內容?所有人都知道這種凌辱存在,但能這么露骨地展現嗎?”印度內政部一名發言人說。向法院申請禁播該片的新德里警方此前表示,穆克什·辛格“發表了針對女性的惡意、貶損、無禮、侮辱性言論,會造成騷擾,破壞名譽。”聲明中還寫道:采訪片段“極其無禮,已經在我們社會的女性中制造了一種緊張和恐懼的氛圍。”然而禁令卻未能阻止該片在印度網絡上瘋傳。《印度斯坦時報》6日稱,BBC播出該片后,YouTube及谷歌等網站接到印度當局的撤銷令,刪除了該片,但許多網上鏈接中依然能找到相關視頻,其中一個不到12小時便吸引10萬次點擊觀看。《今日印度》記者古普塔說:下禁令的印度政府成了“這部強奸紀錄片最好的推廣者”。
面對印度政府的憤怒,BBC一名發言人回應說:“請注意BBC不會在印度播出該片,我們只是在英國播放,這是我們所做的。”該公司還表示,提前播出是為了“讓觀眾盡早看到這部如此強大的紀錄片”,該片“負責任地處理問題,我們堅信該片完全符合我們的編輯方針”。紀錄片制作人烏德溫說,影片的拍攝不僅得到受害者家屬的支持,還得到了印度監獄方面的許可。她還稱:“我去那里不是對印度指手畫腳,與此相反,我對印度非常尊敬,我一生從未看到另外一個國家像印度那樣堅韌和果敢。不幸的是,禁播該片的不明智決定現在才讓整個世界把手指指向印度。”
BBC還在報道中總結了紀錄片在印度掀起狂風暴雨的原因,四個因素使該片及其引發的爭論非同尋常:一、匪夷所思的接觸,英國制片人獲得了極其罕見的進入印度監獄的機會,3天內對罪犯進行了16小時采訪;二、毫無悔意的強奸犯;三、官方憤慨;四、言論自由,許多人認為禁播該片損害印度名聲。
該不該公開“最黑暗的秘密”
印政府將矛頭指向BBC之際,印度國內圍繞該不該禁映此片展開激烈辯論。對紀錄片持批判態度的《印度快報》報道稱,活動人士紛紛強烈譴責BBC播放采訪罪犯的內容。婦女權益活動人士庫瑪麗對媒體表示:“這完全不可接受,我們必須劃出一條道德界線。”“全印度進步婦女協會”的克里希南稱,紀錄片“讓人感覺印度是一個對女性一無所知、殘暴對待女性的地方。這會激起人們的震驚和遺憾之情,也會引發呼吁‘文明世界譴責印度‘殘暴態度的聲音。”
一些人呼吁對BBC制作人如何采訪到案犯進行調查。新德里電視臺一名評論嘉賓說:“制作人獲得了16個小時在監獄中與強奸犯面對面的時間,這簡直是不可能的,她是如何做到的?”《新印度時報》稱,該紀錄片制片人為采訪罪犯辛格而向其支付了4萬印度盧比。
“《印度的女兒》既不粗俗也不冒犯”,《印度時報》6日刊登的評論則代表了反對禁映的聲音。文章稱,影片采訪到這場悲劇的所有參與者,呈現了此前從來未見到的詳情,令人毛骨悚然。那些要求禁播的聲嘶力竭的呼喊和內斂悲憫的電影形成鮮明對比。專欄作家紹哈德在新德里電視臺網站撰文稱,政府應該做的不是禁播《印度的女兒》,而是強制人們觀看。
印度《商業標準報》稱,烏德溫在寫給英國《衛報》的一篇文章中稱,“這是一場性別不平等的‘阿拉伯之春……是時候大喊一聲‘夠了”。反對播出紀錄片的主要論點是,它傷害了印度人的感情,侮辱了受害人和她的家屬。而支持播出的人則認為有必要揭露印度男權觀念盛行的情況,這一集體心態導致男人甚至將施暴怪罪于女人。
與印度國內的爭論同步,眾多英國及西方媒體紛紛指責印度政府禁映紀錄片。英國《衛報》5日以“紀錄片《印度的女兒》是必要的曝光”為題刊發社論說,罪行令人震驚,其背后是對女性的普遍仇視。強奸殺人的細節令人痛苦,那種輕賤女性的態度更加恐怖。《印度的女兒》將目光投射到邪惡罪行,但其真正目的在于曝光更普遍的偏見。通過法庭下達禁令,印度政府顯示自己不能或不愿將二者聯系起來。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強奸案紀錄片揭示了為什么印度需要直面其“最黑暗的秘密”。
一些印度人在社交媒體上找到反擊陣地。“BBC正成為印度社交媒體用戶泄憤的目標”,BBC報道稱,在社交媒體推特和臉譜上,反對紀錄片的聲音集結在“禁播BBC”的名頭下表達不滿:有人認為該片是在國際平臺上侮辱印度,有人稱BBC所做的正是西方媒體最擅長的——將強奸犯塑造為名人。
“印度至今沒有答案的問題”
雖然圍繞是否禁映此片輿論矛盾突出,但有一個問題印度媒體與西方媒體沒有太多分歧——女性的社會地位。美國福克斯新聞網5日稱,印度對女性的態度是復雜而矛盾的,這個國家誕生過女總統和女總理,但2012年的殘暴事件震驚了這個國家,促使人們呼喚一部嚴厲打擊性虐待和性暴力的法律。今天,這些罪行依然司空見慣。女性在印度被普遍認為應當順從,許多家庭將生下女兒當成悲劇。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印度現在卷入一場國際強奸爭吵,而許多婦女在這個厭惡女性的國家飽受折磨。在印度,每20分鐘就有一名女性被強奸。英國《獨立報》稱,BBC紀錄片中囚犯言論并不是唯一令人震撼的地方,辯護律師的言論也非常驚悚,他稱如果自己的女兒或者姐妹“婚前有性行為令自身蒙羞……我會當著整個家族的面,將汽油澆到她身上并點火焚燒”。
“2005年,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我在德里采訪一名政客后返回。當時已經是晚上9點,我和攝影師攔下一輛巴士。上車后,我發現上面只有4名男子。攝影師還未上來,司機突然加速,我嚇得急忙跳車而逃,車上那些人的粗野笑聲至今在我耳邊回響……”《印度斯坦時報》5日一篇文章舉了這個例子后表示,10年過去,印度還有不少女性面臨著那種恐懼,《印度的女兒》現在提出“印度至今沒有答案的問題”。如果我們希望每一個印度的女兒得到尊重,就需要這場辯論,因為別無他法。▲
環球時報201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