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蕊 高莉
周家村:開啟“海洋材料”新時代
文/桑蕊 高莉

○周家村(右二)還成功研發了水刺、針刺、熱風三條殼聚糖纖維非織造布生產線。Zhou Jiacun(second from right) also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ree chitosan fiber nonwoven production lines of spunlace, acupuncture and hot wind.
花甲之年的周家村仍“癡迷”技術研究,來寧陽8年間,做了近萬次試驗,攻克了高品質純殼聚糖纖維與制品產業化關鍵技術,獲得美國、日本等5項國際發明專利,30多項國家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工程師、泰安市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今年周家村入選國家科技部專家庫和國家標準化科技專家庫。
“老牛自知黃昏晚,不用揚鞭自奮蹄。”剛見到這位66歲的老工程師時,他幽默地給出了對自己的評價。獲得五項國際發明專利,主持起草六項國家標準制定,突破生物醫學新領域。花甲之年的周家村仍“癡迷”技術研究,來寧陽8年間,做了近萬次試驗,攻克了高品質純殼聚糖纖維與制品產業化關鍵技術,獲得美國、日本等5項國際發明專利,30多項國家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工程師、泰安市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今年周家村入選國家科技部專家庫和國家標準化科技專家庫。
“用一句話概括自己前半生,就是從過農、從過文、從過工。”周家村說,他是1978年高考的受益者,當時29歲的他已是一名高中理化老師,因為非常喜歡化學,興趣驅使下,便選擇了山東工學院。
畢業后周家村回到老家濰坊安丘工業系統工作,1988年組建了安丘滌綸簾帆布廠,期間研發的“雙浴法滌綸簾帆布浸膠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獲得山東省優秀新產品一等獎,周家村本人被評為山東省紡織勞模。之后他又被授命組建當地棉紡織集團并出任董事長。此時的周家村,已經與纖維結下了不解之緣。
“國際上研究殼聚糖已有200年歷史,1991年世界甲殼素學會把甲殼素(殼聚糖)稱為人體生命第六要素,是個好東西。”周家村說,中東戰爭時期美軍士兵急救包里都有一塊急救布,就是用殼聚糖溶液浸泡過的止血促愈繃帶。研究初期以深海鱈蟹殼為原料,如何從普通蝦蟹殼提取殼聚糖抽成纖維,把它們“穿”在身上,成了周家村一直念念不忘的課題。
2004年退休后,周家村終于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我把紡織集團的股份全都退出來,領了個特殊貢獻獎就回家了。”周家村笑說,回家后他就迫不及待買來了各種瓶瓶罐罐,到市場上去弄些蝦蟹的殼子,開始致力于殼聚糖纖維的提取。

○周家村在第九屆中國抗菌產業發展大會上發言。Zhou Jiacun delivered a speech in the ninth session of China Development Conference of Antimicrobe Industry.
“脫乙酰度、黏度是殼聚糖最重要的指標,酸堿濃度、數量、反應溫度、時間及反應動態都是影響提取殼聚糖質量的重要因素。”周家村說,經過3年反復嘗試,終于用針管成功噴出了殼聚糖纖維第一絲。
成功后,周家村興奮地找到了在青島大學任職教授的好友。在好友看來,殼聚糖屬于邊緣科學,這個領域尚無科研經驗可借鑒,也沒有專業技術人才,更不可能規模化生產。盡管如此,周家村還是愿意和有實力的集團、有膽識的老板合作做這個,而當時寧陽華興紡織集團正謀求轉型升級之路,兩者就這樣“結緣”。
來到寧陽任職總工程師后,在新平臺支持下,周家村相繼試驗成功100孔、1000孔、50000孔噴絲的生產線。每次規模的擴大,都伴隨工程師巨大的付出。
研發年產200噸生產線期間,周家村跑遍7個省組織設備,最后安裝試車時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由于紡絲溶液黏度超高,紡絲軸扭轉剪切力過大,紡絲軸連續斷掉四根。”周家村回憶,后來他嘗試在計量泵兩個腔體結合面中加錫紙作為墊片,終于生產出合格的殼聚糖纖維。最后兩天,他僅在車間地上睡了兩個多小時。
“集團注冊成立了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新平臺來全力支持周老的研究!”華興集團董事長胡廣敏說,殼聚糖纖維能夠止血促愈、抑菌防霉,如果將其產業化,能將“海洋材料”拓展到醫療衛生健康產業領域,也能讓紡織業跨入一個藍色新時代。為此他提出建立國內首條千噸級生產線的想法,這正與周家村的夢想不謀而合。
產業化紡絲的最關鍵技術是紡絲液的制備,溶液脫泡是難點,純殼聚糖紡絲液黏度超高,按常規方法實現不了。“走遍全國各地,找了很多設備制造商都說解決不了。”周家村說,他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在一本國外書籍上了解到二戰時高倍望遠鏡的玻璃液脫泡原理,受此啟發并著手改進,采用在真空下分離、刮膜、動態等復合式脫泡技術,獲得了美、英、日、韓等國家專利。
2010年10月,集團接到中國航天部研發“特種功能布“的任務,60多歲的周家村立即組織科研攻關,4個月后,以殼聚糖纖維為核心原料織造的“海斯摩爾”新產品研發成功。得到航天部首肯后,產品被應用于“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空間站軟體水箱外囊、貨運包等,2012年公司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2013年獲得中國航天事業貢獻獎。
此后,周家村還成功研發水刺、針刺、熱風三條殼聚糖纖維非織造布生產線,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鑒定為“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幾年間,他主持起草GB/T醫用殼聚糖纖維、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FZ/T01125-2014)等六項國家標準,公司生產的“海斯摩爾” 醫療敷料、內衣、面膜等產品因其止血、抑菌防霉等特殊生物學功能,打開了國際市場,每年創造利稅6000萬元。
說起周家村,公司人人都豎起大拇指。“周老不僅教我們技術,工作也特別嚴謹,有擔當。”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時昆說。在周老看來,“人是環境的產物,只有把他放對地方,他才會有正念、正見、正語、正行”。每個跟過他的徒弟身上,都有因他循循善誘而成就自己的故事,雖然他年齡最長,但學習和敬業精神卻是很多年輕人不能比及的。
說起周家村,公司人人都豎起大拇指。“周老不僅教我們技術,工作也特別嚴謹,有擔當。”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時昆說。在周老看來,“人是環境的產物,只有把他放對地方,他才會有正念、正見、正語、正行”。每個跟過他的徒弟身上,都有因他循循善誘而成就自己的故事,雖然他年齡最長,但學習和敬業精神卻是很多年輕人不能比及的。
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杜衍濤便是其中一員,來公司10年間,他一直在紡織車間一線工作。“2010年時想離開,被周老申請留下調入他的團隊。”杜衍濤感激地說,周老專門給他買來專業書籍,手把手帶他做實驗,參加學術交流,跟隨周老參與了4項純殼聚糖纖維國家標準的制定,很快便能獨當一面。
“帶團隊跟教學生一樣,先做人再做事,對得起培養你的人。”周家村說,他帶隊伍第一個要求就是尊重別人,保持公正。下屬犯錯誤時,他總會批評的同時再講一個歷史故事,每個徒弟都心服口服。

○“海斯摩爾”新產品被應用于“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空間站軟體水箱外囊、貨運包等。New products of “Hismer” were adopted in the external capsule of rheid water box and trucking parcel etc. in “Tiangong-1” and“Shenzhou-8”.

○2013年,海斯摩爾公司獲得“中國航天事業貢獻獎”。In 2013, Hismer Corporation won the “Contribution Award of the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7年來,他為公司培養了一批骨干力量,先后有12位精英被聘為部門負責人,形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團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績。團隊中6人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的“紡織之光”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2人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人被評為寧陽縣勞模,1人被評為寧陽縣“優秀黨員”。
平日里公司大小事情大家都喜歡請教周老,他總是樂意幫助每個人。車間空調壞了,他都會親自去檢查。“通過幾年學習,我學到很多新知識,也發明很多新技術。”周家村說,他正在研究一套新智能設備,車間里每條生產線運行可在辦公室實現遠程控制。挑戰技術難題是他最感興趣的事,下一步他將研究如何從植物中提取殼聚糖。
對于如此有“熱情”的周老,妻子一直陪伴其左右,默默支持。“她總說現在不缺吃喝,干嗎還這么拼命。”周家村笑說,殼聚糖纖維將來在醫藥、食品、化妝品等方面都可被廣泛應用,雖然生產線已研制成功,但還有航天、醫用高端領域的新產品亟待開發,他還要把更多“熱量”傳遞給他的徒弟們,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新貢獻。
(本文圖片由中共寧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ZHOU JIACUN: LAUNCHING THE NEW AGE OF “MARINE MATERIAL”
Though more than sixty years old, Zhou Jiacun is still “obsessed” with technical research. During his stay in Ningyang for 8 years, Zhou has conducted nearly ten thousand experiments, and finally conquered the key technology of high-quality pure chitosan fiber and product industrialization, winning 5 international patents for invention in the USA, Japan etc., as well as over 30 national patents. This year, Zhou Jiacun was selected for the expert base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of China.
After his retirement in 2004, Zhou Jiacun could not wait to buy all kinds of bottles and cans, get some shells of shrimps and crabs, and start his business in the extraction of chitosan fi ber.
The key technology of industrialized spinning is the preparation of spinning fluid. Having read a great many document references, Zhou learned from a foreign book about the deaeration theory of molten glass in high power binoculars used in WWII. Inspired by this, he set off on the path to improvement by adopting the separation in vacuum, scribe, dynamic and composite technology of deaeration, which has won the patent in USA, UK, Japan, South Korea and other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