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張 洪
?
社區支持農業:助推中國鄉村建設
文、圖|本刊記者張洪
前不久,生態文明首度寫入中國“十三五”規劃,圍繞“十三五”規劃“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核心理念,本屆大會積極探討現階段生態農業與鄉村建設。
早在1909年,美國土壤局局長富蘭克林·H·金博士來到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做田野調查,隨后出版了《四千年的農夫》一書,高度肯定東亞多樣化農業經濟更具生態可持續性。此書介紹的東亞經驗,成了世界生態農業運動的主要思想來源。100年后,在“三農問題”成為中國的重中之重的同時,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生態農業實踐先鋒、學者與國內眾多的開拓者來到北京,在第六屆國際社區支持農業暨第七屆中國社會農業(CSA)大會上一起探討食品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觀光旅游、鄉村建設和參與式保障、CSA生產經營等議題,尋求城鄉關系重建、市民與耕者的平等之道。
2015年11月19日,北京順義細雨霏霏,在用辣椒和大蒜等農作物裝飾的演講臺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以一個北京老市民的名義,宣布大會開幕。
食品安全、“三農”可持續發展、返鄉青年的從農之路、農業觀光旅游、農業與經濟發展等成為與會者重點討論的熱點話題。
此次大會由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主辦。作為全球最大的CSA聯盟,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Urgenci)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擁有105萬個消費者以及3萬多個生產主體。該聯盟每兩年舉辦一屆國際CSA大會,之前已先后在法國、日本、葡萄牙、美國等國家舉辦了五屆,2015年第六屆落地中國。
前不久,生態文明首度寫入中國“十三五”規劃,圍繞“十三五”規劃“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核心理念,本屆大會積極探討現階段生態農業與鄉村建設。
CSA英文全稱是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雅譯”為社會生態農業,是在生產端提倡生態農業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流通環節縮短人與食物、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構建互信、友好的良性城鄉關系,提倡“食在當季、食在當地”。其形式主要包括會員制宅配的農場、農夫市集、消費者合作社、觀光農業等。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韓景陽表示,在中國,婦孺皆知的《齊民要術》是世界上最早的農學三部曲。而100年前來到中國的美國人富蘭克林也發現了東亞傳統的農耕智慧,寫了《四千年農夫》一書。
“當代這種傳統再一次發揚光大,形成了我們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方針,形成了我們對新農人的號召。”
韓景陽說,通過CSA的模式,減少中間商環節、消費者信任生產者,愿意支付更合理的費用。讓農人們能安心生產健康的食品。并且能過上更高水平的生活,讓勞動者能有所得,還要有所養,這是一種更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中國2015年剛剛實現糧食生產11年增長,韓景陽呼吁,更多的新農人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事業。
“讓更多的人留下來務農,第一要務就是要保證他們能以此為生。為此,中國近年來一直在不斷地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積極保障農民利益。”她說。
對于CSA的發展,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主席安德魯·卡洛里認為,“農業要生產食品同樣要培育人民,我們要連接社區、連接環境、連接生態。”他表示,“‘社區支持農業’是我們改善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的明智選擇。它將農業、氣候、環境、健康等方面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閉環。”
談及中國的“三農”問題,溫鐵軍認為,“在中國我們首先講的是農民問題,然后是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最后才是農業的安全問題。”
“CSA模式,不管對于環境、還是對于市民與農民都有許多益處。”韓景陽表示,“它在北京落地生根、遍地開花,既可以讓生產者在城市周邊生產、生活,分流市中心人口,也可以為市民提供糧食,保障城市食品安全。周末,市民還可以去京郊旅游度假。”
2007年起,生態文明開始進入中國的國家戰略。北京市一直在探索更生態、更環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并已取得成效。
據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兼主任郭光磊介紹,作為一個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人均GDP超過16000美金的首都城市,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愿意購買綠色、有機農產品。近年來,北京CSA農場、有機農夫市集紛紛興盛起來,有一定規模的市民農園約有250個,耕種面積達860公頃。而近幾年北京郊區休閑農業,如農家院、采摘園區、池塘垂釣等年產值超過40億元,擁有10萬從業者,1.2萬畝農戶和100個旅游專業村。全市有1300多個休閑農業園區,成為年接待超過4000萬人次的農業支柱產業。截止目前為止,已有數百萬市民參加到農園節的豐富活動中。
郭光磊表示,發展生態農業是中國“十三五”時期一個重要方向。
“單純靠增加投入、增加產量,來增加農民收入已經走不通了。要通過農業結構的調整,培養都市型農業新興業態,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大城市病。要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保留和擴大綠色的農業空間,將農業與都市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建設有農民的城市、有市民的農村。”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為安天下的戰略產業。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表示,近年來,中國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產品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有力地推進了糧食年年增產。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不僅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平穩發展提供了支撐,而且為世界糧食安全和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次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為我們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社會生態農業的做法和經驗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必將對中國的生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第六屆國際社區支持農業暨第七屆中國社會農業(CSA)大會現場
與會代表認為,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改革過程中,農業轉型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就是“創新”。
“創新”與“創業”不僅帶領有志青年走向社會,更引領一批先鋒者從城市回歸鄉村。一大批農業創客扎根鄉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他們與市民建立良好的關系,以生態方式生產,給市民提供健康的食品,自己也從中獲得生活保障。本次大會從多個角度討論如何將這種農業創業模式落地,內容從農場建設,到生態種植與養殖,再到個人的創業故事。一大批農村創業成功者在這一平臺上總結其成功模式,為更多的創業者提供思路與經驗,也為有著田園夢想的人展現了一條成為新農人的可行性道路。
安龍村農戶王成講到,他配送到一戶人家等待的時候睡著了,消費者一直等他睡醒后才取菜,而這些消費者有些也報名參與了大會服務。會議期間,有個做速記的女孩突然扭頭對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副主席、大會發起人石嫣說:“你們做的事情真有意義,我已經給你們服務3年了。”
會議落幕時,石嫣特別為自己的“草臺班子”團隊自豪,“會議成功還是失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起團結完成并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觀望和抱怨。”她透露,中國各地的CSA農場自發成立中國CSA聯盟,未來將注冊以會員為主體的公益機構,服務于各地區CSA網絡。
呼應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互聯網+”的倡議,本次大會上,京東、一畝田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就鄉村互聯網產業布局、農業大數據等最新的信息化進行了剖析與討論,新興的社區支持農業APP如“好農場”等也順勢上線。互聯網的引入,打破了農村與城鎮的物理距離,使得“小規模”農業開始向“精品”農業、“定制化”農業轉化,農業的附加值得以提升,生產者與消費者有了更多的接觸。
鏈接:
CSA
社區支持農業(CSA)的創新與創業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方式,同時也將作用于中國的鄉村建設。通過將人與資源吸引回農村,更加有力地保障鄉村的活力。中國于2003年發起“生態農業·環保農村”試驗,2009年起每年召開社會化生態農業(CSA)大會,2015年已是第七屆。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Urgenci)作為全球最大的CSA聯盟,是保護生態小農和消費者利益的國際組織,根據他們每年發布相關資料,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擁有105萬個消費者以及3萬多個生產主體。中國大陸地區社區支持農業發展自2008年以來,呈現迅速發展的趨勢,目前約有500家CSA項目,參與CSA的消費者家庭約有幾十萬戶,這一發展速度還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