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房市走衰,民粹是禍首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
近來臺灣經濟走衰,增長率不斷下降,全年“保1”也十分困難。揭示經濟景氣的重要指標之一的臺灣房地產市場也出現多年來的“冷秋”與“冷冬”,房價走跌,房屋交易大幅萎縮,房屋中介公司紛紛關閉,房地產市場進入一個新的不景氣時代。臺灣房市走跌,原因眾多,但近年來以反高房價與呼吁“居住正義”的民粹主義盛行,迫使臺灣當局甚至臺北市政府不得不向民粹妥協,出臺一系列的“打房”政策措施,導致房市走衰。
外界一直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媒體、學者一直大談、特講臺灣房價高,其實不是臺灣房市的真相。在臺灣,除了臺北市房價高(在全球都有特定地區有高房價)及周邊的新北市房價較高外,其他縣市房價并不高。臺灣各縣市平均房價大約每平方米1.7萬元人民幣,而且相當平穩。結果,大家誤將“臺北”當“臺灣”,以為臺北市房價高(約每平方米5萬元人民幣),就認為整個臺灣房價高,進而造成整個社會的反高房價意識,讓“居住正義”這個民粹主義幽靈到處蔓延。
在這種錯誤的社會輿論與“居住正義”民粹主義泛濫之下,反高房價變為一種反馬英九執政當局的主流聲音。民進黨與其他政治社會勢力也濫用民粹主義,不斷強調“居住正義”。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中,柯文哲也打著民粹主義旗號,不僅高舉“打房”旗幟,而且提出8年建5萬套“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類似公租房),以實現“居住正義”。于是,在這種強大的民粹主義浪潮與社會壓力下,近年來,馬當局不得不向民粹主義妥協,出臺一系列“打房”措施或“限房令”,在2010年出臺了選擇性房貸信用管制措施,2014年初“財政部”宣布將豪宅、期房與多次買賣自用住宅等三大類型交易列為查稅重點;隨后臺“中央銀行”出臺嚴厲的打房措施,將所謂豪宅的貸款比例提高到五成;同時臺“立法院”通過并于2016 年1月正式實施“房地合一稅”。
最受關注的臺北市近兩年來也不斷出臺“打房”措施,其中先后實施“囤房稅”、“豪宅稅”與“房屋稅”等高稅負的多個“超級房屋稅”。這一系列的“打房”措施,對房地產行業與建筑業造成很大的沖擊,加上2015年以來臺灣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經濟增長率不斷下降,進一步沖擊了房市。據臺灣房屋中介業統計,2015年1-9月,臺灣房價平均跌幅達5%到8%,部分地區跌幅超過15%,6個“直轄市”(即六都)房屋交易量萎縮近20%。9月,建筑業貸款年增長率創21個月來新低,只有3.5%。“全球房地產指南”前不久發表評論指出,2015 年8月臺灣房價平均跌了4%,其中,經濟增長遲緩加重稅是臺灣房價走跌主因,而且預計未來兩年臺灣房價每年跌5%至10%。房地產市場遇冷,當然沖擊相關行業,也反過來制約總體經濟發展與表現,同時也預示著擁有房產的85%家庭的臺灣民眾財產縮水。
在經濟走衰,房產步入“冷秋”與“冷冬”情況下,臺灣沒有人再敢大談“居住正義”了,當初那些打著“居住正義”旗號的政治人物也不敢再言“打房”了。尤其是臺北市長柯文哲公開表態不“打房”最具代表性。前不久,柯文哲在市議會接受質詢時表示“不會‘打房’”,“因為營建業是臺灣重要的產業,亂‘打房’會影響臺北經濟,這不是臺北市承擔得起的。‘打房’的話,營建業會跨掉,臺灣會完蛋。”他隨后在“臉書”上說,“打房”無法實現臺灣的“居住正義”,希望有需要的年輕人可以在臺北住得起房子,又不會使市民的財產縮水,甚至造成產業崩盤,作為一個市長,必須要兼顧所有人的利益。
殘酷的現實表明,不能過于美化甚至扭曲“居住正義”,不能將遏制房地產業與經濟發展作為實現“居住正義”的手段。解決民眾的居住問題,房屋政策與經濟發展必須兼顧,不能不顧現實與經濟發展,侈談“居住正義”,尤其是居住條件的改善,不是空喊口號,而是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建立在合理的制度設計上,建立在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即使發展供低收入或年輕人的公租房、廉租房與經濟適用房(臺灣稱“國民住宅”、“社會住宅”等),也是需要土地與龐大資金與財力的,否則仍是空中樓閣。同時,不能盲目與片面看房價問題。有臺灣專家表示,政府要保障的是“居住權”而非“所有權”,如今臺灣為了“年輕人在臺北市區買不起房”,而把整個居住政策、產業政策裝箱簡化為“房價”兩字,甚至不惜以打壓整個產業為代價,最后必然是兩敗俱傷。
經歷此次“打房”與房市寒冬,臺灣應該汲取教訓,“居住正義”的民粹主義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誤導社會輿論,誤導當局政策,最后反而傷害經濟發展,損害更多人的利益,因此應以更客觀、理性的態度認識“居住正義”與經濟發展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