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燕紅(解放軍第九四醫院內分泌科南昌330002)
糖尿病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體會
翁燕紅(解放軍第九四醫院內分泌科南昌330002)
摘要:目的:觀察六味地黃湯加味聯合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予六味地黃湯加味聯合吡格列酮治療;對照組25例,予吡格列酮治療。結果:兩組的空腹、餐后血糖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餐后2 h血糖的控制,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六味地黃湯加味聯合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的療效,優于單純吡格列酮的治療。
關鍵詞:糖尿病;中西醫結合;診療體會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內分泌疾病,近十幾年來,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對于這一世界性醫學難題中西醫均未有重大突破。但中醫藥以其獨特優勢,為中西醫結合防治DM,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提供了條件。筆者從2008年2月~2014 年2月以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糖尿病35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將2008年2月~2014年2月來我院就診的60例DM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49.6歲;對照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47~67歲,平均年齡51.6歲。發病1~6個月。治療前對所有患者進行心電圖、腎功能、肝功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常規檢查。
1.2%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考《中醫內科學》相關定義,凡具有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形體消瘦等臨床特征者,即可診斷為消渴病[1]。西醫診斷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專家咨詢委員會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1)有糖尿病癥狀(多尿、多飲及不能解釋的體重下降),并且隨機(餐后任何時間)血漿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2)空腹(禁食至少8 h)血漿葡萄糖≥7.0 mmol/L(126 mg/dl);(3)OGTT 2 h血漿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空腹血糖損傷(IFG):是指空腹血漿葡萄糖≥6.1 mmol/L(110 mg/dl),但<7.0 mmol/L(126 mg/dl)。糖耐量損傷(IGT):是指OGTT 2 h血漿葡萄糖≥7.8 mmol/L(140mg/dl),但<11.1mmol/L(200mg/dl)。
1.3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飲食控制、運動等常規治療。西醫根據DM患者年齡、體征、化驗結果等,口服降糖藥,必要時注射胰島素;中醫依照辨證論治原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中醫治療,中藥遣方在基本方上隨證加減。觀察組:藥用六味地黃湯加味(熟地15 g、玄參10 g、石斛10 g、烏梅10 g、茯苓10 g、山藥l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丹皮15 g、澤瀉10 g、丹參20 g、紅花12 g、雞內金15 g等),并根據患者病因病機的不同以及個體差異辨證加減用藥,日1劑,水煎分2次服。同時服用吡格列酮(瑞彤,國藥準字H20110047,每片15 mg),15~30 mg,1次/d;對照組:單純口服用吡格列酮15~30 mg,qd。
1.4療效標準(1)患者自覺癥狀完全消失,空腹血糖指標正常,尿糖多次復查皆為陰性,視為基本治愈;(2)患者自覺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空腹血糖<7.84 mmol/L,空腹尿糖定性陰性或減至(+),視為有效;(3)不能達到以上標準者,視為無效。
1.5統計方法應用SPSS 19.0專業數據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兩組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患者療效比較[例(%)]
2.2血糖比較兩組空腹、餐后血糖較治療前都有明顯下降,觀察組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值變化(mmol/L,x±s)
3.1辨證施治中醫藥治療DM自有特色。中醫認為,患DM的主要原因是素體陰虛、臟腑羸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從而導致腎陰虧虛,肺胃燥熱;其病機重點是陰虛燥熱,燥熱是標,陰虛是本。病延日久,陰損及陽,致陰陽俱虛。而陰虛燥熱,耗液灼津,使血液瘀滯。又陰損及陽至陽虛,陽虛則寒凝,進而導致瘀血內阻[2]。根據患者的不同特征,辨證用藥,恰當地選用熟地、知母、玄參、石斛、烏梅、茯苓、山藥、雞內金等清熱滋陰、生津止渴、健脾益氣等藥,可取得理想療效。中醫治療DM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盡管尚未建立統一的標準與規范,其治療方法難以在不同患者中重復應用,但中醫重視個體差異,對患者辨證施治,有較為理想的療效。從辨證的角度理解,這種“不統一”,或許正是其特色優勢所在。
3.2辨證辨病中醫、西醫治療DM各有所長。DM是以血糖升高為共同特征的慢性、進行性、全身性疾病,表現復雜多變。現代醫學對DM形成的內在因果關系及其病變規律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規范、可重復應用的治療方案;而中醫的整體思維強調個體差異,辨證論治,未病先防,即病防變,這些又符合DM病程長、復雜多變、并發癥多等特點。兩相比較,從病因病機到治療法則,中醫、西醫各有所長,亦各有不及者。臨床應用若能相互參照、取長補短、有機結合,定然獲益不淺。
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DM可理解為用西醫辨病治其標,取中醫辨證治其本,標本兼治,以達到良好的臨床療效。雖中醫、西醫二者的研究思路各異、治療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都是為了防治DM,解除患者疾苦。
參考文獻
[1]王永炎.中醫內科[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02
[2]郭躍,崔梅梅.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86例[J].中西醫結合中國民間療法,2010,18(7):48
收稿日期:(2015-02-09)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