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從學(江西省修水縣中醫院CT室修水332400)
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CT診斷探究
劉從學(江西省修水縣中醫院CT室修水332400)
摘要:目的:探討股骨頭壞死患者應用CT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4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隨機選取2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均給予CT檢查,比較兩組影像學表現。結果:4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中,CT檢查準確率為92.5%。結論:CT檢查是股骨頭壞死的重要臨床診斷方法。
關鍵詞:股骨頭壞死;CT診斷;探討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常見髖關節疾病,X線診斷是檢查股骨頭壞死的基本方法,但早期無陽性發現[1],診斷準確率并不理想。CT檢查是股骨頭壞死的常用方法,本文回顧性分析了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CT診斷資料。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9~77歲,平均42.5歲;病程3個月~9年。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其中15例有明確外傷史,單側壞死11例,雙側壞死4例;18例有激素治療史及大量飲酒史,單側壞死5例,雙側壞死13例;2例有潛水史,均為雙側壞死;5例無明顯病因,單側壞死3例,雙側壞死2例。臨床癥狀表現為髖關節疼痛及不適、活動受限、壓痛,劇烈活動后疼痛加重,伴有屈曲內收畸形、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間歇性跛行;經4字試驗結果為陽性。同時選取2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
1.2檢查方法觀察組給予CT檢查,取仰臥位,用我院日本東芝Activion 16螺旋CT掃描儀進行連續周圍全髖關節掃描,層距為5 mm,層厚5 mm,掃描范圍為股骨頸、髖臼,距關節面2~3 cm。對于病變位于髖部患者加1 mm薄層掃描,攝取軟組織窗、骨窗圖像。對照組僅行CT平掃。
1.3股骨頭壞死分期利用骨循環學會ARCD分期[2],結合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癥狀判定股骨頭壞死分期,0期:活檢顯示股骨頭壞死,其他檢查無異常;Ⅰ期:磁共振或骨掃描呈陽性;Ⅱ期:股骨頭呈密度不勻的斑片狀、或硬化、形成囊變;Ⅲ期:正側位片可看出新月征,其長度小于15%或關節面塌陷小于2 mm,新月征長度為15%~30%或關節面塌陷2~4 mm,新月征長度超過30%或關節面塌陷大于4 mm;Ⅳ期:股骨頭和關節面塌陷,關節間隙狹窄,骨關節炎,關節破壞,髖臼改變。以病理和臨床作為影像學分期基礎,則早期病變為Ⅰ~Ⅱ期,中期、晚期分別為修復期、髖關節退變和股骨頭塌陷。
2.1對照組CT表現正常者的股骨頭為圓形,皮質連續光滑,位于中心位置的骨小梁密集,向外圍的骨小梁呈星芒狀放射,骨質逐漸稀疏。
2.2觀察組CT表現在4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中,3例未發現異常,診斷準確率為92.5%。其中12例為早期,股骨頭關節間隙和外形均正常,股骨頭內存在斑片狀硬化模糊區域,同時伴有邊緣硬化的囊性透光區域,5例關節腔內存在少量積液;13例為中期,股骨頭內存在混雜密集的硬化區域、囊性透光區和斑片狀區域,股骨頭塌陷甚至碎裂,無關節間隙狹窄,少數僅為骨質致密影像;12例為晚期,股骨頭塌陷、變形明顯,混合囊性病變和局限性硬化,大部分股骨頭受到累及,關節間隙狹窄,股骨頸畸形,髖臼受到累及,髖臼邊緣骨質增生而形成骨贅,關節腔內存在積液10例。
股骨頭壞死可分為非創傷性和創傷性兩個類型,常見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病因為酗酒、應用激素、凝血機制障礙、免疫性疾病、放療、懷孕、高壓損傷、感染HIV等,其中酗酒和長期應用激素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主要原因[3];創傷性股骨頭壞死多是由于髖關節脫位和骨頸骨折導致。也存在無法明確病因的患者,即特發性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大腿前部和股骨溝疼痛,早期表現為運動后疼痛,多為單側壞死,隨著病情進展可發展為雙側壞死,需應用鎮痛藥物治療。早期壞死通過限制運動量可緩解疼痛,但隨著病情加重,其臨床癥狀也會表現為下肢功能受限、髖部疼痛及不適,尤其是夜間疼痛顯著,且會進行性加重,甚至導致走路跛行,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股骨頸骨折的一種常見并發癥即為股骨頭壞死。股骨頭的主要血供來自股深動脈發出的旋股內側和外側動脈[4],且在股骨頸基底處形成動脈環,髖關節脫位及股骨頸骨折會減少股骨頭供血,導致股骨頭缺血而壞死。非創傷性壞死的病理改變早期表現為缺血導致股骨內細胞崩解壞死,出現骨窩空虛,隨著病情進展,會在骨小梁間隙出現肉芽組織,并向壞死部位浸潤,不僅會在骨小梁表面出現新骨,也會吸收部分壞死組織。從而發生塌陷和骨折。壞死骨區域周圍軟骨的輕微改變多是由于軟骨下骨質裂縫塌陷所致,偶見斑片狀壞死,壞死骨附件關節會出現滑膜增厚及關節腔內積液現象。病變晚期,肉芽組織累及病變區,會生成新骨并破壞正常骨結構,也會形成瘢痕組織,導致關節退行性病變,嚴重時股骨和關節軟骨需行關節置換術治療。
CT檢查可發現早期病變,清晰顯示骨結構,直觀觀察晚期硬化、增生、囊性改變、塌陷變形、碎裂,且能夠清晰顯示骨小梁病變,對疾病診斷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顯示[5],對于X線檢查無異常,但有股骨頭壞死臨床癥狀的患者,CT可明確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的CT表現為股骨頭內硬化、囊性改變、皮質增厚等,隨病程進展表現為硬化邊緣類圓形或條帶狀低密度區域以及新月形透明區域,最終表現為關節炎、股骨頭塌陷。在壞死骨組織、皮質下微骨折方面CT檢查甚至優于MRI檢查。綜上所述,CT檢查是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在臨床應用時為了明確診斷,應結合其他診斷方法和患者臨床癥狀,為治療方法選擇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孔鳴.成人股骨頭壞死的X線與CT診斷及臨床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3,8(12):86-87
[2]姜金杰,馬彥,孫希剛,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SPECT與螺旋CT診斷對比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8):4959-4960
[3]李劍鋒,閆金玉.股骨頭骨髓水腫綜合征的診治及其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鑒別診斷[J].中國骨傷,2009,15(9):697-699
[4]陳福華.成人股骨頭缺血壞死的X線,CT診斷價值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3):1781-1782
[5]齊春華,周樹立.老年股骨頭壞死影像表現特點及鑒別診斷[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0):5498-5499
收稿日期:(2015-03-09)
中圖分類號:R814.42
文獻標識碼: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