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北簡繼紅伍竟(江西省上高縣人民醫院上高336400;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CT室南昌330046)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
黃水北1簡繼紅1伍竟2
(1江西省上高縣人民醫院上高336400;2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CT室南昌330046)
摘要:目的:探討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對2013年6月~2015年2月影像學檢查為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的67例患者進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通過比較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及并發癥情況,分析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結果:所有患者穿刺活檢均成功,成功率100.0%;66例病理獲得陽性結果,陽性率為98.5%;66例陽性病例中,肺部惡性腫瘤54例(分別為腺癌24例、鱗癌20例、小細胞癌7例、腺鱗癌2例、復合性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1例),炎性假瘤5例,結核7例;出現并發癥10例(14.9%),其中少量氣胸3例(4.5%),術中或術后少量咯血7例(10.4%)。結論: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準確率高,手術安全、并發癥少,可以指導臨床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肺部外周性病變;經皮肺穿刺活檢;CT;臨床價值
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影像學檢查雖然在發現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無法對其做出定性診斷;纖維支氣管鏡只能對累及亞段及其以上支氣管內的病變進行活檢并做出定性診斷,無法對累及亞段以下的肺外周占位性病變進行觀察。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是肺部占位性病變定性診斷的重要方法。為探討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對2013年6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穿刺活檢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對2013年6月~2015年2月經影像學檢查發現的67例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患者進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其中男性45例,女性22例;年齡28~81歲,平均年齡54.5歲;左肺32例,右肺35例;腫塊直徑大小1.0~8.5 cm,直徑≤2 cm者18例,直徑>2 cm者49例。
1.2儀器設備GE prospeed AI單排螺旋CT機,美國BARD活檢槍,18G活檢針及17G同軸活檢針,美國Biopince18G全自動活檢針及17G同軸活檢針。
1.3方法67例待檢患者仰臥或俯臥于CT掃描床上,常規CT掃描,根據CT圖像測量出皮膚穿刺點到病灶邊緣的深度和角度,并測出局部胸壁厚度,用標記筆標出體表穿刺點。以穿刺點為中心,常規消毒鋪巾,用2%利多卡因于穿刺點局部麻醉后,留置麻醉用注射針頭,CT掃描證實針頭位于穿刺點后,先用同軸活檢針沿預先測量的路徑穿刺到達病灶內,CT掃描證實準確后,再拔出同軸活檢針針心,套入活檢針,通過改變同軸活檢針的方向,在病灶內不同位置取出多塊組織(常規2~3塊),標本取出后用福爾馬林固定送病理學檢查。病人術后回病房留觀并臥床12 h。
1.4結果判斷標準成形標本示活檢成功,無標本或僅為血水示為不成功;病理結果有特異性為陽性結果,壞死組織或非特異性為陰性結果[1]。
2.1穿刺活檢的成功率和陽性率67例患者穿刺活檢均成功,成功率為100.0%;66例病理獲得陽性結果,陽性率為98.5%。
2.2穿刺活檢對病變定性診斷的結果66例陽性結果中,肺部惡性腫瘤54例(分別為腺癌24例、鱗癌20例、小細胞癌7例、腺鱗癌2例、復合性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1例);炎性假瘤5例;結核7例。
2.3并發癥情況67例患者出現并發癥10例(14.9%),其中少量氣胸3例(4.5%),未特殊處理,術后3~7 d自行吸收;術中或術后少量咯血7例(10.4%),術中注入凝血藥物后,無特殊處理,癥狀自行消失。
隨著影像設備的不斷更新、影像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被早期發現,但由于病變缺乏足夠的影像學特征,無法明確診斷。近年來,多數學者主張對于影像學表現典型的病灶也應盡可能獲得組織學診斷,從而制定更加周密的治療方法。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治療前積極取得病理學診斷變得越來越重要[2]。
纖維支氣管鏡只能對累及亞段及亞段以上支氣管的病變進行活檢確診,無法對累及亞段以下的肺外周占位性病變進行檢查,所以其在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定性診斷的應用中得到限制。超聲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也在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的定性診斷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肺部氣體的干擾,其只能對靠近胸壁的、較大的病灶進行穿刺活檢。磁共振由于空間分辨率低、掃描速度慢、價格昂貴,很少應用于肺部穿刺活檢。早期,普通X線透視也應用于經皮肺穿刺活檢,但由于其重疊影像多,密度分辨率低,術前無法制定準確的穿刺路徑,隨著CT的廣泛應用,此方法基本淘汰。
CT由于其不受肺部氣體的干擾,無重疊影像,能清晰顯示正常肺組織、病灶以及病灶周圍的血管、心臟、氣管等重要器官,從而有效地避免了病灶鄰近重要器官的損傷。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操作簡單、定位準確,能快速地取到病變組織,進一步對病灶做出定性和鑒別診斷。據文獻[3]報道,對于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的定性診斷,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為了探討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筆者對2013年6月~2015年2月影像學檢查為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67例患者進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穿刺活檢均成功,成功率100.0%;66例病理獲得陽性結果,陽性率為98.5%;穿刺活檢的成功率和陽性率都非常高。根據筆者臨床經驗,穿刺活檢成功的關鍵為:(1)患者術前要做增強CT檢查,以便了解病灶內壞死和活性成分,以及鄰近血管;(2)定位要準確,CT掃描要核實穿刺針位于病灶內才能取組織;(3)要根據術前CT增強圖像,取標本時盡量取病灶內的活性成分,避開壞死組織和血管;(4)先用同軸活檢針穿刺至病灶內,拔出針心,再經同軸針套入活檢針,通過改變同軸活檢針的方向,在病灶不同位置至少取2~3塊病變組織,采集標本的量要足。本組病例中出現并發癥10例(14.9%),其中少量氣胸3例(4.5%)、術中或術后少量咯血7例(10.4%),均未特殊處理。氣胸和肺內出血是經皮肺穿刺活檢常見的并發癥,根據文獻報道,如果操作得當出現大咯血和大量氣胸的可能性極低[4]。本組66例陽性結果中,肺部惡性腫瘤54例(分別為腺癌24例、鱗癌20例、小細胞癌7例、腺鱗癌2例、復合性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1例),炎性假瘤5例,結核7例。通過病理檢查,進一步做出病變的定性和鑒別診斷,對于治療方案的選擇、制定,以及治療后隨訪、預測預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5]。綜上所述,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外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準確率高,手術安全、并發癥少,可以指導臨床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家宙,李瑞雄.CT引導下經皮肺活檢術對肺內占位病變的診斷價值[J].廣西醫學,2007,29(4):518-519
[2]高斌.CT引導下非血管介入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2.19
[3]Montaudon M,Latrabe V,Pariente A,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accuracy of CT-guided percutaneous biopsies of pulmonary lesions [J].Eur Radiol,2004,14(7):1234-1240
[4]Martin DA,James OA,Allen Sllen SL,et al.Clinical Oncolcgy[M].2nd ed.Beijng:Sciencepress,Harcourt Asia,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1.1408
[5]胡效坤,張福君.CT介入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41
收稿日期:(2015-03-24)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