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鵬
(寶坻區文化館,天津301800)
天津市寶坻區文化館收藏有二門鐵炮,一門為寬箍式鐵炮,一門為崇禎七年(1634)鐵炮,均為舊藏,所掌握的信息較少,今對其略加考證。
中國古代火炮是一種口徑和重量都較大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由身管、藥室、炮尾等部分構成,滑膛,多為前裝式,可發射石彈、鉛彈、鐵彈和爆炸彈等。明朝丘濬(1418~1495)《大學衍義補》記載:“今砲之制,用銅或鐵為具,如筒狀,中實以藥,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線,用火發之……亦謂之砲,又謂之銃。”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開始成為中國軍隊的重要裝備,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戰和水戰。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后,這種拋射機便用來拋射火藥包、火藥彈。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制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至遲在元代,中國已制造出最早的火炮——火銃。元朝(1206~1368)和明朝(1368~1644),曾大量制造和使用火銃,明永樂八年(1410),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專習槍炮的兵種——神機營。
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一門寬箍式鐵炮,炮身圓筒形,炮口、炮尾加厚,炮身鑄有三道寬箍,平尾,滑膛,前裝式,無銘文。通長84厘米,炮口內直徑8厘米,炮口外直徑19厘米。

圖1 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寬箍式鐵炮
1979年,江蘇鎮江市出土一門寬箍式鐵炮,炮身圓筒形,炮口、炮尾加厚,炮身鑄有三道寬箍,平尾,滑膛,前裝式,無銘文。通長74厘米,炮口內直徑7厘米,炮重53公斤,現藏于鎮江市博物館,制作年代為明初。這門鐵炮與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鐵炮樣式相同。

圖2 鎮江市出土的寬箍式鐵炮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一門明代鐵火銃,又名神機炮。神機炮由小型將軍炮發展而成,根據保存至今的文物,這類炮可以發射彈丸,其口徑5.5~8.5厘米,長度71.5~90厘米。這門鐵炮與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鐵炮樣式相同。

圖3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明代鐵火銃(神機炮)
火銃使中國古代軍事史發生了一次大變革,其突出標志就是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于明永樂八年(1410),創編了由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神機營。它后來與“五軍營”、“三千營”合稱“京師三大營”。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專習槍炮的兵種,并且在這一年北征中大敗游牧在草原的韃靼部。這支由明成祖朱棣親手建立的銃炮部隊比1450年法國畢羅兄弟創建的歐洲第一支炮兵部隊——破城炮隊早了40多年。
明代是火炮制造的鼎盛時期,明統治者視火器為“長技”,明軍作戰主要依持火器,“本朝之得天下也,籍于火為多”。目前我國見到的最早的鐵炮是山西博物館收藏的明洪武十年(1377)將軍炮。這時的鐵炮為直筒形炮身,炮身有隆起的鐵箍,為多箍后膛式,這樣就增強了炮膛的膛壓強度,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又因鐵礦比銅礦儲量大,易開采,造價比銅炮低廉。
明代早期的火炮有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具有平坦的尾部,這是裝填“散子”所必須的。裝填彈藥時,首先需要把火炮豎立起來,每次用火藥七八兩,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100枚。在炮彈裝填后再加一層障礙物“木馬”,然后還要再用重30兩的大鉛子或大石慢慢按入炮口里面,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射程。通常為平射,也可俯射,主要用于守城時殺傷敵進攻的集群目標,明代前期火炮大都沒有耳軸,發射時先挖一個大坑,將火炮安設于坑內,固定發射,這樣可克服火炮后坐力大、跳動厲害的缺點,后來變為“搭木為架”,安裝在固定木架上。多個炮箍是為了解決炸膛問題,這些都是明朝前期鐵炮的主要特征。
從以上幾個特征來看,明洪武以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冶煉鑄造技術的提高,火器制作有了較大改進,廣泛采用原料豐富、強度大的鐵質原材料來制作火器,火銃形制由早期的短粗形向細長形發展,明永樂后發展到“大將軍”型的銅鐵炮,以致后來仿造出威力強大的佛郎機式大炮。筆者認為,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這門寬箍式鐵炮應該屬于明早期,時代為明永樂年間。
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一門明崇禎七年(1634)鐵炮,出土于寶坻古城北門,炮身圓柱形,全長158厘米,滑膛,有炮耳,前裝式。炮口小后膛大,尾部有尾珠,炮身有五道加強箍,炮口內直徑8厘米,炮口外直徑12.5厘米,炮身最寬處直徑27.23厘米,炮身最窄處直徑15.92厘米,原炮身鑄有“崇禎七年”字樣,字跡現已不清。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一門明崇禎六年(1633)鐵炮。炮口小后膛大,口沿和尾部均鑄有加強箍。有炮耳,以便把炮搭在炮架上。炮耳上下也鑄有兩圈加強箍,帶鐵環。在炮身管部鑄有豎排銘文“崇禎六年嶺西道左布政王總督兩廣軍門熊督造官萬文浩何吾嶷張尚文”。其形制為仿西式火炮,屬紅夷型火炮。這門鐵炮與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明崇禎七年(1634)鐵炮樣式相同。
明朝后期,歐洲制造出紅夷大炮傳入中國,所謂“紅夷”者,指荷蘭與葡萄牙。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也稱為紅衣大炮。《明志·兵志》記載:“大西洋船至,復得巨砲,曰紅夷。長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明天啟六年,袁崇煥以紅夷炮憑城固守寧遠(今遼寧興城),擊退了后金兵,斃傷敵數百人,后金統帥努爾哈赤在該役中中炮受重傷,不久死去。
寶坻古城建于金,盛于明;明永樂遷都北京后,寶坻作為京師衛城的軍事地位更為重要,寶坻明磚城“周長一千二十八丈,高二丈六尺,厚與高等”。每面城門均用堅木鐵釘制作,門上建樓,四角設“觀敵樓”,該城建成后以氣勢巍峨壯觀、墻體堅固備受各方稱贊,被公認為“翼翼然百城之表”,“鄰近州縣城池之冠”,堪稱“京郊第一城”。明末多次憑此城抗擊清兵的圍攻和農民暴動武裝的攻打。

圖4 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明崇禎七年(1634)鐵炮

圖5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明崇禎六年(1633)鐵炮
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明崇禎七年(1634)鐵炮,其炮管長,管壁很厚,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形的炮耳,耳軸是便于把炮搭在炮架上,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其形制為仿西式火炮,屬紅夷型火炮,是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
明代是火炮的鼎盛時期,寶坻區文化館收藏的二門明代鐵炮,是明早期和明后期火炮制作技術的代表實物,對研究明代火器有著重要價值,也為研究寶坻古城的防御設施提供了新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