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陳君
創新是經濟的新引擎,一直以來被各國視為國家發展和經濟繁榮的重要驅動因素。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背景下,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的核心地位,國務院先后出臺了22份相關文件部署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教育方針也提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作為創新大軍中不可或缺的新鮮力量,大學生創新思維人才培養一直備受關注,加強大學生創新思維教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本次調查以具有商科背景的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開展,采用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從當前大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入手,深入分析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自我評價、影響因素,進而探索具有實效性的創新思維能力教育策略與提升路徑。
本次調研中,選取樣本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金融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高職院校的大一至大三學生,專業覆蓋會計、國際貿易、工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連鎖經營管理、物流管理、文秘,年齡介于18~22歲之間。本次調查共投放問卷712份,回收問卷678份,回收率95.2%;其中,有效卷660份,有效率為97.3%。
針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調查發現,當前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創新思維一般,約占64.3%,有13.3%和16.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創新思維很強或較強,認為自己的創新思維較差或很差的大學生占4.7%和1.5%。而通過大學生對自身創新能力的總體評價發現,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創新能力一般,占59.1%;評價自己創新能力“很好”或“較好”的學生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別為13%和15%;認為自己創新能力“較差”或“差”的學生分別為10.45%和1.5%,如圖1所示。值得關注的是,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先導因素,創新思維很強或較強的同學,其創新能力為很強或較強的比率也相對高。

圖1 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調查情況
針對大學生主動嘗試著去吸收新知識的調研顯示,近四成的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才會去吸收新的知識,18%的學生“總是”主動吸收新知識,認為自己“經常”主動吸收新知識的同學最多,占42%。另外,4.5%的學生則表示自己“幾乎沒有”去主動吸收新知識。此外,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方面,選擇“總是”和“經常”的大學生分別占15%、26.8%,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才會主動去發現問題,占總調查人數的53.6%,3%的大學生“幾乎沒有”主動發現過問題,而“從來都沒有”主動發現問題的占1.5%。調研數據還顯示,58.2%的大學生對問題或事物的歸納總結能力一般,認為自己歸納總結能力“很強”或“較強”的大學生占38.8%,選擇“較差”或“很差”的占比均為1.5%。以上調研結果表明,目前大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不高,整體的學習主動性與理想狀態距離仍然較遠。
創新實踐活動類別很多,包括社會活動、單位見習、課程設計、調查研究、學術報告、科研項目、學科競賽、畢業設計、實習及其他。大學生參加得最多的前三項創新實踐活動分別是“社會活動”、“調查研究”和“單位見習”,分別占75.2%、43.3%、35.5%;“實習”、“課程設計”、“學科競賽”、“學術報告”的參與情況相差不大,分別為28.6%、24.7%、20.2%、18.2%;“科研項目”和“畢業設計”參與最少,分別為9%和7.3%,一方面可能的原因是被調查者中,大三年級的比例不高,不同學校之間開展畢業設計的時間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科研項目需要教師帶著做,而創新型教師的配比和精力有限。調查表明,從大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活動的比例上看,參加的實踐活動種類較為集中,“社會活動”與其他創新實踐活動的參與比例相距較大(表1)。
影響大學生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因素包括把握機會能力、實踐勇氣、思考能力、學術氛圍、物質支持、專業知識、專業指導及其他。近三分之二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大學生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最大因素是“實踐勇氣”,占62.7%;同時,大學生認為“思考能力”、“學術氛圍”、“把握機會”對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影響也較大,分別占49.5%、49%、47.6%;此外,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專業知識”、“物質支持”、“專業指導”也十分重要,分別占37.7%、31.4%、30.2%;還有10.2%的大學生選擇“其他”影響因素,如社會環境。可以看出,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既包括學生個體素質、軟硬件物質條件、知識體系,也包括師資、教學、社會環境等,牽涉面廣。

表1 各項創新實踐活動參與情況

圖2 創新思維能力結構維度和創新思維人才培養優化路徑模型
本次調研數據表明,目前大學生整體創新思維自我評價不高,僅有三成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而通過大學生對自身創新能力的總體評價發現,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創新能力一般,創新能力明顯有待進一步提升。調查數據還顯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歸納總結能力一半,整體的學習主動性與理想狀態距離仍然較遠;另外,大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主要集中在“社會活動”等比較容易獲取的類別上,集中度高,而在創新實踐性強的類別,例如“科研項目”、“學術報告”等,參與的比例不高,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同時,調查還發現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眾多,牽涉面廣。結合調研實況,依據文章構建的創新思維能力結構維度和創新思維人才培養優化路徑模型,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具有實效性的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策略(圖2)。
創新思維人才培養,離不開硬件條件的支持,也少不
了軟件氛圍的營造。高職院校應加大創新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創新硬件條件,營造積極的校園創新文化環境。第一,高職院校應加快實驗室、校內外實訓基地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實踐實訓條件的建設未能跟上招生規模的發展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踐實訓條件的改善,能夠增加大學生實踐動手的機會,可以有效提高其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增強實踐的效果。此外,針對現有的實訓資源,應建立開放的管理模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課余實踐機會。第二,將創新教育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鍛煉大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例如興趣小組、文藝匯演、作業展示、文化沙龍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舉辦種類繁多的各類比賽來展示大學生們的創新成果,包括創新創業比賽、演講比賽、板報墻報設計比賽等;另外,還可以組織學術講座,大力推進創新教育。
強教必先強師。高水平的學校不僅需要先進的創新設施做支撐,更需要具備開放意識、創新思維的教師做底蘊。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國高職院校培養不出大批量的創新型人才,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建立一支創新型高水平師資隊伍。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才能創造出一流的教育業績,高職院校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第一,建立創新師資培育的長效機制,為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提供學習進修、學術交流的機會,鼓勵引導教師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提升創新能力。第二,通過“引進來”的方式,既可以邀請知名專家和學者來校分享創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等創新經驗,也可以聘請實踐能力強的公司、企業骨干為兼職教師,打造一支視野高遠、意識開放、創新能力強、樂于奉獻,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教育目標的教師隊伍。
與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相比,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均圍繞著創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養以及實現路徑來構建。在培養目標上,要改變過分重視專業教育的做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重點向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轉移,體現出由單純的“知識型”教育向“知識、能力、素質型”教育拓展。在課程體系上,不僅要注意課程體系的規范性,還要注意課程類型的豐富性和課程內容的先進性,突出“寬口徑、厚基礎、顯個性、強能力、求創新”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科學合理地開設跨學科課程,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強化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
創新思維人才,集成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活動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多種能力,是一切創新創業活動的基礎和源泉。在我國“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創新型國家戰略背景下,創新思維人才教育任重道遠。
[1] 馬陸亭.以創新思維重構高教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8(5).
[2] 楊肇夏,屈波,劉拓.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高教研究,2003(5).
[3] 徐一.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新能力構成因素研究[J].中國商貿,2014(8).
[4] 李存金.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實踐途徑與機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