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 呂千千 汪蕊 耿朝娜 曾三燕
在當今信息化的大潮下,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截止到2015年6月,中國的互聯網用戶規模達6.68億,互聯網的普及率為48.8%,其中,中國手機互聯網用戶規模達5.94億[1]。中國網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達到了23.8%。在智能手機的普及下,大學生的生活已不再是簡單的教室、食堂、宿舍的“三點一線”,而是充滿了“淘寶”、“團購”、“微信”等信息化的字眼,但這又僅僅局限于電商大頭一般化的商業性服務,貼合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網絡平臺少之又少,當代大學生期盼一個能滿足大學生寄宿制生活下的衣、食、住、行和學習的更便捷、更輕松的網絡服務平臺。
2003年05月10日,“淘寶(中國)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淘寶,由阿里巴巴集團投資創辦,從此帶動了中國B2C、C2C網絡消費的熱潮,并一直火爆至今。但B2C和C2C模式固有的弊端和運營的漏洞,例如物流的拖延問題、購物的物不對圖問題、在線支付的釣魚網站問題等讓這一電子商務模式日益不能滿足人們的網絡消費需求,人們急需一個能結合線上消費便利性與線下安全性的新電子商務模式,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隨著中國消費市場的日趨成熟、新技術的應用、互聯網各種商業模式的排列組合,一些新興的電子商務商業模式應運而生[2]。O2O模式就是其中的代表,并且在短時間內被捧得火熱。O2O電子商務模式數據顯示美國線上消費只占8%,線下消費比例依舊高達92%;而中國的這一比例,分別高達3%和97%[3]。各路專家大膽預言,O2O模式未來會改變中國,線上、線下一旦連起來,將是巨大的爆發式的力量。
綜上,隨著移動互聯網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建設高校學生服務平臺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結合線上消費便利性與線下消費安全性的新電子商務O2O模式,將對高校服務平臺的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如今的高校學生服務平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學校官方網站,一般包含以下幾部分:學校介紹、新聞發布、招生信息、就業信息、師資力量、科研成果、機構設置、教學素材以及留言板和學校論壇等,學生在網站上主要進行教務信息管理,政策信息采集和校園新聞瀏覽等活動。總體來說,高校官網功能較為齊全,但基本服務于學校的辦公和學生信息反饋,疏遠了學生的生活,這也導致了校園官網的低關注度;另一類為學生自主建立的貼吧、微網站等平臺,因其具有的時效性強、參與度高等特點,受到學生的廣泛認同,社會和學校里的各種大小事件都會在貼吧和微網站中得到迅速的反應,貼吧和微網站逐漸成為高校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但是此類服務平臺的一大弱點即是功能單一,只能作為信息發布和交流的平臺,若想做他用,則立刻會面臨信息被淹沒和各類信息過于混亂的問題。
當今高校缺乏一個能滿足大學生寄宿制生活下的衣、食、住、行和學習的全方位的生活服務平臺。
3.1.1 大學生行為信息化轉變下的學生服務平臺的一般化建立模式
從8所蘇錫常高校出發,建立基于O2O模式的高校學生服務平臺后,大學生信息化的行為模式數據將貫穿服務平臺的整個流程,通過對學生使用各環節的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期能得到當代大學生行為信息化后的高校學生服務平臺的一般化建立模式,并對這一模式進行試驗和總結,為規模化建立更便捷、更安全的高校學生服務平臺奠定理論基礎。
3.1.2 O2O模式應用于高校學生服務平臺的可行性研究和應用性改良
通過對蘇錫常8所高校的調研,收集將O2O模式應用于高校學生服務平臺的可行性,并且總結實踐結果得出可行性應用的前提條件、實施條件和運行條件;也對應用于高校學生服務平臺的O2O模式進行改良,分別從online和offline的兩方面進行改良實驗和總結,得到結合高校特點、大學生使用心理的應用模式,補充對時下O2O模式的研究。
3.2.1 建立高校學生服務平臺,便捷大學生學習生活
將O2O模式應用于高校服務平臺,利用線上信息的海量化和易獲取性,以深受大學生喜愛的微信平臺作為接口,結合大學生因寄宿制而導致的生活圈集中化、生活特點規律化的特點,聯系高校周邊的各類商城、商家以及校內的學生組織和各類社團,構建一個擁有強有力的線下能力的線上服務平臺,并且結合高校特點改善O2O模式,避開在線支付問題,將交易和服務轉到線下,便能讓學生線上的信息發布和交流、訂購服務、商家返利等功能因為有了線下的支持而更便捷、更安全。
3.2.2 保障大學生的求償權益
基于O2O模式建設的高校學生服務平臺具有的“消費服務可計量、可記錄”的特點,可以幫助解決學生在校外的消費糾紛,進而改變現今大學生在食品安全等消費問題上只能吃“啞巴虧”的現狀,真正讓大學生的生活與消費變得更輕松、更實惠、更安心。
3.2.3 可推廣性
全國各地高校多為寄宿制高校,校園四周大多已經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商業圈,這一個特點符合了我們課題研究的大前提——生活圈集中化,生活特點規律化,使得基于O2O模式的高校學生服務平臺的建設具有可復制性。
蘇錫常不同高校O2O平臺的建設環境存在差異。在調研的8所高校中,設置門禁不允許外來人隨意進出的高校有: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常州大學白云校區、蘇州大學;允許校外人員進行參觀訪問的大學有:常州工學院、常州衛校、江蘇科技大學、江南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高校學生服務平臺的建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高校O2O平臺建設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如常州大學和蘇州大學的在校生使用O2O線上線下平臺的頻率比較少,主要原因是高校設置門禁,外賣等服務不方便開展,學生需要親自到校門口取餐,造成了極大的不便;相反,常州工學院、常州衛校、江蘇科技大學、江南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使用O2O服務平臺的頻率相對較高。對于同樣設置門禁的河海大學常州校區,通過校內學生組織對外賣等進行派送,大大方便了在校生對線上線下服務平臺的使用,所以使用頻率也較高。由此可見,一個方便高校在校生的O2O學生服務平臺存在極大的市場需求和市場空間。
在樣本選取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選取了不同地理位置的8所高校。根據市區和郊區,周邊經濟發展狀況對不同高校進行劃分。地處市區,周邊經濟發展較好的高校有: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常州工學院;地處市區,周邊發展較落后的高校有:江蘇科技大學;地處郊區,周邊經濟發展較好的高校有:江南大學,蘇州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地處郊區,周邊地區待發展的高校有:常州大學,常州衛校。通過調查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地處市區,周邊經濟較好的高校在校生使用O2O線上服務平臺的頻率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的高校在校生。這一地區超過80%的商家都會使用O2O線上線下服務平臺,高效便捷的服務,豐富多樣的服務選擇,低廉的外賣配送費用和不同平臺實時優惠情況吸引了高校在校生對O2O服務平臺的使用。對于地處郊區,周邊經濟發展較好的高校,大多分布在大學城內,高校周邊的商圈隨大學城內眾多學生的需求發展起來。如蘇州大學城內有蘇州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眾多高校,這些高校共用一個商圈,商圈內的商家種類和數量基本可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但與前者相比,此類地區由于商圈與學校距離因素的影響,外賣配送費用通常較高,一單至少3元,在惡劣天氣情況下外賣費用會上升至5元甚至更高,影響O2O平臺在這一地區的使用頻率。地處郊區,周邊待發展的高校,在校生對O2O平臺的使用頻率較低。對于高校周邊商家,平均每天單數為2~3單,極少數情況下個別商家一天能夠達到10單。而對于地處市區而周邊經濟發展落后的高校,其周邊商家幾乎不使用O2O線上線下服務平臺,因此這一地區O2O平臺的建設受到了極大限制。
不同高校在校生對O2O服務平臺的需求不同。受到O2O平臺建設環境的限制和影響,大多限制校外人員進入的高校在校生使用O2O服務平臺的頻率較低。使用O2O服務平臺頻率較高的在校生行為也存在一定的規律:天氣、節假日、性別、校內食堂的質量、課程安排、不同O2O平臺優惠力度和使用習慣等都是影響因素。雨天大風降溫等惡劣的天氣學生更喜歡使用O2O服務平臺點餐購物,周六周日男生使用O2O平臺點餐頻率大大增加,原因主要是方便在寢室玩游戲;校內食堂餐飲單調也會使學生趨向于使用O2O平臺點餐叫外賣,如果學生臨近用餐時間有課的話更偏向下課后直接去校內餐廳用餐,很多同學表示O2O服務平臺在某一時期的優惠力度也是他們是否選擇使用O2O平臺點餐的影響因素之一。部分同學表示他們通常會使用自己習慣和偏好的O2O服務平臺點餐。
基于此,O2O服務平臺在高校的建設還存在很大的空間,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高校在校生的O2O服務平臺,現有服務平臺種類繁多,市場還有沒發展成熟,一個專門的針對高校在校生的高校學生服務平臺的建設將極大方便高校在校生的生活,保障高校在校生的權益。
(1)學生訂單量小、散、價值不高;
(2)使用外賣中介(例如達達)費用高,商家傾向自己送外賣;
(3)對于線上銷售需求存在,但普遍不高(需求的大小因行業不同各異);
(4)線上支付使用頻率高,如支付寶,微信等;
(5)學生外賣文化各高校有差異,主要與學校開放度有關;
(6)外賣app點餐是否盛行與地區發達程度有關;
(7)使用外賣點餐頻率與時間,天氣有關;
(8)雨天部分外賣配送平臺加價,商家成本提高;
(9)蘇州大學城內外賣配送費3元起價,按距離算;
(10)男生平時在宿舍玩游戲喜歡點外賣;
(11)由于滿減優惠,學生偏好集體點餐,多數外賣不向學生收送餐費;
(12)宿舍園區不開放,外賣送到園區門口;
(13)校內商業街不使用外賣app;
(14)外賣平臺的選擇與活動力度和個人偏好有關。
本文針對蘇錫常8所高校O2O模式在在校生中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總結O2O模式的建設背景、現狀、環境和意義,結合高校在校生的意見得出結論,總結了現階段O2O平臺使用中存在的問題,為更好地建設貼近大學生生活服務點的O2O平臺提供了理論支持。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統計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2015.
[2] 馬紅春.O2O電子商務模式在我國的應用現狀分析[J].科技視界,2012(9).
[3] 姜奇平.O2O商業模式剖析[J].互聯網周刊,2011(10).